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进行道路与桥梁施工过程中,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和施工问题是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薄弱的部分.道路与桥梁连接处施工中会出现缺乏合理桥头引道设计、缺乏恰当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需制定相关策略,以此完善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本文阐释了道路与桥梁连接处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着重探究分析了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调查混凝土桥梁病害和分析桥梁病害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混凝土桥梁病害分为功能性损伤和结构性损伤两类.在论述功能性损伤和结构性损伤维修加固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加强桥梁日常检查与维护对保障桥梁运营安全、延长桥梁使用寿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交通行业有了很大进展,公路桥梁工程建设越来越多.为有效处理公路桥梁施工路段中的软土地基,灵活控制土层含水量、抗剪强度,保障公路桥梁施工质量.结合某公路桥梁工程,对其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明确公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要点.本文首先分析了软土地基概念及其特点,其次探讨了软土地基对公路施工的影响,然后论述了公...  相似文献   

4.
粉喷桩技术在软基处理及桥梁桥头跳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某开发区市政桥梁软基处理的实例,对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技术原理及工程设计、施工工艺作了扼要分析,证明粉喷桩处理桥台软土地基有固土脱水、改性增强地基土的作用,是消除桥头跳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邱峰 《商品与质量》2022,(28):139-141
公路桥梁施工中,由淤泥、黏土构成的软土地层处理难度较大,土层本身的强度、含水量会直接影响公路桥梁地基承载力,甚至会诱发路面沉降风险,使得公路桥梁在使用中存在较多安全问题.为此,需采用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解决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软土问题,控制土层压缩性,确保地基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琴琴 《商品与质量》2022,(15):130-13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交通建设行业迅速地发展,还加强了与外界的密切联系.我国交通行业主要依托于公路桥梁工程,在其进行施工建筑的环节中特别注重公路桥梁地基施工技术的水平.在公路桥梁工程地基施工中主要的环节便是软土地基建筑,所以在进行公路桥梁施工中就要要求技术工作人员对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熟练掌握.下文将从公路桥梁...  相似文献   

