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现代化和制度急剧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分层,而城市住区的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日趋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武汉市城市居民阶层化的角度,对其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更加人性化、更加和谐的武汉城市居住空间规划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隔离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的日益拓宽,各种新型的住区不断涌现,城市社区居住隔离的现象日趋明显。目前,对居住隔离问题展开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宏观层面居住隔离的空间格局、动力机制以及分异模式。虽然也有就一些特定社会空间的实证研究,但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分异探讨,而针对混合型社区居住隔离(居民个体心理层次与社区内部分异)的微观能动及深层次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居住建设用地面积的紧缩,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将由过去的拆建扩张转变为既有居住建筑更新与户外环境品质的提升。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已有一定政策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而作为与建筑息息相关的住区户外环境却因较少受到关注,缺乏系统的改造方法与理论研究,日渐无法满足人民对居住环境质量和性能的需求。居住品质的差异带来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而空间分异又进一步加剧了居住空间品质的劣化。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对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现象及本质进行研究,探索户外环境劣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关系,探讨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的本质原因、动力机制,分析既有住区外环境有价值的保留点,提出相应策略、展望,推动和促进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改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产业结构、福利体系、住房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中国城市的阶层分异和居住空间分异日益明显,出现了以低收入人群为主体的低价住区。研究采用租金指标反映住宅价格,将低收入住区住宅价格分解为不同住宅特征的特征价格,建立特征价格模型,分析各个属性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价住区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同时也反映出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偏好,为低收入人群住房供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刘冰  张晋庆 《城市规划》2002,26(12):82-85,89
以上海不同类型住区的典型调查为基础 ,从规划角度对居住水平差距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居住价值取向差异显著等当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并建议从住区建设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 ,对此提出 :加大住区周边的城市公共设施投入 ,缩小住区外部环境的差异 ;物质环境应与社区文化并重 ,创造出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对历史保护型住区的更新应注重保护性开发 ,提升其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强化住区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功能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促使城市居住空问产生分异.城市居住空间整合是目前城市住区开发建设需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就旧住区、单位住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住区的空间再造与整合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城镇化的时代下,住区的大拆大建于无形中产生了许多"畸零空间"。多数研究认为畸零空间的合理利用能促进住区空间的整合,对其研究利用已成为住区改造和更新的重要课题。中央政府适时推出的城市双修政策提出"城市修复、生态修补",这对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有引领作用,且对住区空间品质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益阳市西流湾住区畸零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从对边角空间的创造性使用和对闲置地块及不规则地块的功能性改造两个方面,提出住区畸零空间优化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大都市郊区,随着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市区居民和郊区农民两股人流都涌向郊区,在郊区的城镇形成混居。由于这些混居住户在文化背景、收入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较大,常常造成居住空间分异,甚至在一个住区内,出现富人区和穷人区明显隔离的现象。这种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在西方国家表现得比较明显,尤以美国为突出。美国的居住空间分异,主要是由于种族差异、收入差异和社会地位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与美国相比,上海郊区住区的居住隔离虽然还不太明显,但在近郊一些城镇,也已开始出现。目前主要表现为两类人群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住区空间分异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城市住区空间分异的动力因素,阐述了城市住区空间分异现象,探讨了当代中国城市住区空间分异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需要通过加强居住区的规划管理,房地产的引导、控制,社区的建设服务等措施,对住区的空间分异加以引导,从而保证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住区的居住密度特征反映深层的城市结构。分析了我国城市中5类典型住区的居住密度特征,包括传统住区、低层低密度住区、低层高密度住区、多层住区、高层住区。具体分析了各类密度住区的居住形态特征,为城市规划中地块开发强度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海若 《安徽建筑》2010,(2):28-28,46
