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型小说在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发展后,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正处在一个繁荣兴旺的第四次高潮。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来探讨80年代后微型小说繁荣至今的深层次因素,认为多样的传播媒介为微型小说的繁荣提供了平台、新媒介的互动特点为微型小说的繁荣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千年以来,微型小说的理论研究又有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本位话语和本体意识的确立;宏观把握和体系意识的加强;由单一到丰富,研究角度的多元化;等等,都昭示着“微型小说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凸显强烈生态忧患意识的生态微型小说的出现,为方兴未艾的微型小说走出了一条健康的“绿色通道“:揭示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谴责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野蛮行径,呼吁人们善待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渲染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唱响生态保护的赞歌;展示资源匮乏的苦痛与无奈,讴歌节约能源、保护地球资源的善举,为可持续发展推波助澜.微型小说应该成为环境文学的轻骑兵,应高扬生态的旗帜,树立生态伦理信念,不仅洞察当今困扰人类的生态危机的严重局势,而且为解决这一危机积极地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4.
经过将近30年的研究与探索,微型小说已发展为一种新兴小说文体,由于微型小说脱胎于传统的小说,它既具有小说的艺术特点,又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特色,文章阐述了微型小说主题的以小见大、构思的精致巧妙、抒情的感人至深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官场小说作为一种小说题材类型,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晚清谴责小说的出现意味着真正意义的官场小说的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国统区的政治讽刺小说和讽刺喜剧有力地推动了官场小说创作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官场小说的创作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产生了“主旋律派”和“官场写实派”两大流派,标志着官场小说创作的又一高峰时期的来临。  相似文献   

6.
微型小说的写作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内容和形式的丰富使小说笔下的人物闪现出非常精彩的面貌和性格特色。人物视角的不同,使小说反映出来的意义和内涵也不同。从古典人物形象的再造及其特点分析微型小说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正>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凌焕新教授是微型小说理论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从20世纪80年代选编《微型小说选》起,他就独具慧眼地发现了这一崛起中的文学新品种的潜在的研究价值及其蕴含的社会意义,创造性地为促进微型小说文体的独立而开始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正如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江曾培评价的那样,  相似文献   

8.
试析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真实地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社会动乱与精神危机,作者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新,在小说中运用了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他将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成功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之中,在运用时空跳跃和表现混乱意识方面,福克纳自成一家,同时,福克纳还大胆地采用了多层次叙事、内心独自、自由联想和蒙太奇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9.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0.
晚明与晚清是小说理论最为繁荣的两个时期,为提高一向被视为“末技”的小说的地位,两时期的小说理论家们都不遗余力,并分别喊出了小说为“天下之至文”和“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口号。晚明更多的是借手中之笔,抒己胸中之垒块;晚清则不仅更多地着眼于反映社会,而且试图通过小说来改变社会现有状况。小说的地位在晚明虽然与前代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真正成为文学的主流样式却是在晚清。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变迁,从前期文字中时空灵的“彼岸世界”的迷恋到以死亡作为价值评判标准,从对世俗温情与人性的表现,直至近期将对死亡意义的关照提升到人类族群的整体关照层面。体现出超越个人情感的大爱。三种死亡意识变迁的内里是作者自身精神感受与艺术诉求的冲突与弥合.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其艺术诉求的表现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成因来源于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亦有杂合的宗教意识影响与异域文化的思想浸淫。在艺术表现形态上,迟子建对死亡主题的选择与书写形式表现出对“怀伤之美”的艺术追求与失乐团情怀。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善用意象,“镜子”就是其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镜子成了一个象征,体现了深刻的意蕴。解析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探讨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繁荣的背景,着重分析19世纪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女性地位的逐步改观和女性小说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根据《黄孟文微型小说自选集》收录的2000年以后的13篇作品内容,认为近年来黄孟文的微型小说创作,视野更加开阔,题材更加丰富。他关注国际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国内的社会民生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努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仍然是他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5.
通俗小说自新化运动以来就在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小说创作的俗化趋势反映了商业化语境下读的阅读旨趣和精神需求,小说的俗化是学直沉意识的觉醒和学回归自身的表现。本从通俗小说的界定、流变及俗化倾向等方面论述了小说本身发展的一种可能和必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由于所处的历史境遇不同,晚清小说与鲁迅小说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叙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国民景象.鲁迅一反晚清小说对“国民”的赞美,不遗余力地进行揭露和批判,从而对“国民”内涵重新审视.鲁迅小说人物大多徘徊在新旧之间,前路迷惘,“未来”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时间框架.鲁迅小说多呈现如“铁屋子”般封闭的空间意象,在过去与现在的时间节点上,其“国民”身陷进退两难的窘境.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轰动了整个华人世界,这是不可忽视的流行现象。20世纪80年代金庸小说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进入大陆,并于90年代末达到高潮。进入21世纪,"金庸热"仍在持续。主要就金庸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以及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结合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金庸小说中的"寻根"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与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回到古希腊"意识的相似处。  相似文献   

18.
时代特征对文学样式、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嬗变有非常大的影响.五四时期, "重估一切价值"的理性精神促成小说观念的变更,"个性解放"与"新文化运动"推动小说内容的重新建构,西方文艺思潮的广泛宣传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创作群、读者群、传播媒介的渐趋成熟为现代小说文体的定型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甘肃乡土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较大的突破,备受当代文坛关注.甘肃乡土小说呈现出较为独特的精神特征,展示了甘肃小说创作的文化品位,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格局.受作家自身因素和地域因素的影响,甘肃乡土作家需要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促进乡土小说创作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何大草的小说《忧伤的乳房》为他“残酷青春系列”作品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小说在延续前面两部小说对于青春的摹写,人性的揭示,精神的历练之外,更在“充满形而下的声色之中”,在对主人公生活细节的逼视中,辨析青春成长的脉络,破译心灵成长的密码,洞悉人性可能的限度,有效地解析了生命的成长历程和成长的心灵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