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数据,结合现代沉积研究,分析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简称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不同相带内砂体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沉积过程建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姚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由活动水道、边滩及汊口浅滩组成的主干分流河道砂体和复合砂体,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末端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在河口建设作用和随后的河流冲刷改造作用控制下逐步推进,早期三角洲前缘逐渐演化为三角洲平原,并被分流河道沉积改造,在前方河口部位不断沉积形成新的三角洲前缘。在上述沉积过程控制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的主干分流河道规模逐渐减小、河口坝保存程度逐渐变好,不同类型砂体组合形成受分流河道控制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乾安地区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主干分流河道内部的边滩和活动水道砂体储集条件最好,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2.
三角洲沉积模式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槽实验和三角洲现代沉积考察发现,三角洲前缘中并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延伸到湖(海)平面处就消失了,三角洲前缘的砂体通常呈席状和扇状,而非条带状,这些都与传统的认识有所不同。扇三角洲沉积模式与河流三角洲有很大不同,不能套用河流三角洲的沉积模式来研究扇三角洲。洪积扇和扇三角洲平原上均发育2 种地貌单元,即河道及河道间,两者都为砂砾岩沉积,并没有沉积泥岩的环境。与砂砾岩互层的泥岩不是在洪积扇沉积时沉积的,而是洪积扇退缩时期的扇前和扇间沉积,或是洪积扇废弃时期的沉积。至于扇三角洲前缘,主要是河道和片流带入的砂砾沉积,河道带入的砂砾形成河口坝,片流带入的砂砾形成“水下片流浅滩”,两者连片形成席状砂砾岩,与扇三角洲平原砂砾岩连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高邮凹陷阜一段是深层勘探的重要层位之一。研究表明阜一段一、二亚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个亚相类型以及分流河道、河道边缘、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和前三角洲泥等9种微相类型。三角洲扇体从湖盆北部、西部和南部3个方向入湖,其中北部和西部呈进积特征,而南部呈退积特征。有利砂体主要分布在北斜坡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水道和河口坝砂体。  相似文献   

4.
正辫状河三角洲是成因学的定义,指辫状河推进到水体(海、湖)中形成的一种粗碎屑三角洲,是一种粒度介于扇三角洲和正常河流三角洲之间的特殊类型。辫状分流平原由单条或多条河流组成。是介于粗碎屑的扇三角洲和细碎屑的正常三角洲之间的类型。辫状河和辫状平原与冲积扇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与冲积扇毗连的辫状河冲积平原通常是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长。辫状河沉积中发现了非常丰富的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沉积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发育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和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两种类型的三角洲.这两类三角洲与经典的三角洲模式不同的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分别构成了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和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的骨架砂体,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控制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发育的主要是河流类型、地形坡度、水体深浅、不同水体密度差及河流沉积作用和湖泊的分散作用等.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曲流河水系,沉积物较细,地形坡度平缓,喷流机制为似等密度流,水体密度较大,以河流、波浪和潮汐作用为主;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主要发育于网状河水系,沉积物较粗,地形坡度较小,喷流机制属高密度流,水体密度较小,湖泊分散作用较强,沉积作用相对较弱.根据两类三角洲的特征分别建立了它们的沉积模式,并指出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的平原相带呈透镜状或带状分布的分流河道砂体是有利的勘探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沉积机理探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发育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和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两种类型的三角洲.这两类三角洲与经典的三角洲模式不同的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分别构成了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和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的骨架砂体,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控制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发育的主要是河流类型、地形坡度、水体深浅、不同水体密度差及河流沉积作用和湖泊的分散作用等.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曲流河水系,沉积物较细,地形坡度平缓,喷流机制为似等密度流,水体密度较大,以河流、波浪和潮汐作用为主;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主要发育于网状河水系,沉积物较粗,地形坡度较小,喷流机制属高密度流,水体密度较小,湖泊分散作用较强,沉积作用相对较弱.