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本来我是打算写一篇文章来比较C++/CLI 和 C#的语言特性,为此我认真阅读了一些 C++/CLI 相关的文章和部分 C++/CLI 语言规范文本,结果让我感到沮丧。我原本对 C++/CLI 语言的热情,被其远远超出我原本想象的复杂性给浇灭了一大半。编辑部里有一个很好的风气,就是对于一些问题在理解上有不同看法的时候,我们都会拿出来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托管代码和非托管代码的交互上,我想这是 C++/CLI 的独特优势,也是传统 C++程序员关注的重点。而恰恰是这次讨论让我完全改变了看法。对于pin_ptr 和 interior_ptr,我们还无法透彻了  相似文献   

2.
调用动态链接库在软件中十分常见,介绍了非托管代码在C#中的使用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3.
韩蕊 《互联网周刊》2013,(19):18-18
作为中国开发者,虽然可以使用美国的代码托管社区GitHub,但我们依然需要自己本土的代码托管服务。  相似文献   

4.
吴建军 《福建电脑》2008,24(12):139-139
Visual Studio 2005提供的.NET Compact Framework为智能设备开发提供了可靠、高效率的设计平台,受.NET Compact Framework的自身限制,托管和非托管代码之间的互操作性进一步完善了智能设备开发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去年11月,本刊独家专访了 C 大师 Stanley Lippman,同时邀请了国内相关专家李建忠先生与 Lippman 共同为杂志撰稿。经过协商,两位专家将在今后的《程序员》杂志技术板块开设“C /CLI 全景体验”专栏。C /CLI 是微软为广大 C 程序员量身打造的面向.NET 框架的一门系统级编程语言,它实现了对以CLI 为代表的托管编程模型和以 ISO-C 为代表的本地编程模型的无缝集成。C 程序员对其中的本地编程模型自然已经相当熟悉了,但以 CLI 为代表的托管编程模型对于我们大多数 C 程序员来说还有些陌生。本文是我们“C /CLI全景体验“专栏的第一篇,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认识 C /CLI 语言的基础性导引。  相似文献   

6.
刘未鹏 《程序员》2004,(11):85-87
就像我们在作出其它任何选择的时候一样,在选择之前最重要的是先要清楚为什么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C++/CLI 到底提供了哪些优势?为什么我们(标准 C++程序员)要选择 C++/CLI 而不是C#?我们能够得到什么?CLI 平台会不会束缚 C++的能力?好消息是:情况比乐观的人所想象的或许还要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7.
托管C 除了保留标准C 的全部功能,还可通过.NET Framework(.NET框架)来创建对象,实现自动化内存管理以及与其他.NET语言的相互操作性.由于托管环境与非托管环境的区别,Win32 API并不能像MFC那样直接在托管C 中进行调用.本文通过几个托管C 实例来探讨在托管环境下使用Win32 API的方法,从而使托管C 缩短开发周期、优化系统性能,并就使用过程中的数组、结构和字符串的数据封送等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程序员》2004,(11)
最近我访问了中国的上海和北京,参加在两地举办的微软Tech Ed 技术大会,在那里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在 C++/CLI 方面的工作。大家的反馈非常之好,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程序员对 C++/CLI 的热爱和理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里,我还认识了来自上海的一位开发人员,同时也是一位技术作者,李建忠先生。我们经过讨论之后决定合作撰写一系列 C++/CLI 方面的文章,并以“C++/CLI 全景体验”专栏的形式独家授权于中国《程序员》杂志发表。此篇短文旨在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  相似文献   

