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海婴  杜春宇 《建筑师》2017,(4):111-114
本文通过辨析传媒和社会发展对建筑批评的影响,发现在当下通过建筑批评构建绝对的建筑准则和价值是困难的。进而借助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指出建筑批评的意义不只在于发现建筑价值,还在于其在建筑再生产的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当建筑批评以否定性的态度,寻求有别于惯常建筑认知的差异性,并运用图构建人们心智中的建筑"理念型",这时的建筑批评将能够开启新的建筑再生产进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结合现代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建筑批评在建筑创作和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建筑批评在更宏观的文化批评中的地位,阐述建筑批评是建筑思想的催化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解读《时代建筑》杂志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报道——包括建筑师的作品、文本以及同行的讨论与评述.文章试图阐释王澍"一种差异性世界的建造"这一概念的深层哲学内涵.指出以王澍为代表的批评性实践和建筑批评的意义与矛盾之处。《时代建筑》对象山校园做了多角度、多层级的介入,报道、阐释与批评,这一过程本身也创造了一个差异性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4.
以时间为序,探讨中国建筑知识界"批评的心智"如何逐步走向开放,如何应对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服务于社会建设和知识生产.强调只有健全的心智才能做出健全的批评;建筑批评应以建筑知识的生产为目的;惟有通过知识人的心智提升和积极参与,才能探索出中国模式的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建筑批评三位一体,是建筑设计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三个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目前中国的建筑批评学发展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并且影响到了建筑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本土建筑批评体系的研究,指出其中不足,进而总结出建立本土化建筑批评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谈及文艺问题时,特别指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了。其实,社会上对"奇奇怪怪的建筑"早已持批评意见,有媒体甚至每年专门评选出10大最丑建筑,足见其已然成为一社会问题。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为了标新立异,根本不顾所属区域的历史文脉,不顾建筑的基本功能,不顾建筑学的基本原则,为  相似文献   

7.
华珺 《新建筑》2012,(2):151-153
"元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来一个重要的概念,把元语言和对象语言这对范畴纳入建筑批评的研究视野,可以更好地区分建筑批评中概念的结构与层次,避免将不同层面的价值理念相混淆。通过对元语言不同层次的分析,建立建筑批评的三个研究层次及其相应的元语言,即建筑语形元语言、建筑语义元语言和建筑语用元语言,而不同层次间批评元语言的交流与对话,也会丰富建筑批评话语自身。  相似文献   

8.
在皮尔斯的符号三角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空间符号的三角模型,并将其拓展应用到建筑批评学中,使建筑的形式、意义、内容得以协调共存。本文以"伪满"时期警察厅建筑为批评对象,以符号学的研究思维对其进行建筑批评研究。  相似文献   

9.
建筑界流传着一个故事,波兰建筑学会于1955年派了一个代表团来我国访问,他们在参观了各地新建的房屋之后,很直率地指出只有北京儿童医院的设计是够得上国际水平的.当时人们颇吃一惊,因为这座建筑在1954年完成后,曾被某建筑权威批评得体无完肤,认为是抹杀民族风格的结构主义的产物.大家想,莫非是波兰朋友搞错了?可是接踵而来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建筑代表团,好几个国家的建筑家,以及最近来访的德国建筑师代表团,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儿童医院,于是人们开始对它"另眼相待"了. 这幢建筑的设计者便是我这次访问的华揽洪工程师. "华先生是否可以就建筑艺术的民族形式和结构主义等问题谈一谈"呢?记者开门见山地问.  相似文献   