7.
钢筋混凝土旧桥常见病害产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十余座桥梁检测情况以及相关献,论述了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常见病害情况,分析了病害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初步防治建议,它涉及确定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技术状况,采用相应的加固、改善措施,确保既有桥梁的安全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促进软土地基理论和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方法以混沌理论为基础,对天然软土地基、碎石桩复合地基、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Lyapunov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项地基的Lyapunov指数均大于0,证明了软土地基变形具有混沌性.结果通过软土地基加固前后的Lyapunov指数和变形不动点的比较,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的Lyapunov指数小于天然地基的Lyapunov指数,天然地基没有变形不动点,而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存在变形不动点,证明采用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软土地基的混沌性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是控制软土地基变形混沌性的有效手段.结论根据映射函数的不动点,对软土地基加固前后的承载力进行了识别,采用半刚性碎石桩加固软土地基,承载力不动点增大,取得了较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9.
软土地基固结变形时间长、强度低。在其上修筑的路基常产生较大的沉降,且常因地基的强度不足导致各种工程病害。介绍了软土路基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原则,并结合大广高速公路京衡段LM11标段内的监测结果对软土路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该研究对软土路基的施工、设计及其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本地区海相软土地基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加固技术,提高海相软土地基承载力的可行性.选取了本地区典型的海相软土场地,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利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方法,对海相软土加固前后的地基承载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水泥土搅拌桩对海相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可以有效地增强海相软土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中桥梁损伤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桥梁在地震中的损伤依赖于场地条件、地面运动、桥梁结构的外形以及桥梁的细部的构造,本文通过对汶川5·12地震中桥梁主要损伤的回顾分析,列举了由于地震引起桥梁主要损伤的主要因素,归纳了地震期间可能发生在桥梁中各种类型的损伤,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得出在一些特殊的桥梁中引发损伤的各种形式.通过借鉴和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桥梁地震的损伤规律,为今后灾区桥梁的修复和重建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座斜拉桥的混凝土桥塔在施工缝处出现的损伤和补强措施,建立了空间实体有限元模型,仿真模拟了损伤对结构设计状态的影响,并在损伤状态下对结构进行补强,然后比较分析了补强效果。通过对设计状态、损伤状态和损伤后的补强状态这三种情况的静力计算和动力性能分析,得出了施工缝处的损伤会减小结构设计状态的刚度,而采取补强措施后,结构刚度基本能够恢复到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3.
损伤预警指标是桥梁预警系统研究中的关键内容,损伤预警的效果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工作性能。在研究小波包对振动信号分解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损伤预警指标——小波包能量变异极值指数,并通过数值模拟简支梁损伤前后的动力特性验证了其具有良好的灵敏性,为桥梁预警系统中损伤定位指标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近几年基于结构动力参数的桥梁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的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评议,指出了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一试验模型的模拟损伤进行了分析,认为:结构损伤前和不同损伤程度的各工况所获得的模态参数都不相同.并通过分析说明了动力参数检测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快速准确地对黄河某特大桥进行损伤识别,采用了一种环境激励状况下,基于优化理论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首先通过振动测试,利用环境激励下的功率谱峰值法,获得模态参数.使用ANSYS建立桥梁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选取灵敏度高的刚度参数,根据最优化理论进行迭代修正,最终得到了黄河某特大桥有限元修正模型.通过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模型的模态特征值与实测值吻合度更好,前20阶主要振型的频率误差基本在2%以下,精度较高;修正后,桥梁混凝土整体弹性模量确定在每平方毫米340 000~370 000N之间,箱梁刚度分布基本符合现场的表观损伤调查结果.在正常通车情况下即可检测桥梁,无需交通管制,相对传统的人工激励方式,不会对桥梁构成额外伤害;利用现有的有限元软件ANSYS,不用计算繁琐的质量、刚度矩阵即可进行损伤识别,适合于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损伤识别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大跨度斜拉桥在地震作用下往往会发生各种形式的破坏,如采用必要的减、隔震措施,能够保证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维持特有的力学性能.本文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为计算平台,利用各种不同的地震动输入以及弹簧单元模拟塔梁结合形式出发,探讨了塔梁结合形式的不同对于大跨度桥梁减震隔震的效果.最后结合工程实例表明,对于大跨度拱塔斜拉桥设置减、隔震支座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发现只要塔梁结合形式选择合适,就能起到明显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验证不同损伤对装配式多主梁桥荷载横向分布规律的影响,并探讨基于横向分布规律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考虑接缝损伤程度、主梁局部损伤程度、损伤位置和损伤区域长度的影响,采用刚接板梁法对接缝和主梁损伤情况下装配式多主梁桥的荷载横向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缝损伤后其两侧主梁的横向分布影响线与损伤前的影响线有交点;有损伤的主梁其影响线整体下降,且刚度剩余系数越小、损伤位置距跨中越近、损伤范围越大,下降程度越大;主梁与接缝损伤同时发生时,可通过与敏感梁单独损伤时的影响线进行对比来进行分析。根据损伤前后敏感主梁的横向分布影响线变化规律,可对桥梁的损伤类别进行识别,但无法识别具体损伤位置。  相似文献   

18.
以钢板梁桥的检测为主,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对桥梁的检测进行了叙述,对检测手段和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并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对现有的检测方式进行分析测试,提出了改进处理措施,为桥梁加固和改造及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对以后的检测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有损伤结构为基准模型,以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为损伤识别指标对新发展损伤进行识别。通过理论分析和一连续箱梁桥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旧损伤的增长和新发展的单一损伤、密集损伤、多处损伤的识别都很敏感,原有损伤不会干扰新发展损伤的识别,这对于桥梁结构特别是在役桥梁结构的损伤识别和健康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completed dead load state in earth?anchored cable?stayed bridges, a practical method is proposed.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rigidly supported continuous beam meth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