根据两类三角洲的特征分别建立了它们的沉积模式,并指出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的平原相带呈透镜状或带状分布的分流河道砂体是有利的勘探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一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可划分三角洲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种亚相,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包含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泥等4种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包含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湾泥、河口坝、前缘薄层砂等6种沉积微相。湖泊相可划分为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和还原湖,滨湖亚相包含泥滩、混合滩、砂滩等3种沉积微相;浅湖亚相包含浅湖砂坝、浅湖泥两种沉积微相。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砂最为发育,是有利的储集层;由于泥质岩微相发育,常常包裹或覆盖分流河道砂、天然堤、决口扇、河口坝、薄层砂等砂体,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认清沉积相的演化特点及砂体微相的分布规律,对于砂体预测、储量估算、寻找岩性圈闭油气藏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据河流相层序地层理论,综合利用岩心、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开展了陆丰地区恩平组不同层序地层位置河道构成解剖工作,将恩平组划分为3个受可容纳空间变化控制的三级层序,提出了低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厚层—叠置的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中等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厚层、叠置—孤立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以及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薄层、朵叶体上孤立分支河道—席状砂3种不同河道构成样式。不同构成样式河道的油藏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低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厚层—叠置的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以构造油气藏为主,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薄层、朵叶体上孤立分支河道以岩性油气藏为主。该分析方法、手段在其他类似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3种退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及砂体储集性能对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苏北盆地由一系列小型断陷组成,不同部位发育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湖盆扩张期发育的退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扇三角洲坡降大、近物源,碎屑流沉积发育,颗粒粗、磨圆度低、分选差,前缘相中一般缺少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平原水道物性差,一般不是有效储集层,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是重要的储集体;辫状三角洲坡降中等,平原亚相以辫状河道发育为特征,前三角洲亚相发育水下滑塌重力流和浊流,分流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滚动勘探的重点层位,但浊积岩和水下滑塌重力流水道砂体也是重要储集体;正常河流三角洲坡降较缓,岩性细,分选好,与滨浅湖相伴生,生物碎屑灰岩、滩坝和分流河口砂坝厚度大,位于沉积序列的上部,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图7表1参6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滨北地区可识别出的3个超层序,研究层段属于热沉降坳陷期一级超层序的上部.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大量录井、测井及岩心资料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中浅层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详细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根据生储组合关系,指出滨北地区碎屑岩储集体成因类型包括曲流河河道、泛滥平原、三角洲以及滨浅湖滩坝等.其中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三角洲平原、滨浅湖滩坝砂体及河流相带.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黑鱼泡-乌裕尔凹陷、明水阶地西部及安达地区,这些储集体毗邻生油凹陷,具有优先捕集油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油层纵向扫及效率增长的一种可能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永胜 《石油学报》1988,9(4):57-62
本文通过矿场资料的分析,对油层纵向扫及效率的增长提出了一种宏观的可能解释,认为水驱油过程中,纵向扫及效率与水驱油效率都是体积的函数,所以两者的增长是同步的,含水上开率的变化特点本质上反映了油层纵向扫及效率的变化规律,而油田动态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自组织性则是导致纵向扫及效率逐渐增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含水阶段重新认识水驱油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从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内在和外在因素出发,分析高含水阶段水驱油效率变化的可能性。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尤其是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润湿性等;外在因素主要为水驱条件,包括注水孔隙体积倍数、注入速度及油水黏度比等。根据水驱油效率的定义、实验室测定及矿场应用情况,尝试分析水驱油效率变化的机理,提出了高含水阶段储集层润湿性及孔隙结构变化将导致临界毛管数的降低,使残余油饱和度减小,进而提高水驱油效率。