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玉年 《中国水利》2009,(12):10-11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且受黄河长期夺淮影响,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水事复杂,治理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多次召开治淮会议,研究部署治淮工作。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  相似文献   

2.
信息与文摘     
《治淮》1991,(11)
淮河研究会、《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我为治淮献一策”征文活动今年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重新唤起了社会对治淮工作的重视。治理好淮河,是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治淮会议精神,研究进一步加快淮河的治理,许多关心淮河的专家、学者纷纷为治淮献计献策。为了交流各界人士对淮河流域治理规划及建设管理的建议和意见,深化对淮河的研究工作,并使其应用到治淮工作中去,中国水利学会淮河研究会与《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我为治淮献一策”为主题的征文。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形式、角度不限,题目自拟,但要求主题突出,文理通顺。  相似文献   

3.
宁远 《中国水利》2000,(11):21-23,20
淮河是中国一条古老的大河,淮河流域曾产生过璀璨的文明。12世纪黄河夺淮后,淮河流域逐渐沦为举世闻名的重灾区,“十年倒有九年荒”成为淮河流域人民苦难生活的写照。“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持续了700多年,淮河人民饱尝了水患的痛苦。 新中国刚刚成立,党中央就作出了解决淮河问题的英明决策,1950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治淮原则和治淮工程实施计划。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成立了治淮专职机构——治淮委员会,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  相似文献   

4.
七月十七日国务院批转了水利电力部《关于“七五”期间治淮问题的报告》,向淮河流域四省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出了通知。通知要求抓紧落实“七五”期间治淮具体实施计划(项目和投资规模已在计划会议上安排),原则确定修建淮河干流的临淮岗控制工程;指出淮河治理和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对全国具有重要影响,治淮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较大  相似文献   

5.
王建武 《中国水利》2005,(18):28-29
淮河流域地理和气候的特点决定淮河治理的特殊性.河南处于淮河上游,其淮河治理的速度和成效对治淮大局至关重要.河南治淮抓住机遇,重点突破,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6.
淮河是我国第一条进行系统治理的大河,也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从1950年中央政务院做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算起,治理淮河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为了回顾河南省治淮的历程,总结治淮的成就与经验,探讨治淮规律,展望未来治淮前景,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把河南省治淮的调研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活动,组织几位长期从事、关注水利工作的老领导、老专家,会同相关部门一起,从4月7~15日,到河南省淮河流域的两个重点市———驻马店、信阳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成此报告。现刊登于此,供广大治淮工作者研讨。  相似文献   

7.
淮河是我国最重要的大河之一,淮河流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淮河治理的新纪元,经过70年的持续治理,极大地改变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水利面貌,为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回顾了70年治淮的光辉历程,梳理了治淮重点工程及其发挥的效益,总结了70年淮河治理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效益以及经验,并对下一步淮河防汛抗旱工作作出展望,为今后淮河流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950年,淮河大水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为加强治淮的统一领导,贯彻治淮方针,中央决定在原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的基础上成立治淮委员会。11月,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市正式宣布成立。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治淮高潮在淮河流域迅速掀起。1958年7月,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治淮委员会被撤销,治淮工作交由流域四省各自办理。  相似文献   

9.
十月中旬,淮河流域水利职工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报告会和庆祝大会,淮委租江苏省水利厅还赶印了一批回忆和介绍宣传治淮成就的小册子,纪念政务院发布治理淮河决定三十五周年。 10月14日,水电部治淮委员会召开了全委职工大会。蔡敬荀主任说:1950年10月14日,正当新中国面临抗美援朝和国家经济异常困难之际,为了使淮河人民摆脱水旱灾害的苦难,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目的”的治淮方针;不久毛主席又向全国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于是,“治淮”成为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大事,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和大批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汇聚  相似文献   

10.
袁国林 《治淮》2001,(2):3-4
回顾治淮50周年辉煌成就,感慨万分;展望治淮未来50年,思绪万千。 淮河在我国七大江河中是一条不大的流域,但在中国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流域,历朝历代都把淮河的治理纳入治国的重要方略之中,这是由于淮河流域的经济、地理和文化地位所决定的;淮河又是在我国大江大河治理中比较困难的一条河流,许多有识之土提出过治理淮  相似文献   

11.
以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为主线,着力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工程运行管理规范体系,全力做好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大胆创新工程精细化管理模式,全省各类闸站库工程,保障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和2020年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运管工作新形势,谋划了"十四五"发展蓝图,提出了2021年工作具体要点.  相似文献   

12.
夏成宁 《治淮》2004,(5):15-16
2003年汛期,淮河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沂沭泗水系也遭遇了1971年以来的最大降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统一指挥,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级党委政府及防汛指挥部门加强领导、靠前指挥、依法防洪、统一调度、科学防控、有效管理,广大军民团结抗洪、顽强拼搏,充分发挥防洪工程重要作用,保证了淮河重要堤防无一溃决,水库无一垮坝,行蓄洪区近70万群众安全转移撤退无一伤亡,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取得了防汛抗洪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3.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20世纪后半叶50年的奋斗,我国水电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49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仅有36万kW,发电量12亿kW·h,而到1998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到65065万kW,为1949年的1807倍,平均每年递增112%;水电发电量达到2043亿kW·h,为1949年的...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依法治国”写进党的十五大报告,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全党的使命,也成为全民、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法治,以其特有的方式改变着中国。 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治水。建设法治政府,为水利依法行政指明了方向。中国具有悠久治水历史和优秀治水传统。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过顺应其社会发展要求的水法规,它们传承、演绎着丰富的治水精神和优秀传统。1988年7月1日,作为规范一切水事活动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开始施行;2002年10月1日,在总结水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修订后的新水法开始施行,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5年来,我国的依法治水迈着坚实的步伐,实现了新的跨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型分岔结构-隔壁式岔管的研究,认真分析其体形设计、力学试验和结构有限元计算成果,发现这种新型分岔管在布置、结构和水力学方面较普通的“Y”型和“卜、形岔管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分岔灵活,结构对称无缺省,承爱内、外水压力能力强,双向过流条件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比较适合于抽水蓄能电站中的高水头、大直径、深埋藏的岔管的运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该文总结了我国的洪水现状,并对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的洪水保险做了简单回顾。同时对我国理论界的洪水保险作了简单分析。洪水保险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防洪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洪灾风险管理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但我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文中借鉴美国等国家有关洪水保险的经验,根据我国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洪水保险可以遵循的模式,从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洪水保险体制。  相似文献   

18.
尚梦平 《山东水利》2010,(10):1-2,5
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2006年7月7日国务院第471号令颁布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整体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山东省水利移民各项扶持政策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a process for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toxic wastewater from 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was developed. By simulations on a laboratory scale, the contribu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and toxicity in wastewater from different sources was determined and the degradability of specific compounds were studied.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se tests was used to improve the treatability of the wastewater at the sources. As an example a persistent organic phosphorous compound could be degraded after pre-treatment with chemical hydrolysis. By further simulations on a laboratory scale it was possible to scree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process configurations to determine the best working biological treatment A combination of fungal and bacterial treatment was found to remove toxicity from the wastewater more than a conventional bacterial treatment. The results from the laboratory studies were confirmed in pilot tests. A full scale treatment plant, which design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ese studies are pres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20.
用一种全新模式管理水资源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水资源作为一种短缺的垄断性商品 ,具有明显社会公益属性 ,不能以完全市场经济模式来管理 ,用计划性水权配置有机结合市场性水权交易的新模式来管理更有利于解决我国缺水问题。文章阐述此新模式管理水资源的紧迫性、必要性、可行性及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