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自动变速箱换档过程时,常用的简化模型忽略了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的动态特性,仿真结果不够准确.本文将发动机平均值模型和液力变矩器的动态模型引入到变速箱换档过程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建模方法,更准确的反映自动变速箱换档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当前业务过程建模语言场景描述能力较差和模型执行时图元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可配置的建模语言方案.基于图论及过程模型扩展途径的研究,通过建立可配置图元并为其增加可配置属性,对现有的过程建模语言BPMN进行可配置扩展.建立了基于控制流可配置的C-BPMN语言,并给出了该语言的形式化描述.通过给出C-BPMN的语法规则,验证了扩展后的可配置建模语言的成立条件. 相似文献
3.
面向行业化ERP的企业建模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业化是ERP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从ERP行业化的角度对企业建模进行研究,是实现ERP行业化研发的基础工作。首先给出了行业化ERP的概念,进而分析了现有企业建模框架的不足,提出了一个面向行业化ERP软件研发组织的多维度的企业建模框架,并对该框架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行业化是ERP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从ERP行业化的角度对企业建模进行研究,是实现ERP行业化研发的基础工作。首先给出了行业化ERP的概念,进而分析了现有企业建模框架的不足,提出了一个面向行业化ERP软件研发组织的多维度的企业建模框架,并对该框架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企业服务软件的开发和实施存在较大缺陷,为此提出了基于模型驱动框架的企业服务软件开发模式和计算无关层的建模体系结构,重点研究了计算无关层过程模型的建模方法,定义了元模型中的元素和元素间的关系。通过对过程元模型的派生和扩展,得到过程基本模型中元素和元素间的关系。阐述了基本模型的扩展机制,建模人员可以据此对基本模型进行元素扩展和属性扩展。最后,为了使计算无关层过程模型能够向下层模型转换,以及能够与其他企业模型进行互操作,分别建立了过程元模型的统一建模语言标准和过程基本模型的可扩展标记语言标准。 相似文献
6.
基于本体的产品配置建模研究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完善的产品配置模型是构建企业高效配置系统的基础和管理产品族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在配置建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基于本体的配置建模方法,建立了产品配置元模型;应用配置本体的基本概念,如构件、功能、资源、关系、端口以及约束等,对产品进行配置建模,从而使配置模型易于表达和理解。给出了产品配置建模的一般过程,并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表达配置模型。最后以电脑的配置建模为例说明了本文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目前企业建模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在企业中开展调研工作,获取企业模型还缺少工程方法的指导,这使得建模过程周期较长,模型质量难以保证。本文以集成化企业建模软件为例,介绍了一种面向实际应用的企业调研和建模方法,以明确的步骤规范建模过程,达到缩短建模周期,提高模型质量的目的,同时支持这种建模方法的建模软件工具系统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提出基于公理设计的产品配置建模方法,在详细讨论产品设计过程中功能-结构域间映射的基础上,将具有约束信息的功能要求定义为功能-约束集成单元,将具有特征信息的设计参数定义为结构-特征集成单元,通过建立系统数据库和结构-特征集成单元间的特征关系,构建基于结构-特征集成单元的产品配置模型。公理化设计理论的引入,使得产品配置建模更加科学化,并使设计者能在众多复杂的方案中快速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以柴油机产品为例,建立了柴油机产品的配置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当前的一些过程建模方法,描述了基于组装的过程建模方法。该建模方法能够对可重用过程库中的过程部件进行组装,生成新的过程模型。最后介绍了一个采用基于组装的过程建模方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类和特征的产品配置建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分析目前配置建模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结合配置模型的特点,在建模过程中引入了类和特征的思想,提出了基于类和特征的产品配置建模方法。在该方法中,将零部件视为元件类,定义了元件类的特征属性,通过对元件类的封装和类间特征关系的建立,构建了产品配置元模型。由于类和特征的引入,该模型有利于实现与软件开发的有机结合。最后以捆钞机产品为实例,建立了产品的配置模型,并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表达配置模型。 相似文献
11.
从研究企业物流和资金流中物对象和资金对象的特点入手,指出企业内有三种类型的物对象,但不是所有物对象都可以被同时准确定位、定型和定价值,管理上只关注仓库里的物;通过分析物与资金两流关联的因素及方法,指出理论上只有三个因素影响集成,这三个关联因素可以将物流和资金流“实时”集成。借鉴SAP的移动类型和评估类型的,可以使实现更加实用,模型更加合理;给出了一个集成的ERP软件的简化流程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分析了物流和资金流信息集成对企业管理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指出了两流不集成在管理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13.
14.
基于过程方法的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过程方法对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系统展开研究,分析、探讨了质量管理过程方法的本质特点与应用原则;将质量体系的过程网络模型与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业务相结合,基于过程组与过程单元构造了过程集成化的质量管理系统模型;将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解析、封装为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管理、综合质量业务管理和质量体系管理三个过程组,对过程组的单元构成及其内外部集成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描述。该模型为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系统设计与规划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基于对象的柔性组织建模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企业组织建模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组织建模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在分析各种不足的基础上,应用面向对象技术,采用构件化方法,提出了一种柔性的、在模型全生命周期表达一致的组织建模方法。它引入了角色和工作组等新型建模元素,有力支持了过程模型的动态执行,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描述虚拟企业组织结构。同时还介绍了应用该建模方法开发的组织建模软件工具。 相似文献
18.
基于风险矩阵的ERP项目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风险评估是ERP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成功实施ERP项目的重要前提.在系统识别和分析ERP项目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风险矩阵方法在ERP项目风险评估中的运用,拓展了风险矩阵的应用领域,也为ERP项目实践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结构性风险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Integrated Modeling Framework for Manufacturing Systems: A Unifi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Physical Proces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ee Won Kang Jong Woo Kim Sung Joo Pa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8,10(3):231-265
The task of process modelin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centers around controlling and improving the flow of materials. This flow comprises a complicated web of control and physical systems. Despite a variety of manufacturing system modeling approaches, more rigorous process modeling is required.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modeling framework for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F-M). Conceptual modeling of physical materials flow supported by a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facilitates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s in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s. A declarative and executable representat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s helps to impro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y managing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models with improved readability and reusability. A unifi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physical proces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rovides a common modeling milieu in which efforts can be coordinated among several groups working in the different domains of scheduling, shop floor and logistics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ince the framework helps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physical process and information system affecting each other in a consistent manner, the modeling output enhances integr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syste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