10.
宋昆 《世界建筑》2014,(8):46-47
建筑批评评如何能够实现推动建筑创作、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取决于作者(建筑师)-文本(建筑作品)-读者(批评者)之间能否达成有效的共识。首先,批评话语中的概念必须是一致的,批评者之间偷换概念往往是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使建筑批评陷于无谓的争执之中;另外,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个开放的文本,能够给予批评者以充分的解读空间;因此,任何解释或批评都是对于作者的"误读",都是合法的,作为作者的建筑师必须正视并包容。只有在这种有效共识的基础之上,建筑批评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建筑批评意识的"后批评"转向对中国建筑实践产生深远影响。武汉水岸国际超高层办公楼设计正是"后批评"建筑主张的中国式体现。项目密切了解使用者需求,关注建筑本身功能与空间的组织。通过简明的手法和现代简洁的建筑形态,形成对当代地标建筑的批判式的解读。水岸国际的项目设计是具有代表性的地产设计项目,体现了既专注建筑本身又带有批判意识的中国式"后批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我部于二月间召开了设计和施工工作会议,会上肯定了几年来设计工作和设计人员的进步和成绩。同时着重地检查和揭发了我院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3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又进一步地严肃地批评了在建筑中的浪费现象,指出了我院领导干部工作的缺点和错误;揭发了我院(原名中央设计院)所设计的某些工程所犯的严重错误的事实;同时又指出“建筑学报”宣传了错误的建筑思想。这些批评和揭发,都是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一路相伴而来,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建筑批评的媒体认知形象文章从以点及面的思路出发,对当代建筑批评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进行历史场景性的描述,勾勒出不同时期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及传播特征,以此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批评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媒介实践的角度,考察20世纪80年代建筑专业期刊在中国当代建筑批评场域初始构建阶段,对于推动、决定建筑批评核心区域、场域特征、批评内容、批评惯习、主体圈层等建筑批评场域形态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建筑之间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同为子学科的建筑批评和文学批评入手,讨论文学批评给建筑批评带来的两点启示:一是从批评的多样对象入手,借鉴文学批评的分类方式,二是建筑批评如何借鉴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抽象"在学科内部构造关系上的功用。然而这两点启示不是全部,学科的长久发展需要在思维方式上把握"历史"与"非历史"两方面,同时也要反对无限制的借鉴,要保证学科自身也在进步。另外在信息社会,传播媒介发生变化、市场成为主导等等许多状况,使得批评学科的发展和走向还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谭峥 《时代建筑》2021,(2):129-137
"当代建筑"的界定与分析是建筑历史、理论与批评领域日益紧迫的任务.作为"新现代主义"先行探索者,项秉仁的建筑观成为当代建筑演化规律的重要例证.文章将项秉仁的职业道路视作建筑师在社会动荡中摸索职业伦理的缩影,通过个人历史的叙事挖掘新现代主义与"实验建筑"的差异与交叉,以探寻中国当代建筑师摸索自主的设计方法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引言:关于建筑批评中国的建筑"批评"或"评论",已经跨越几个发展阶段。现在的批评论述更加专业,也相当活跃,学理上和发达国家批评话语更加接近。而此话语实践的主要趋势,是逐渐强大的国际化视野。这个活跃而外向的建筑批评话语,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期刊论文、杂志专刊、学术会议、国内双年展、国人策划的国外建筑展等~1。  相似文献   

18.
王仁喜  荀平 《四川建筑》2000,20(Z1):109-112
本文论述了新世纪的人们应该以新的视野探索建筑创作中的"西化"和"本土化",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相互关系.同时,指出在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本土化"将是这场运动的永恒主题.只有这样中国建筑才能独具特色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一路相伴而来,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建筑批评的公众认知形象。其中纸质媒体以其时间偏向特质贡献了不同于新媒体的特征面向。本文从建筑批评核心区域的划定,场域特征,批评主体圈层等方面对纸质媒体在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传播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7,(2)
自台湾921与四川512灾后援建后,谢英俊及其常民建筑团队逐渐走入社会公众与建筑同仁的视线。然而,"常民建筑"在社会层面的影响远大于在建筑领域的影响,其思想理念对于当下建筑学深刻批评的价值与意义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反思。通过梳理"常民建筑"的思想体系及其隐含的建筑学批评,尝试从建筑价值、建筑设计、建筑教学三方面展开对既有建筑理论体系的讨论与比较,希望借由"常民建筑"对当代建筑学及其教学中的价值偏离、实践偏离等问题进行矫正与补充,让平民与大众化的价值、问题导向的设计美学、应用导向的实战教学回归并构筑完整的建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