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煤质特性是影响煤着火特性的重要因素,通过一维燃烧炉对动力用煤的着火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影响煤粉着火过程的煤质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挥发分、水分、灰分、固定碳含量对着火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着火判别指数δ,提出了利用煤质分析数据计算着火温度判别指数δ,从而判断动力煤的着火特性方法,并对计算所得着火温度与试验测得的着火温度进行拟合,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571,表明这种评价煤着火特性的方法比较精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对几种木材在不同辐射热流下的热解与着火特性进行了研究,且研究了含水率对木材热解与着火过程的影响.分析热解与着火过程中木材试样不同深度的温度变化与失重变化,对木材的着火时间与着火温度进行记录,并着重分析水分对木材温度分布、着火时间与着火温度的影响.通过间接的方法从实验的着火数据中获得了木材的临界着火热流值约为25 kW/m2.  相似文献   

3.
汤卓  曾文  刘宇  刘靖 《热科学与技术》2020,19(4):381-389
为获得氮气稀释气对天然气着火特性的影响规律,对不同当量比、初始压力、初始温度以及氮气稀释系数下天然气的着火延迟时间进行了试验测试与数值计算,并分析了氮气稀释气对其着火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初始温度的变化天然气着火延迟时间呈线性变化趋势;天然气的着火延迟时间随初始温度或初始压力的升高逐渐缩短,且受当量比的影响不明显;随着氮气稀释系数的增加,天然气的着火延迟时间逐渐延长,且促进天然气着火的关键反应步,■的敏感性系数将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4.
单煤热天平着火温度指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国内典型煤样的试验,研究了单煤在热天平试验条件下的燃烧特性,分析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煤样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热天平着火温度指数,用来进行煤样着火性能的判定。  相似文献   

5.
朱跃  刘明仁等 《锅炉制造》1998,(1):40-44,60
研究说明用热天平分析煤的燃烧特性优于煤的常规分析数据。当不具备进行热天平试验的条件时,可用煤的工业分析数据表征热天平试验结果。文中用Rw表征煤的着火燃烧稳定性,用Rj表征煤的尽特性。根据这两个特征指数可以判断煤的燃烧特性。  相似文献   

6.
沈晟 《能源工程》2006,(6):64-68
煤粉的着火特性是影响煤粉锅炉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保证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往往需要准确的预测煤粉的着火特性。然而着火特性和煤质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用某个单一煤质指标、人为经验或经验计算公式往往不能准确地描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最小RBF网进化优选算法,以大量的煤质分析数据和热天平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煤粉着火温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利用最小RBF网进化优选算法可以达到很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在自行研制的火灾可燃物热解和着火早期特性试验台上,针对建筑装潢中常用的木材进行了热解和着火特性试验,试验的辐射热流选择20~70 kW/m2,试验结果表明,水分对木材的热解和着火特性影响很大,相同辐射热流下,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木材的着火时间延长;辐射热流强度对木材的热解和着火也有很大影响,随着外加辐射热流的增加,木材着火时间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8.
针对火电机组低负荷条件下燃烧不稳定等问题,采用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煤燃烧特性试验炉对三种典型煤质进行不同富氧条件下的着火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一次风氧气浓度增加,三种煤质着火温度都有所降低,但半焦(SH)着火温度降低幅度较小,而贫煤(XY)和烟煤(HB)着火温度降低幅度都呈现先大后小的趋势。此外,通过比较三种煤质着火温度,发现贫煤着火温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煤质,而烟煤除了在一次风氧气浓度为21%条件下着火温度高于半焦,其他工况下都低于这两种煤质。本次研究为今后火电机组低负荷稳燃和灵活性改造提供依据和数据。  相似文献   

9.
在小型流化床燃烧器上,对煤矸石着火过程进行试验研究,采用沸腾着火指数和数学模型描述不同颗粒度煤矸石的着火特性,寻找了不同颗粒度煤矸石着火的最低温度.根据煤矸石的特性和作者开发的新型高温气固分离器——百叶迷宫分离器,设计了一台结构简单紧凑而又动力消耗低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相似文献   

