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久林 《给水排水》2001,27(6):12-15
兰州西固水厂采用斗槽从黄河取水 ,由于供水扩建工程需要增加下游斗槽的设计引水流量 ,使原水力冲沙效果不好的斗槽冲沙问题更为突出。设计论证从原始资料入手 ,用水力学理论对斗槽的冲沙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 ,认为斗槽本身具有一定的水力冲沙能力。根据运行和勘测资料 ,分析论证了影响斗槽冲沙效果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确定工程分两步实施 ,首先进行疏浚 ,使斗槽过流断面达到设计的要求 ,然后根据疏浚后的冲沙效果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工程措施。疏浚以后斗槽的冲洗效果明显提高 ,但尚需较长时间的观测和验证。  相似文献   

2.
斗槽中异重流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斗槽式预沉池中,异重流现象对泥沙冲淤效果的 影响很大,为使安装斗槽式预沉池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必须很好地了解水流中异重流运动 的有关特性。通过斗槽模型试验,对异重流中水流流速分布、清水分离速度等规律及极限粒 径与泥沙含量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为较好地解决异重流中泥沙淤积及实际斗槽运行效果 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侧堰的长短对侧堰段渠槽的水流状态有很大影响,当侧堰较长时,一般短侧堰渠槽水力计算方法已不适用。本文根据动量原理对长侧堰分流渠槽的水力近似计算进行了初步分析、探索,可做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模拟斗槽中泥沙预沉及冲沙的试验,研究了影响斗槽中泥沙预效果存在的泥沙沿程淤积,含沙量分布的沿程变化,冲沙时含沙量的沿程恢复等问题。同时,针对水槽的水力条件和冲沙存在的问题,对斗槽进行了局部修改,提出了将斗槽部分由直线型改造成圆弧型,并根据能量守恒方程和动量方程,提出了设置导流墙的冲沙方案,大大改善了斗槽的水力条件,使冲沙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满足了厂房所要求的斗槽运行功能,并为实际斗槽运行提供了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分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分流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后,河道萎缩,相同洪水流量下,主槽分流比有所减小,滩地分流比有所增大;1999年后,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运用,下游河道持续冲刷,主槽过流能力有所恢复,主槽分流比必然有所增大。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分流比与滩槽过水宽度比、过水深度比、过水面积比、流速比、糙率比和主槽宽深比的单因素响应关系和多因素综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定量方面,可运用多因素综合关系式依据未来滩槽6项单因素大小对黄河下游复式河道滩槽分流比进行预测;定性方面,在黄河下游滩槽治理过程中,应注意维持主槽一定的平滩流量和较为窄深的断面形态;注意给滩地留出一定的行洪宽度,在必要的行洪宽度内,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滩地的影响,保持滩地畅通的过水通道,保证滩地相应的过洪能力,减轻河道行洪压力,从而达到确保全断面行洪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7.
海勃湾泄洪闸防冲墙工程地处软基,采用了结构新颖的H形防冲墙设计。针对施工期间发生的两次塌槽事故,分析了H形防冲墙的槽孔坍塌的原因,并介绍了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河道分流分沙计算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分流河道的水沙特性,对现有的分流分沙计算模式进行了分类。总结河道分流分沙计算模式在国内外研究发展的现状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评论,指出计算模式的发展在充分考虑分流口口门附近水流结构和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等特性的前提下,还应借助原型资料与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分流河道分流分沙的变化规律,才能为分流河道的合理整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就分流分沙计算模式研究的几个亟待深入的课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9.
高水头船闸输水水流能量巨大,水力指标高,对输水系统布置和型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船闸最大设计水头40.25 m,输水系统第二分流口拟采用空腔自分流型式,在国内外尚无先例。通过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技术手段对该分流口型式及输水系统整体分流性能进行系统研究,详细分析在各典型充、泄水时刻第二分流口部位的水动力特性,论证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合理布置各分支廊道的出水支孔尺寸后,该分流口型式在充、泄水过程中分流效果较好,但在分流口内部存在典型流速、压力分布区域,特别是在泄水工况下分流口大墩头附近存在较大范围三角低流速紊动区域,可能会对分流口结构造成不利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全面掌握该分流口型式的水力特性以及进一步改进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小流域洪水暴涨暴落,发洪时洪水夹带着大量泥沙引起水库淤积,严重影响河床式水库的效益。结合云港一级水电站龙头水库大坝的排沙设计,提出底孔排泄闸与泄洪闸合二为一的设计方案,避免了采用冲沙孔因尺寸偏小不能有效排沙清淤的缺陷。当闸门全开时,利用中等洪水排沙清淤,基本保证了河道原有水力坡降,达到排沙清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向家坝水电站冲沙孔由导流底孔改建而成,结构体型受到了较大限制,加之冲沙孔下泄水流为高速含沙水流,且紧邻下游引航道,消能防冲设计标准较高。结合向家坝工程实际,通过水工模型试验,从消能效果、消力池临底及临边流速、改造难易度等多方面,对3种冲沙孔体型进行了分析比选,确定了最终的优化体型,较好的解决了出口消能防冲难题。  相似文献   

