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萍  陈华 《建筑设计管理》2012,(12):73-74,80
介绍了甘肃清真寺建筑起源及发展的背景和过程,分析了甘肃清真寺建筑的风格特点,从空间布局、建筑技术和装饰几方面总结了甘肃清真寺建筑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北清真寺历史悠久,沿革清晰,是开封有影响力的清真寺之一。在实地调查和测绘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北清真寺的历史,深入分析其建筑形制和结构,归纳建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和装饰等风格特点,探析其历史、建筑、科学等核心价值。寺内现存的八通碑刻见证了北清真寺的发展历程,是研究该寺重要的实物资料。北清真寺坐西朝东、布局完整、结构严谨、风格独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风貌,又有伊斯兰教民族特色,承载着开封回族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3.
始建于元朝的天水后街清真寺是甘肃现存年代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筑,也是唯一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伊斯兰建筑。通过对史料和现存建筑实例的分析,追溯了天水回族及后街清真寺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从空间布局、单体建筑和建筑装饰艺术几方面总结了天水后街清真寺的基本艺术特征。天水后街清真寺采用中国传统大木架结构体系,糅合回族建筑工艺和装饰手法,创造出适应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的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4.
牛街清真寺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现存有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建筑彩画遗迹。彩画显示出官式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本文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并结合旁证,探讨了彩画的基本形制、时代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周强 《山西建筑》2007,33(11):57-58
对伊斯兰教进行简述,通过伊斯兰教的发展及传播过程,对比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伊斯兰园林、建筑、装饰的演变,论述了伊斯兰教的主要建筑是清真寺,伊斯兰教对“天园”的向往极大地影响了伊斯兰教建筑,而“天园”中所有的美好事物都是他们所处环境中极度缺乏的,得出了随着伊斯兰教的横向传播,清真寺的型制和格局乃至建筑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宁夏清真寺建筑现状的分析,讨论了清真寺建筑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清真寺建筑的火灾特点及其消防安全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众多,清真寺建筑文化在宁夏地区的发展非常繁荣。文章以地域为背景,从建筑体系的根源探索出发,通过田野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透析清真寺在建筑文化、风格风貌、装饰艺术等方面具有的精神内涵并发现对宁夏地区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从而为今后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发展铺垫基础工作,为发扬地域文化特色、走可持续路线而奠基。,  相似文献   

8.
桂林崇善清真寺坐落于桂林市中心地区,始建于清代,经过历次扩建和维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格局,现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一座服务于穆斯林的历史宗教建筑,桂林崇善清真寺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成就。文章从建筑的大门、内院、客厅、礼拜大殿和附属建筑及屋顶形制逐步分析,希望藉此展现崇善清真寺的建筑结构魅力,从而引起广大群众对清真寺建筑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9.
大连瓦房店复州城清真寺是一座始建于清代,是复州地区回民重要的活动场所,也是研究清代以来宗教发展演变以及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从历史沿革、周边环境、平面布局、单体建筑和建筑艺术与特色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复州城清真寺的特点,希望通过对复州城清真寺建筑特征的研究,为辽南地区的传统宗教建筑研究和保护加一把力。  相似文献   

10.
新疆伊犁地区的伊斯兰清真寺建筑是在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社会环境及民族、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有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琳 《华中建筑》2006,24(11):196-198
该文通过对开封清真寺的发展及现状特点的调查研究,较系统地探讨其主要的两种建筑风格形式厦特色,最后提出应在老城区改造中对清真寺厦其文化习俗等进行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由政府投资的官方建筑经历了从清末至民初的全盘西化到20-30年代走向中国民族建筑形式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广州近代官方建筑活动为例,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及广州的具体社会环境分析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影响官方建筑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以期深入理解近代中国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13.
受自然区域的地理气候影响,少数民族建筑体现出强烈的地域地貌、生态环境、民风民俗以及历史~.415等因素。本文通过对肃北地区的蒙古包的现状调研,分析了蒙古包建筑的类型、结构和空间构成。从蒙古包建筑实体出发,剖析了蕴藏在物质形态之下的造型、技术、色彩和生态文化,进而从地域性视野提出了蒙古包建筑的继承、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In Chinese history, 'change' had never been the apt term to describe the 'zeitgeist' of its culture until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China gradually opened its doors to the outside worl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ince 1979. It attempts to create a framework for locating, describ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new era'. However, the notion of architecture will not be taken as an autonomous discursive entity, offering an exhaustive theoretical account. Rather, I see it as an historical genre responding to and defending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society. The strategy is thus to map the most salient developments of the period through a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various 'new trends'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that emerged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相似文献   

15.
赵紫伶  陆琦 《南方建筑》2019,(6):102-107
置民居研究于学科教育之发展背景中,探索外界教育环境对其发展及繁荣的各阶段之铺垫及推进作用,并展示各阶段民居研究之大致图景及方法转向,清晰化民居研究在时代背景下的演进过程。采用历时性分析法,以时间发展为序,以学科教育发展背景的转折为节点,探讨分期中的影响因素及研究概貌。依据学科教育发展背景,历经80余载的民居研究可划分为:未形成学科的实践式探索期、建筑学科体系建立下的民居研究初探期、专业结构调整下的建筑史学人才积淀期、研究机构恢复后的民居研究迅速发展期、公元两千年后民居研究高涨期5个历史阶段。历经5个历史阶段发展,民居研究已呈现领域成果丰富化、领域特征明晰化,领域结构多学科化、领域方法细致化的研究走向。  相似文献   

16.
朱蔚蔚 《山西建筑》2004,30(19):17-18
阐述了上海大世界建筑和相应时期的文化历史背景,从社会学和建筑学的角度分析了上海大世界改造面临的问题,以使这一重要建筑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于西方历史建筑保护的观念与实践历程的回顾和对保护现状的一些研究,来发现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的不足之处,并探讨了对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目前存在问题可以积极参与的一些工作,以积累历史建筑保护的经验,促进历史建筑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In Chinese history, 'change' had never been the apt term to describe the 'zeitgeist' of its culture until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China gradually opened its doors to the outside worl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ince 1979. It attempts to create a framework for locating, describ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new era'. However, the notion of architecture will not be taken as an autonomous discursive entity, offering an exhaustive theoretical account. Rather, I see it as an historical genre responding to and defending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society. The strategy is thus to map the most salient developments of the period through a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various 'new trends'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that emerged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相似文献   

19.
王昕 《华中建筑》2006,24(3):13-18
20世纪初期对现代建筑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段时期,该文以较为翔实的史料研究为基础,论述了在20世纪初期对现代建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德国表现主义流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希望能对中国建筑师了解现代建筑思潮的根源起到有益作用,并能从中吸取一些经验手法而有助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