文章阐述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以及居住分异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通过规划多中心城市结构,合理配置居住区用地资源;推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完善社区保障体制,提倡多样交往空间等措施合理引导居住空间分异,促进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深入探测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式及影 响因素,是高效协同两者发展、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基础。 结合土地利用、POI等多源数据,借助空间聚类分析、地理 探测器等方法,基于南京主城区街道单元,系统揭示2006、 2012、2017、2020年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 式,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的规模增长滞 后于居住用地,古城区格局稳定,主城边缘变化突出;2)公 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聚集趋势波动性减弱,形成高水平耦 合、低水平耦合、公园绿地主导、居住用地主导4种空间耦合 模式;3)空间耦合受自然条件的核心支撑、规划政策的关键导 向、邻里特征的辅助催化作用。相关规律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理论,为城市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了"里坊——街巷——单位制社区——商品房社区"各阶段居住区的空间形态演变特征,认为在城市化、住房与土地制度、交通道路等因素的影响下,现代居住空间更趋封闭性、单一性、破碎化,并直接影响社区场所精神的塑造,从而加速邻里关系淡化,导致居住区社区性不足。通过传统与现代居住空间形态的对比研究,提出应进一步优化居住区空间形态,重构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延续传统的城市肌理,塑造特色的邻里空间,并促进多样化的邻里交往。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空间作为原住民生活世界的基本构成,是居住型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空间的变动直接影响居住型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保护与传承。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典型年份的POI数据追踪调查,对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分异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不同属性的POI数据变动特征,分析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变动总体特征。研究发现,平江历史街区原住民的日常居住、消费与休闲空间分别出现空心化、边缘化及碎片化的特征趋势。基于居住型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保护目标,对历史街区过度商业化及日常生活的异化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Urban Water Journal》2013,10(5):323-333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ed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residential areas, roads, green space, parking areas, industrial areas and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in Wuxi city, China,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lution accumulation, wash-off and potential risk areas of pollutants over different urban land uses and pavement surface materials. Results showed that green space, residential areas and roads sequestrated higher pollutants than that of other land uses. Materials of masonry and cement pavement accumulated highe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than that on the marble and asphalt pavement. The potential risk area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ere located in the old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downtown region. The results of wash-off simulation showed that the first flushing effect was obvious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of rainfall. Eighty percent of the accumulative total nitrogen or total suspended solid could be washed-off during the first 25.6–50.2% period of the rainfall events.  相似文献   

16.
谭浪 《中外建筑》2010,(6):67-69
现代城市CBD区由于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区域内的商住楼都以高层为主,因此,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如何设计出宜人舒适的内部、外部居住空间成为建筑设计的重点。文章结合项目实例,从总平面设计构思、单体平面设计、立面设计、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城市CBD区域高层商住楼建筑设计要点和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7.
居住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静 《住宅科技》2010,30(7):11-15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有助改善居住区的生活环境。以"万源城"为例,介绍了"万源城"结合居住区的实际,利用地下资源,尽可能地突破原有民用地下空间在功能上的局限性,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王阳  李知然  洪晓苇 《中国园林》2021,37(1):99-104
家庭分配花园是由政府分配、家庭租赁来进行农作、园艺活动的独立小块城市绿地。德国家庭分配花园建设成熟,日常可用于耕种休闲、家庭聚会等,是当前城市中农产品、景观花卉等个性化种植的主要场所,是缓解城市居住分异的家庭纽带,具有阻止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确保城市绿地完整连续的规划作用。借鉴德国经验,建议中国应重视城市绿地服务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复合型功能,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设置可用于家庭种植的绿地类型;以此关注城市家庭除居住以外的自存空间需求,探寻城市绿地家庭使用与公共使用的平衡;明确部分城市绿地的使用主体,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冯腾飞 《工业建筑》2005,35(10):94-95,89
“奢侈化”居住空间作为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空间概念和形态,改变和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居住模式和居住内容。通过对“奢侈化”居住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空间环境特点分析,浅释了它目前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意义、需求层次和需求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方圆绿茵”住区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承华 《规划师》2003,19(6):56-59
“方圆绿茵”住区规划设计在用地极不规则、设计要求高的条件下,变不利为特色,努力营造安定温馨的家园气氛:一是因地制宜组团化,创造尺度宜人的居住空间;二是环境设计与规划设计同步进行,使小区的空间与环境达到完美的统一;三是强调均好性,让每个住户都能平等地享有良好的环境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