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张复合 《华中建筑》2002,20(3):81-84
该文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基本认识入手,结合此项研究工作开展的三个时期,与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现代和传统”问题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中国近代建筑中教学,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问题简要论述,展望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宁波市规划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决定联合主办“2002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定于2002年7月29日至8月1日在宁波召开,自即日起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论文。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近代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应征论文可结合如下主要论题:①近代建筑对城市风貌的影响;②近代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③近代建筑在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④现代城市发展中近代建筑保护再利…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1949年以前中国建筑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建筑几乎没有考察研究,成立于三十年代的“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进行古代建筑的调查研究。多少年来存在一种偏见,认为鸦片战争的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近代建筑无不蒙上殖民主义的阴影,因此对中国近代建筑的价值采取否定态度,其波润所及,在建筑史中只重视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竟被忽略,从而割断了建筑历史。直到五十年代,中国建筑历史界进行了全国性的  相似文献   

4.
霍光 《建筑师》2007,(2):73-75
文章认为“华侨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极富特色的类型。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华侨建筑”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研究“华侨建筑”对丰富中国近代建筑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建筑图录》初编于五十年代末,成稿后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教授审定出版,陈从周教授给予斧正,后因种种原因竟被搁置下来,近些年来重新补充修订,共分“概论”,“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延续与变化”、“鸦片战争以前西方建筑形式的传入”、“旧城镇建筑在近代的变化”,“近代新兴城市建筑的发展”、“近代建筑设计形式与实践”等以及附录“教堂建筑”。该书是一本大型的中国近代建筑图书,书中的史料丰富有各类典型建筑照片及平面、立面图等约近二千余幅,约十多万字。由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6.
王伟鹏  陈伯超 《华中建筑》2006,24(11):183-184
该文通过质疑这种目前仍然有着巨大影响的“欧洲中心论”,认为将用来评价中国近代建筑所得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评价中国的近代建筑的标准不应该是“欧洲中心论”,而应该立足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特殊条件,建立起一种新的客观的评价标准——“中国观”,并对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观”的内涵进行解释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中国近代大学传统复兴式建筑营建背景和风格特征的总结,确立了其在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保护价值,并针对此类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的既存问题,提出建筑风貌分级保护策略、建筑空间可持续性保护与利用策略以及建筑环境意象整体性保护策略,旨在弥补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建设部共同资助下,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于1990年10月18日至23日在大连召开。 研讨会筹备组收到有关论文70余篇。这些论文涉及了19个省市近30个城市和地区的建筑,探索研究了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建筑保护、资料抢救、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文化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建筑在近代发生的重大转变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理性建筑观念的觉醒,先发展地区城市化趋向的突起;新的建筑适应性模式的多向选择等,并在对之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这三大转变可视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三个“纲”,抓住这三个“纲”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继续深化下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建筑师和建筑思想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琦  庄凯强  季秋 《建筑师》2008,(4):102-107
中国的近代建筑历史研究经过5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理论成果,具备了向理论化和系统化发展的条件。近代建筑师和近代建筑思想是这种研究的重要的线索和切入点。近代建筑师是对于近代建筑发挥最大主观能动作用的人群,近代建筑思想则是近代建筑背后所有主客观的影响因素的总和。该研究通过对典型建筑师和建筑师群体及其相应建筑文化遗产的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试图为同类型的研究建立范式。社会意识、体制与制度、工艺与技术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及其互动,形成了社会建筑思想。该研究将通过对社会建筑思想和建筑师思想的对比与分析,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原因并揭示其发展规律,为中国现在及未来的建筑发展提供史学参考。该研究将通过综合运用实证调查,社会史观、中西比较等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以上命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回顾中国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建筑遗产与城市风貌、城市文化特色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重视文化在近代建筑保护中的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刘亦师 《建筑师》2012,(6):79-84
中国近代建筑是产生于近代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条件下,并反映这些条件影响的那部分建筑。其具备如下几个特征:异质性、多样性、全球关联性、建筑样式的政策指向性及连续性等。这些特征指明未来近代建筑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分类总结近代建筑样式及研究近代建筑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文清 《华中建筑》1989,(3):33-34,30
不久前,在由汪坦教授主持召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上,不少代表的发言涉及到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内涵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可分纵横两方面来论述。纵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的断限;横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或内容。这两方面即构成了近代建筑史的时空框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与断限,一方面应该考虑中国史学界对中国社会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到建筑史不同于政治史的某些特点。在前一方面,建筑史学界的观点较为一致,认为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上下断限定为1940年到1949年,这是正确的。至于近代建筑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在研究地方史时取不同的断限,但从整体上看,从全国看,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14.
杨嵩林 《四川建筑》1995,15(1):7-10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什么是“近代建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西方古典建筑加上中国古典建筑,就是中国的近代建筑了.以科学的美学观来讨论,应认为近代建筑是在近代,即机械工业时代,按机械工业时代的美学观点与生产原则建造的建筑,就是近代建筑.与古代建筑比较.其特点是:标准化、集约化、工业化。同步化和大量性生产.近代建筑,是近代生产力发展条件下的产物.机械工业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以1640年英国长期国会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其早期是商业资本控制的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1771年才出现了水…  相似文献   

15.
张帆 《华中建筑》2009,27(1):53-57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与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仔细考察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他在此时期的探索仍对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该文拟从梁思成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对梁思成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对其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近代中国水塔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塔的历史、发展、建筑构造以及材料等相关内容.尤其分析了汉口作为近代城市地标性建筑的水塔,揭示其在近代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建筑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建筑是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大约一百年时间内,在中国产生的若干类新建筑的总称。这里,之所以使用“总称”一词,而不是把它叫做“新建筑体系”,是因为这一百余年间的中国建筑实在可谓多种多样、多元并存,各种建筑流派、思潮和形制竞相争艳,以致笔者认为用“体系”一词未必很确切,而且也不能表达中国近代建筑多姿多采的缤纷面貌。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自此,中国步入了饱受列强凌辱的百年近代史。在这  相似文献   

18.
以沈阳近代建筑为例,否定了以"欧洲中心论"对待和评价中国近代建筑的片面思想,强调在近代建筑导入不同地区时,为适应当地条件而经历的本土化的变异、成长与发育过程,主张以"中国建筑的中国观"去看待中国的近代建筑,这对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建筑、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引进,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张帆 《建筑师》2010,(2):77-82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使其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若仔细考察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梁思成仍然对中国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得以进一步延续和发展。本文拟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结合大量的学术访谈,试图将梁思成对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进一步对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初步总结,以填补以往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丁宏伟 《建筑创作》2003,(8):82-107
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旧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近代建筑群,近代中国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都曾发生在这里或与此有关。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是以“总统府”旧址为基础,以近代历史建筑遗存展示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遗址型博物馆。在近代史博物馆规划设计过程中,作者对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整体功能更新、与周边城市建设的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