12.
两库联合排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沙河流的邻近河段上同时修建上、下两座水库,联合调节河流水沙.上库汛后拦蓄河流来水,至汛期泄空水库利用洪水冲淤,将蓄水期间淤积的泥沙排出水库;下库汛期调蓄来水,待蓄水用完,由上库供水进行冲刷排淤,再将淤在下库的泥沙排出水库,解决多沙河流单一水库排沙与蓄水调节径流的矛盾.两库淤沙与冲淤排沙达到平衡以后,虽然部分库容被淤,但是保留下来的有效库容能够长期调水调沙.  相似文献   

13.
大型薄壁引黄流槽结构的原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群  曹雪玲  李宗坤  王伟 《水利学报》2003,34(11):0116-0123
新三义寨引黄流槽底板宽9.7m,厚0.3m,侧墙高3.2m,厚0.2~0.3m,设计流量30m3/s,为无拉杆、无横肋的大型薄壁钢筋混凝土渠道结构。采用原型试验、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的方法综合研究了该流槽的受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此新型流槽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满足要求,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几个工程导流洞出口消能工的试验研究成果,说明不同导流洞的合理消能工体型,可供设计者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导流墙对溢洪道泄槽弯道段水流改善的效果,进行了不同水力条件下溢洪道泄槽弯道设置导流墙水工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设置导流墙后,弯道横断面凹凸岸水面差比无导流墙条件下有明显的下降,但水面差仍然存在;弯道横断面凹凸岸水面差的变化规律与无导流墙时相同,即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底坡的增大而增大、随弯道轴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导流墙的设置,使弯道横断面凹凸岸最大水面差发生的位置产生变化,有导流墙情况下,大多发生在弯道中间上下游相邻断面,无导流墙情况下,大多发生在弯道中间之前的上游断面。  相似文献   

16.
简单介绍了老龙口水利枢纽导流洞的工程地质概况及施工期安全监测设计,详细阐述了施工期安全监测成果,对围岩的变形规律及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目前该导流洞开挖支护已完成,围岩变形较小,表明围岩已趋于稳定。安全监测为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影响洞壁块体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节理裂隙组合,而相同的节理组合在不同洞向的洞段中形成的不稳定体情况也不一样,对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导流洞Ⅱ~Ⅲ类围岩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不利的节理组合对Ⅱ~Ⅲ类围岩洞壁稳定的影响,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开挖及支护型式。  相似文献   

18.
陈颖骐  王全才 《人民长江》2019,50(1):141-147
降雨渗流和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巨大,而传统坡内排水设施受地质条件影响突出,难以满足巨型滑坡的排水要求。针对大型边坡地质条件复杂、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截水导流式锚拉桩板墙。基于FLAC 3D中的流-固耦合理论模块,对传统滑坡支挡结构(泄水隧洞+抗滑桩)和截水导流式锚拉桩板墙支护下坡体与结构应力、位移、锚索轴力以及排水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新型结构长期排水性能较好,坡体最大剪应力、结构的最大剪应力和最大位移以及锚索最大轴力均低于传统结构显示了新型结构的优越性。截水导流式锚拉桩板墙有利于坡体内部排水,更有利于坡体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巨型滑坡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多沙河流取水口泥沙淤积问题一直困扰着引水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以我国西北地区某火电厂引水工程为例,针对导流墙体型参数对取水口前冲沙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水工实体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潜没式、露顶式以及复合式3种不同型式的导流墙,观测了不同型式导流墙在多种流量下的冲沙效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取水口防沙方面的导流墙体型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下贴底射流及其对淤泥质床面冲刷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水下圆截面贴底射流所产生的流速场及其对周围淤泥质床面的冲刷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定床和动床两个系列的射流实验,给出了计算定床条件下床面流速分布和动床条件下射流临界冲届摩阻流速和冲届坑尺度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