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32)
本文通过建立创新平台、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课内外的有机的结合、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等方法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6)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培养合格人才考核方面之一。高校应根据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和开展的活动,即创新平台,从电气类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出发,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思维、能力与提高的问题展开讨论,以适应目前企业对大学生人才专业需要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1)
河海大学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经过七年的探索与实践,开创博士生、优秀硕士生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活动,即"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平台,并依托这一资源整合创新平台,构建"本硕博联动式"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
2019年3月,教育部提出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有机融合,打造专创示范课。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高校后接受的第一门实践类课程,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课题组通过对大学物理实验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指出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探索并实践了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搭建创新平台等举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地位,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电子类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转变创新人才观念,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教师团队建设、整合学校开放创新平台,带动学生实践创新等几个维度一体化构建创新教育模式的理念。我校电子类专业近年来的创新教育实践表明,在多维度一体化创新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5)
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出的高校创新平台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系统模型,整合了高校创新平台和产学研的优势,强化以项目和市场为驱动,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融入到联合创新平台,完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从而进一步实现面向市场需求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5):128-130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接班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是,深入推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开放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积极建设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和深入推进大学生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  相似文献   

8.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在应用型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探索出"课外—课内—课外"和"全员—拔尖—全员"的"双回归路径"。该培养路径能够以点带面、以老生带新生、以优秀学生带动普通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主动性和参与面。"双回归路径"的构建:一是从顶层设计入手,科学创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为学生搭建合理有效的赛教相融的创新平台,促使创新能力培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三是优化选拔机制,分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确立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培养效果。以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从学生的竞赛获奖、创新成果质量和数量、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反馈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方面,阐述"双回归路径"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30个地区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创新指数,运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法,明确了高校创新能力对人才创新指数的25个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对25个关键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共性因子,分别为f1研发资源、f2创新平台建设、f3创新主体。采用多元回归法,探究3个共性因子对人才创新指数的显著性影响。研究发现,地区高校的研发资源是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提出了三条建议:重点优化地区高校研发资源;完善高校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研究成果为高校提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9)
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立完善的提高大学生基础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创业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创新培养体系,将创新教育与各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和措施包括创新平台、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激励机制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设。这些研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right environment contributed to the success of CMR Fuel Cells, a UK developer of fuel cell stacks for portable and small stationary power generation applications. Because of the company's potential, CMR Fuel Cells was recently floated on the 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 (AIM).  相似文献   

12.
Innovative technology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achiev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ut also to contribute towards the sensitivity and the emotional effect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rgues Professor Derek Croome of the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相似文献   

13.
<正>铣刨机在道路养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的要求推动着技术不断向前突破。——MikeWoof报道铣刨机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有众多生产商向全球市场提供设备。德国Wirtgen公司是全球市场的领导者,提供全系列的铣刨设备。其他公司也同样渴望增加自己的市  相似文献   

14.
Innovative technology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achiev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ut also to contribute towards the sensitivity and the emotional effect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rgues Professor Derek Croome of the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相似文献   

15.
16.
The author looks at ownership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copyright, design right, registered designs, patents, trade marks) described in a previous article by the author (see ibid., vol.I, no.6, p.264, 1991).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IPR should be managed to the benefit of engineering companies. The use of IPR, infringement of IPR, and licensing of IP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提出可拓建筑设计创新和创新元的概念.可拓建筑设计创新是基于可拓学的建筑设计创新,它借助于可拓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建筑设计创新相关要素的可拓分析和可拓变换,以形式化推导的方式来实现建筑设计创新.创新元是用可拓学形式化模型表达的,包含创新关键启发性信息的基元.创新元是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核,是创新推理的逻辑细胞,是创新过程中分析和变换的基础.本文从创新的内在需求出发,将可拓建筑设计创新划分为“元设计创新”和“对象设计创新”两个层次,通过对创新层次、创新元的概念、创新元的分类、创新元的模型表达、创新元的可拓分析、创新元的可拓变换等内容的阐述,建立对“创新元”的基本认识.创新元的表达、分析和变换是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的起点和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龙小平 《山西建筑》2003,29(4):159-160
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必须解决好的几个问题,充分肯定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说明企业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分别阐述了中国与日本历史上关于建筑的传统与创新的讨论的历程,并作了对比。提出应学习日本建筑的经验,对传统应是批判的继承,从形态到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20.
学习与创新     
25年前,我靠东拼西凑的28万元,带领64名员工走上创业之路,没想到,竟然培育出一个中国最大的卫生洁具企业。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一些领导和众多业内外朋友都很诧异,经常问我原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催生壮大了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