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现代先进发动机进气和排气系统的发展技术。重点叙述了进、排气系统的设计要求和不同发动机结构设计的发展。如不同工况下进气、排气压力,速度变化;不同结构歧管的流动模型的优缺点;进气涡流控制;气门重叠下,直列、V型发动机进、排气的动力理论以及最佳进、排气系统的设计原理和设计特点等先进技术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正>管子长度来说,首个反射压力波相对于排气门关闭 C。a 点将产生偏移。于是,由排气道脉冲波产生的压降, CI\T;不能扫除残余废气,同时也不  相似文献   

3.
通过模拟试验详细地阐述了进气系统技术状况对发动机排气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对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的相关部件进行定期地维护和保养来降低汽车排气污染,以达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发动机进、排气系统漏气影响碳平衡偏差问题,分别对进、排气系统不同管路漏气进行万有特性、稳态循环、瞬态循环试验,测试和分析碳平衡偏差随漏气位置和漏气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压气机后进气管或排气管路漏气时,测试工况点的碳平衡偏差均为正值,其中压气机后进气管漏气的最大碳平衡偏差为35%、排气管路漏气的最大碳平衡偏差为1.7%;压气机前进气管路漏气时,碳平衡偏差为负值,最大为-6.3%;碳平衡偏差的绝对值随进气系统漏气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排气系统漏气量不影响碳平衡偏差。碳平衡偏差主要受进气管漏气影响,当碳平衡偏差超过3%时,若碳平衡偏差为正,应优先排查压气机后进气管路;若偏差为负,应优先排查压气机前进气管路。  相似文献   

5.
3.6歧管连接管 ‘F'型歧管接管这种双重连接进气管把从节气门管道吸入的充量分别通过一个曲线弯管和一个相邻的直角弯管分流到两个相邻的气缸内.对于该结构来说,由于充量惯性作用,燃油越过直角弯管,流入曲线弯管.然而,当内侧的气缸开始吸气时,充量将流入直角弯管的主动侧,另外过量喷射到连接管从动侧(曲线弯管)内的一小部分充量将改变方向,流入连接管第一歧管(直角弯管)的从动侧.第一歧管(直角弯管)的流动阻力高于第二歧管(曲线弯管),另外充量由于惯性作用会越过第一歧管,因此第二歧管比第一歧管具有较高的充气能力.就第二弯曲歧管而言,在其内弯道始端有一些漩涡流动和液体燃油油膜.对节气门部分开启和轻负荷工况来说,每一歧管进口处混合物分布相当均匀,但是,发动机转速较高,节气门进一步开大时,混合物分布分散.  相似文献   

6.
8.1单化油器双重连接三歧管进气管(图35a) 三根进气歧管供气给三对双重连接的进气道,这些双重连接的进气道把气缸头单一进口分成三个叉型相邻进气道.通过每一个进气歧管进入气缸头的混合气流量在叉型管道接头处均分.然而,不幸的是中心一对气缸的流道长度较外侧二对气缸流道长度短,因此,与中间歧管相比,外侧歧管充量压头作用大,流动阻力也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论述了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稳流试验装置的有关机械设计部分内容,并介绍了该试验装置的测控系统。  相似文献   

8.
关于内燃机进排气系统三分支通用边界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不依赖于实验数据并具有普遍意义的三分支边界模型一直是模拟计算研究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引证并分析了有关压力损失的资料,并根据文献中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将不可压缩流体所得到的总压损失系数应用于可压缩流体的计算。由此所建立的压力损失模型同等压模型组合得到了一个完整的三分支通用模型。与实测数据及等压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张松鹤 《节能》1990,(1):33-37
本文通过论述,主要阐明以下二点:(1)对原6135船用非增压柴油机(以下简称6135非增压机)采用空气滤清器及进气总管进气,存在进气阻力过大问题,在实船上改用渐缩形的进气导管,降低进气阻力,提高进气终点压力,使柴油机节油率达5%~6%;(2)对原6135非增压机排气系统存在的排气不畅、进气不足,阻力过大等不利节能问题,在实船上采用喷射抽气的排气型式,以船速为动力源,使柴油机在实际中节油4%~6%。  相似文献   

