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探究了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photodynamic technology, PDT)协同柠檬酸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效果和机理。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光动力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效果、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变化,酶标仪检测PDT处理后菌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以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腺苷三磷酸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ATPase)、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的活性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基因损伤程度。结果表明,PDT杀菌效果随姜黄素浓度增加、光照时间延长和柠檬酸(0.5 mg/mL)的添加而显著增强(在最高浓度姜黄素条件下P<0.05)。当姜黄素浓度为2μmol/L,柠檬酸质量浓度为0.5 mg/mL,光照2 min后,PBS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菌落总数从7.43 lg CFU/mL降至0。光敏剂姜黄素被蓝光激活后通过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ROS,菌体内...  相似文献   

2.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海产品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子。文章拟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对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现有的控制措施进行概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4.
为了比较不同来源以及不同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差异,通过改良K-B纸片法对44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抗生素耐药性检测,应用PCR技术对其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从海水虾和淡水虾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耐药表型无明显差异,其耐药率分别为100%和95.5%;但是致病性菌株多重耐药性高达73.7%,显著高于非致病性菌株(其为16%);不同来源以及不同致病性菌株所含耐药基因种类和数量并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为副溶血性弧菌耐药多样性普查提供基础数据,并对进一步研究耐药菌风险评估提供相关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通过添加不同抑制剂(EDTA、亚硝酸钠及氯化镁)观察副溶血性弧菌在泳动、群集和蹭行平板上迁移形成的可见圈大小来研究这些抑制剂对其运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亚硝酸钠、氯化镁和茶多酚均可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泳动、群集及蹭行,培养基中分别含0.20 mmol/L的EDTA、50 mg/L亚硝酸钠、15.0 g/L氯化镁时,能明显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三种运动行为。因此,三种抑制剂对副溶血性弧菌的运动性有明显的影响,可作为控制副溶血弧菌污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副溶血性弧菌诊断血清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我国自主生产和进口的副溶血性弧菌诊断血清在检出率、反应强度和特异性等方面的差异。方法使用进口和我国自主生产的诊断血清同时对35株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和60株临床菌株进行玻片凝集,以检测其血清型。结果对于参考菌株,两者的检出率均为100%,对于临床株,两者的一致率为95%;且两者的特异性均良好。结论我国自主生产的副溶血性弧菌诊断血清性能良好,可以用于副溶血性弧菌分型鉴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丁酸钠对副溶血性弧菌毒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通过测定丁酸钠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黏附宿主细胞能力,评估其对副溶血性弧菌毒性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拉曼光谱法检测胞外成分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两种副溶血性弧菌为研究对象,探究水飞蓟素对于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琼脂板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确定水飞蓟素对两株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然后进一步通过研究水飞蓟素在不同培养基上处理后的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曲线、生物膜形成情况、细胞膜完整性及钾离子外流情况的变化,探究水飞蓟素在不同培养基上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水飞蓟素能够抑制生物膜的形成,损害细胞膜,导致细胞变形,显著增加钾离子外流,来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并且不同培养基的抑制作用是不一样的。结论 水飞蓟素能够对副溶血性弧菌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有作为天然的抗菌物质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浙江省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分布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对333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型分型,采用PCR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TDH。临床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血清型分布于7个O抗原群,以O3为主,占临床菌株数的71.81%;04血清型与往年相比有所上升,占到了16.60%。海产品菌株的血清型分布于8个O抗原群,以O5为主,占所有海产品菌株的47.30%。临床菌株的TDH检出率为95.65%。海产品菌株的TDH检出率为6.06%。血清型相同但来源不同的菌株的TDH检出率不同。浙江省从海产品中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与分离自食源性疾病患者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主要血清型、毒力基因TDH都存在差别。该工作为预防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品中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比较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国家标准GB/T4789.7-2003和修订法的检测效果。采用两种方法对3类食品(牛肉馅、冻鳕鱼和牡蛎肉)检测3个染菌水平,染菌试样共213份。结果显示,国标法和修订法对染菌试样的检测阳性数分别为47和83。对于3类食品的3个染菌水平,统计学检验结果提示,修订法的检测效果等同或优于国标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合检方法,并对合检方法对比进行评价。方法利用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阳性菌株,制备纯菌液、不同浓度梯度的人工污染样品。通过对30份纯菌液、30份人工污染样品和250份实际样品的检测,将建立的合检方法与行业标准(SN/T 1022-2010进出口食品中霍乱弧菌检验方法和SN/T 0173-2010进出口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对合检方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合检方法,与行业标准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该方法可靠,对实验仪器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适合基础检测实验室。  相似文献   

12.
根据副溶血弧菌collagenase基因和霍乱弧菌omp W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DPO(dual priming oligonucleotide)引物,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这两种弧菌的多重DPO-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设计的DPO引物特异性较强,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DNA可分别扩增出307 bp与463 bp的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均达0.1 ng/μL。该检测方法对退火温度不敏感。利用该方法对69株疑似弧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一致。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合于对食品、水产品等中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的进行快速筛检。   相似文献   

13.
为更准确地探讨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菌株在寡营养条件(100%、75%、50%和25%标准TSB+ (3% NaCl)占比的培养基稀释液)下的生长异质性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本实验选取20株分离自淡水和海水养殖虾中的Vp菌株,通过对其在不同寡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数据进行拟合,得...  相似文献   

14.
对虾副溶血弧菌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虾作为一种营养美味的食物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餐桌上,但因为食用了不洁对虾而造成的食物中毒现象屡有发生.副溶血弧菌作为对虾体内最常见的细菌成为食物中毒的重点检测对象.我们参照国际上风险评估的经验,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对虾的生长、捕捞、运输、销售、加工食用等5个环节进行暴露量评估,得出结论:对虾确实会感染副溶血弧菌,但只要食用方法得当,就不会造成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5.
低温贮藏条件下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失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掌握对虾中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在5℃和一18~C低温贮藏条件下失活动力学特征,分别采用线性模型、Weibull模型、Logistic模型对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失活曲线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在5~C条件下,创伤弧茵VvHB09的耐冷力较强;.18℃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和创伤弧菌VvSH09的耐冷力较强。线性模型比weibull模型、Logistic模型更适合拟合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失活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有效的消减副溶血性弧菌(Vp)的超高压处理条件,利用CDC-1(临床分离株,血清型O3:K6)和CGMCC1.1997(标准菌株,血清型O1:K1)两种菌株,研究了不同Vp经超高压处理的消减变化情况;比较了CDC-1菌株接种到牡蛎体内与混合到牡蛎肉中的超高压处理的差异性。结果显示,超过200MPa的压力对两种Vp均有明显的消减作用,增大压力和延长处理时间可以提高超高压处理对Vp的消减作用;多重比较显示两种Vp对超高压的耐受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CDC-1较CGMCC1.1997有更强的超高压耐受力;超高压处理对两种接种方式Vp的消减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接种到牡蛎体内的CDC-1菌株的耐受力高于混合在牡蛎肉中的CDC-1菌株;用300MPa处理10min或350MPa处理5min能有效的消减牡蛎中的V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