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得到了飞速发展.移动网络终端性能日益提高,网络部署覆盖范围越来越大,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也与日俱增.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为人们生活带了巨大的影响,人们逐渐走进3G/4G新时代.有线与无线互联网技术的交融为移动网带了勃勃生机,给人们生活的精神信息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现状,并对当前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进行了具体说明,最后对移动互联网的热点应用进行了分析,为人们认识接触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思维是指将原始通信方式转化为流量使用方式,以2G、3G、4G的出现为标志。4G网络通信大量取代短信成为人们使用的一种交流方式。移动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先进的思维,尤其是随着4G网的出现,网络运行速度加快,给使用者带来了更大的方便。现阶段,如何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加强4G网络建设是通信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移动通信》2010,34(23):48-48
在3G商用之前,用户基于2G/2.5G网络使用的主要是语音和中低速的数据业务,业务类型以文字和图片等内容为主。随着3G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开始体验移动多媒体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激发了人们对于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3G时代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业务体验,满足了用户娱乐化、信息化、个性化的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极为普遍的应用和推广,网络的部署范围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移动终端的性能正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这对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智能手机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步入了3G、4G时代,移动互联网有效地与有线互联网实现了融合,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文章主要就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改进及优化。  相似文献   

5.
据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我国3G用户数已经超过3.2亿户。随着2014年4655作的正式启动,预测2015年3G/4G用户总量将超过4.5亿户、2020年达到12亿户。伴随3G/4G用户的规模发展,移动互联网特别是高带宽下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智能终端(包括PAD和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标准配置,安装在智能终端上的众多应用(APP)无不例外地部署在“云端”。本文通过对虚拟化技术的介绍,重点对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技术进行阐述,旨在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引入虚拟化技术并支撑相关的技术/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4G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对于4G网络的应用也逐渐深入,与此同时企业中也逐渐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对其应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企业转型方面。因此,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思维推动4G网络建设仍然是目前企业中相关人员进行研究的主要项目。所以,文章围绕移动互联网思维与4G网络建设,分析了其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7.
一 3G时代的新媒体市场环境 1.移动互联网促进手机媒体化发展 近年来.技术进步带来各种各样新的生活方式,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而随着中国电信业的重组和3G网络应用技术的成熟,移动互联网将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3G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规模部署和运营、移动互联网成为电信运营商竞争的焦点。3G和未来宽带无线通信业务各种应用将通过移动互联网展开,而3G网络也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提供了支持环境。不仅电信运营商,终  相似文献   

9.
《通讯世界》2010,(7):44-45
随着3G网络的日益完善和丰富,以及移动应用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整合了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无线移动功能以及智能移动终端计算等功能的全新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悄然来临。这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不仅将成为人们生活必需的交流互动工具和信息综合化平台,也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孙宝  罗宁 《通信世界》2007,(4):17-1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MSN、QQ等即时通信以及网络电话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当前的2.5G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实现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即将部署的3G网络更将带来移动互联网带宽的大幅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营销移动新业务成为摆在运营商面前的难题。“牵牛要牵牛鼻子”,本文找出了移动新业务营销的关键两步——提高市场认知度、提高用户发现和使用的效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移动新业务的营销方法,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据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我国3G用户数已经超过3.2亿户。随着2014年4G工作的正式启动,预测2015年3G/4G用户总量将超过4.5亿户、2020年达到12亿户~([1])。伴随3G/4G用户的规模发展,移动互联网特别是高带宽下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智能终端(包括PAD和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标准配置,安装在智能终端上的众多应用(APP)无不例外地部署在"云端"。本文通过对虚拟化技术的介绍,重点对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技术进行阐述,旨在为电信运营商引入虚拟化技术提出建议,以支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12.
智能终端市场的火热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对于网络基础设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现有的网络架构上,运营商正在通过各种手段能够满足业务的多元化、终端智能化、网络宽带化。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快速成长3G的全球覆盖使世界快速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应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与网络越来越紧密。移动智能终端在市场上迅速渗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现阶段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状况及未来趋势,阐述了三大运营商3G网络标准的技术演进路线,指出未来移动网络将是2G、3G与4G互为补充、协调共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IP技术、3G网络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依据WAP forum的定义,移动互联网是指”使用手机、PDA或其他移动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的技术”。移动互联网主要分为宽带和窄带两种。宽带移动互联网是指移动终端通过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采用HTTP协议接入公共互联网,与固网宽带用户相比仅仅是接入网络不同.业务仍然是相同的。由于可以移动接入,终端具有更强的无所不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邮电设计技术》2010,(7):14-14
一、会议背景 2009年是我国的3G元年,三大电信运营商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完成了大规模的网络部署和网络优化,3G业务先后投入商业运营,从此人们真正迈入了基于3G承载的移动互联网和多媒体时代。2010年,由于全业务运营的深化、3G业务量的快速增长、网络IP化轮廓的不断清晰,  相似文献   

16.
徐梦愚 《通讯世界》2017,(5):100-101
同移动网络从1983年的1G模拟蜂窝网络开始,在1991年过渡到2G数字网络,2001年过渡到3G高速IP数据网络,2009年过渡到4G全IP数据网络.GSA(The Global mobile Suppliers Association)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在111个国家中,LTE业务已被318家运营商推出;截至2014年3月底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的LTE用户数达到了2.454亿[2].在移动终端高度智能化、无线移动网络广泛部署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网络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也成为了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研究报告显示,2014世界范围内有39%的移动连接使用的是3G或4G网络.  相似文献   

17.
李泽亚  刘孟喆 《通讯世界》2016,(11):100-101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人们对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的需求力越来越高.自2009年3G互联网网络的兴起和大范围覆盖,移动云计算的各种无线互联网的服务随之发展起来,大大满足了人们对各种资源的交换和利用,移动终端云计算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阶段移动互联网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宽带的需求都与日俱增.LET网络的出现充分满足了人们的需求,LET网络的承载能力和传统的2G或3G网络有着很大的提高.传统的承载网为SDH网络,其曾在移动互联网的应运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面对当下多业务以及大宽带的需求,串通承载网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相较于传统...  相似文献   

19.
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中的优势和参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郦军 《电信技术》2009,(5):27-28
1从运营商的角度理解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结构可以从网络层面和应用层面两个方面理解。 从网络层面来看,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一个接入网,GPRS、cdma2000 1x、Wi—Fi等无线数据网都是这样的接入网络,但3G技术带来了更好的移动性和高速的数据传输速度,更容易带给用户更丰富的应用,而且把3G网络作为主要的移动接入网已经是运营商的力推目标,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现在4G已推广开来,5G即将拉开帷幕,回顾移动互联网历史,促进4G进一步推广意义重大。我们着眼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从移动梦网的起源发展、3G网络、4G的推广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