10.
混煤着火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混煤中的组合煤各自保持各自着火特性的基础上,应用热力着火理论,建立混煤着火计算模型,只要已知各分煤的煤质特性和化学动力不参数,就可以计算混煤的着火温度。采用该模型对混煤在一维沉降炉上的着火实验进行模拟,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说明计算模型与实验结果的趋势符合较好。计算结果进一步证明,由两种着火特性差别较大煤种组成的混煤,其着火温度主要取决于易着火煤的着火特性。  相似文献   

11.
对大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点火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100MWCFB锅炉的冷态点火,对CFB锅炉的点火要求进行了介绍,对不同煤种着火温度的判断提出了计算方法,对实际点火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煤粉稳燃燃烧器的研制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煤粉燃烧器的着火稳燃机理:通过组织煤粉气流的浓淡分离及浓(小)股煤粉气流的急拐弯,让气粉分离;煤粉射入高温回流区,在这里滞止增浓,升温着火,形成小火焰,并点燃一次风煤粉火焰,即小火点大火的机理.以此为指导,成功地开发了富集型燃烧器及多重富集型燃烧器,并在100~200 MW机组上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还介绍了在合山电厂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富集型燃烧器及多重富集型燃烧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煤粉稳燃燃烧器的研制过程 ,提出了新的煤粉燃烧器的着火稳燃机理 :组织煤粉气流的浓淡分流 ,组织浓 (小 )股煤粉气流的急拐弯 ,让气粉分离 ,煤粉射入高温回流区 ,在这里滞止增浓 ,升温着火 ,形成小火焰 ,并用它点燃整个一次风煤粉火焰 ,即小火点大火的机理。以此着火稳燃机理为指导 ,成功地开发了富集型燃烧器及多重富集型燃烧器 ,已在 1 0 0~ 2 0 0MW机组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它的喷口小 ,预期多重富集型燃烧器会受到电厂更大的欢迎。  相似文献   

14.
针对煤粉着火温度与煤质指标间的非线性关系,提出了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煤粉着火温度预测模型.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预测评判,并与常规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较,以验证此模型的可靠性和精确性.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合理可行的,该模型比传统计算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能更准确地预测煤...  相似文献   

15.
在中小型煤粉锅炉中采用微油点火设备,用很少的燃料油获得刚性极强,温度较高的稳定火焰,利用该高温火焰,将通过煤粉燃烧器的一次风、煤二相气流温度迅速升高至该煤粉的着火温度,从而实现煤粉的稳定燃烧,在保证燃烧效率和锅炉出力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燃油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煤热解多联产技术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煤热解多联产已成为一项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高新技术,是未来洁净煤主要的发展方向.以煤热解为核心的多联产工艺已成为我国煤炭利用的主要途径,通过煤热解多联产技术可有效地将煤炭化工和电力工业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煤炭利用率低下、化工产品制造成本高等问题,而且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有着重要影响.介绍了国内外煤热解多联产工艺的研究状况,并对国内几种典型的煤热解多联产工艺进行了评述,总结了当前煤热解多联产工艺的优缺点和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煤炭洗选是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第一步,保证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煤炭洗选的质量,应该加强对洗选过程的管理。简要分析了煤炭洗选过程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了洗选质量的管理方法,以期为提高煤炭洗选质量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杨玉峰 《中国能源》2010,32(10):5-8
2010年煤炭市场需求增长主要源于全球经济复苏,尤其是我国和印度是全球煤炭贸易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全球煤炭出口增长则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俄罗斯;2011年全球煤炭贸易量将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而增长,但增长将放缓。我国在做好煤炭产量宏观调控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增加进口比例、拓展进口来源、防止盲目延伸煤炭产业链,并从终端消费入手,控制我国煤炭需求过快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煤质研究工作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对煤中微量元素、稀有元素提取的重要性,并提出煤质研究对煤中有害元素处理的相关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Forecasting of energy consumption, price, and investment in coal indust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active approaches and policy instruments used by decision-makers in China. Due to the richer information on time-related changes than the other methods,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 i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further coal price,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of China from 2016 to 2030. The best-fitted models for coal price,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at each predicted step are select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rate of coal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will decrease between 2016 and 2030 except for coal price, which exhibits fluctuant behavior in the forecast period. The annual droop rate of coal consumption from 2016 to 2030 will be rather big, nearly the same with the annual growth rate from 2000 to 2015. The coal investment has the similar result with coal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