水驱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应加强对水驱油效率的关注,从3个层次加深对水驱油效率的研究,首先是水驱油效率的实验取值,其次要研究不同储集层水驱油效率的经济界限,最后要从毛管数出发,着眼于经济有效地提高水驱油效率的技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2储集层属低渗透储集层.采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包括单模型和组合模型)对研究区的水驱油机理及影响水驱油效率的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逼真、直观地模拟了水驱油过程中流体的渗流特征及残余油分布规律,为该井区及同类型油藏制定合理的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于非均质和亲水性强的低渗透岩心,使用常规JBN方法整理非稳态实验数据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存在因计算失效导致的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出现"驼峰"等异常现象.除了岩样的非均质性、出口端提前见水、驱替速度不合适以及难以测定油水黏度比等实验因素,利用JBN等常规方法处理非稳态水驱油实验资料的局限性是产生相对渗透率曲线异常形态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双重介质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裂缝性油藏的渗流特征与驱替机理,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应力敏感性是制定裂缝性油藏开发策略的关键,它决定着开发方式、油藏压力保持能力及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采收率;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间的窜流作用在边底水能量充足或人工注水保压开发情况下很难发生,仅在降压开发过程中显现;对于基质系统,毛管压力渗析作用是最主要的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采收率可达4%以上;对于裂缝系统,油水流动近似管流,采收率可达75%以上;重力作用在裂缝性油藏开发过程中虽客观存在,但作用较微弱。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油水相渗曲线形态的选取仅影响油水两相渗流能力,对采收率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储层驱替速度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计秉玉  李莉  李群 《石油学报》2004,25(3):58-60,65
从渗流力学的基本规律出发,对几种不同类型储层驱替速度对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维均质储层,加大水湿层内垂向非均质储层和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低渗透储层的驱替速度,能提高油气采收率;对于水湿双重介质储层,如果基质渗透率很低,应适当降低驱替速度,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基质与裂缝系统间毛管力窜流的交换作用,有利于提高油气采收率.对于水湿层内垂向非均质储层和基质渗透率较大的双重介质储层,要平衡毛管力的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作用,驱替速度过大或过低都会影响采收率的提高,因而存在一个最佳驱替速度.  相似文献   

17.
油湿灰岩储层中季胺类物质对周期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期注水是开发灰岩储层低渗透基质中原油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对于亲油储层效果较差。对基质含水饱和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质含水饱和度变化特征方程,提出了周期注水与润湿反转技术相结合的开采方式。利用油湿灰岩裂缝模型,在注入水中加入低浓度具有润湿反转能力的季胺类物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进行了周期注水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CTAB可使油湿灰岩储层的表面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基质毛管的自吸及滞水排油能力增强,周期注水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聚合物调驱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聚合物驱过程中,纵向调整吸水剖面与平面驱油的不同特征和作用,以双层模型为基础,考察了纵向上高低渗透性储层组合条件下,不同厚度比、渗透率级差、注聚时机及隔层分布等因素对聚合物驱油效果影响,并评价了调驱作用的差异和效果,分析结果对于及时准确把握聚合物调剖和聚合物驱油动态,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油层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和渗透率变异系数的概念,研究了3各类型稠油油藏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稠油油藏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有较大影响,其影响大小不仅与渗透率非均质程度有关,而且与沉积旋回有关。同时指出,要提高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严重的稠油油藏的蒸汽驱开采效果,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蒸汽带过早突破,提高蒸汽波及效率。  相似文献   

20.
针对各类地质参数对CO2辅助重力驱油技术开发效果影响规律尚不明确的问题,以某中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建立多个一注一采机理模型研究地层沉积韵律、倾角、渗透率、孔隙度、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渗透率级差对CO2辅助重力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正韵律沉积地层相较于反韵律地层更适用于CO2辅助重力驱油;地层倾角有利于重力分异和形成气顶;中低渗低孔油藏开展CO2辅助重力驱油,对抑制气窜突破具有一定作用;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越小,越有利于抑制气体的纵向快速扩散;渗透率级差对CO2辅助重力驱油影响不大;不同地质因素对采出程度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地层倾角、地层渗透率、地层孔隙度、地层渗透率级差。A油藏矿场实践表明,CO2辅助重力驱油能够使其阶段累计产油量提高3倍以上,可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油田的CO2驱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