9.
可灵活设置托管代理的密钥托管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强  谢冬青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10):122-123,137
一般密钥托管方案都没有考虑托管方的权重,文章基于门限思想和高级门限方案,设计了一种可灵活设置托管方权重的密钥托管方案,具体给出了某一托管代理必须参与才能恢复用户密钥的托管方案和两组托管代理共同参与才能恢复用户密钥的托管方案。可以根据托管代理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更多类型的可灵活设置托管代理的密钥托管方案,该方案还能克服阀下信道攻击和部分托管代理共谋或泄密等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代码的安全性保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码的安全问题由于直接关系到软件能否在多个领域可靠应用,并且影响到系统的安全,所以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网络攻击与防护技术的深入发展,对软件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代码的缺陷使应用软件、Web系统及数据库系统面临巨大安全挑战.通过分析代码在溢出、跨站脚本、SQL攻击、加密代码、代码失效及软件模拟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使用托管代码迁移、内存探测、正则表达式检测、签名等多种技术方法以实现代码的安全性需求,确保软件的可靠性,最后给出了一些能够提高安全性的编码原则.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发展,网络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问题成为计算机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分析了基于X Code和RS Code技术的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数据系统容错能力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维分布式存储系统.该系统将数据服务器中的数据块组织成具有行列坐标的两维实体,在列上将RS Code和X Code两种编码方法综合运用产生校验信息,在行上实行基于异或运算的校验.实验表明经改进的系统较采用RS Code技术的系统减少了数据恢复时间,较采用X Code技术的系统增加了容错数量,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系统容错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计算机中常用的字符集ANSI、DBCS、Unicode和UTF-8。介绍了基于Unicode的内码转换的简捷方法,讨论了编码类型错误和HTML字符引用错误所致乱码的原理及其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计算机中常用的字符集ANSI、DBCS、Unicode和UTF-8,介绍了基于Unicode的内码转换的简捷方法,讨论了编码类型错误和HTML字符引用错误所致乱码的原理及其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路鹿  张峰  李国繁 《软件》2020,(2):62-65
代码混淆技术是一种语义保留的代码变换技术,是衡量代码相似度检测方法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主要对现有的代码混淆手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综述。首先阐述了代码混淆的相关定义,然后介绍了现有的几种代码混淆手段,对代码混淆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分别介绍了每种代码混淆手段。最后对代码混淆手段进行了总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MH及MR码的新型快速解码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的霍夫曼码(MHC)及改进的相对地址码(MREAD Code)是三类传真机信源编码的标准。本文讨论一种新的解码方案,即将码表重新分类组合,不需传统解码方法的译码树而在计算机上实现快速解码,显示在计算机上,结合已经做好的传真信息接收卡,可以监测电话线路上收,发的传真。  相似文献   

16.
Raptor Code预编码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介绍LT Code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Raptor Code。预编码技术是Raptor Code采用的核心技术,该技术能够克服LT Code解码代价不固定的缺点,有鉴于该文分析了多层校验预编码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RS Code的改进方法。该方法具有解码率高等优点,适合解决网络传输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妍  李增智  廖志刚  寇雅楠 《计算机工程》2004,30(22):42-43,106
主动网络的可编程特性在为网络提供了快速部署新协议和安装新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主动代码的定位和撤销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域的主动代码的定位和撤销机制,该机制不仅消耗资源少,响应时间快,而且还使用了认证和授权策略来保证节点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在Visual Foxpro6.0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中,基于数据库密码设计的技术和方法,以实例说明密码设计、修改的过程以及事件驱动的代码编写.  相似文献   

19.
随着应用的深入,计算系统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软件规模也越来越大,使得日益庞大的软件与有限的硬件资源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在嵌入式系统、移动计算以及实时控制系统中,这个矛盾尤其突出。如何减少代码、提高代码的效率,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问题,许多组织和机构正围绕着此论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介绍代码缩减(code-size reduction)的研究背景,以及两种主要的代码缩减方法——代码压缩(code compression)和代码紧缩(code compaction);着重讨论代码紧缩技术,包括:代码肾缩的主要方法、各个方法的特点及其中的关键技术;分析代码特缩技术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对代码肾缩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一些预测。  相似文献   

20.
李勇  薛大伸 《微机发展》1995,5(5):38-39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数据代码重码的处理方法,以实例阐述了汉字拼音首字母构成数据代码时重码的处理和代码表的动态扩展,该方法可广泛地应用于应用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