10.
进排气系统是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排气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进气和排放的质量。本文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发动机进排气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通过改变管道直径、长度,研究进排气管结构参数对发动机进排气歧管的影响。并通过油门突变,得到排气歧管出口压力和温度的动态变化曲线,仿真结果对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车用气波增压柴油机进排气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简要综述了气波增压柴油机的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情况,而后着重论述了有关气波增压柴油机进,排气系统设计与计算的理论基础,并较为详尽地给出了排气管中各参数的计算公式及计算流程图。设计结果我们根据国外已有的气波增压吕与柴油机匹配的资料和经验选定的气波增压器完全符合,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排气放气阀系统及汽油机增压压力控制的重要性,为了与MK14软件结合进行汽油机增压模拟计算,提出放气阀特性描述方法和边界模型,并编制了排气和气阀子程序.对492QA汽油机增压进行了计算,并作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3.
进排气系统的阻力对车用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一台车用柴油机的进气系统的进气管长度、进气阻力以及排气阻力等主要参数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定长度的进气管可以获得最佳发动机综合性能,过长或没有进气管对发动机的性能都不利。研究结果还表明,进气阻力要比排气阻力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大。本研究的结果对发动机的优化匹配、进排气系统的参数选择以及故障诊断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进排气系统的设计迄今主要以开发的基础,现今的大多数消声器设计软件以一维线性声学理论为基础,但是为了获得满意的结果,一般地说,我仍然需要一个全面的开发计划,为了满足工业日益增长的需求,里卡多公司现正用一种非线性时域方法来解决进排气系统设计问题,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固有行笥并预测压力损失。  相似文献   

15.
赵骞  顾灿松 《内燃机》2010,(6):5-8,11
以一台V型6缸汽油机为例,利用一维CFD发动机模拟软件GT—POWER建立了整体发动机模型(包括进排气系统),通过改变排气尾管直径、长度设计参数,研究了排气尾管长度、直径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气噪声的影响,并总结了如何适当选取尾管的长度、直径设计参数,以满足发动机性能和排气噪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进排气压力对增压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结构特点和性能匹配试验的需求,建立了复合增压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的一维仿真模型,根据试验数据对原机仿真模型进行校核。考虑进排气压力差对直流扫气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该仿真模型模似了排气压力一定时,进气压力对捕获率、捕获量和比燃油消耗率的影响规律,以及保证给气比一定,排气压力对比燃油消耗率、压差和捕获空燃比的影响。从仿真结果可知:进气压力对比燃油消耗率的影响较大,给气比每提高0.02,比燃油消耗率(从低速到高速)分别最多增加0.7%、1.3%和1.8%;三个工况下,排气背压在160kPa~170kPa之间时比油耗最小。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通过对影响发动机流量系数和涡流比的气道结构参数的分析和改进试验,实现了对卡特121.进排气道的预期改进,并提出了气道改进的相关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稳流试验装置中LabWindows/CVI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软件在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稳流试验装置中的开发应用。着重阐述了该软件串行口通讯控制及其与Microsoft Excel2000之间的动态数据交换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发动机试验开发过程中,经常发生因环境条件变化导致的进气温度、压力和湿度不同的情况,同时,排气侧背压也会对排气压力有所影响,这些都会改变缸内的实际燃烧过程,从而导致发动机状态偏移。以某大缸径船用柴油机为原型,进行了单缸机试验,研究进气温度、压力、湿度和排气压力对发动机性能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进气温度、湿度和排气压力的降低以及进气压力的增大会导致进气流量增加,有利于优化燃烧过程,使油耗、烟度和排温下降,爆压和NOx比排放增加。借助试验数据,可以为发动机开发过程中的边界条件控制、修正和补偿标定提供依据,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以及对各种进排气边界条件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