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尺度网络上的蠕虫传播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网络如因特网、人类间的社会关系和物种之间的食物链网络等,都是无尺度网络。研究无尺度网络,对于防范黑客攻击、防治蠕虫的传播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随机网络和无尺度网络做了比较.重点介绍无尺度网络上蠕虫传播行为的特性——阈值和强韧性,最后指出了蠕虫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针对扩展无尺度网络模型中节点连接度无限制增长,造成有些节点的度过于集中,在实际网络中,其对应的容量根本就达不到这一现象。在原模型基础上增加了节点连接度最大值的控制。根据实际网络中其对应的容量应该有相应的极限值,当节点到达极限值的时候,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改进后的网络模型,仍服从无尺度网络特性,并更接近于真实网络。 相似文献
5.
6.
僵尸网络是一种从传统恶意代码进化而来的新型攻击方式,已成为Internet安全的一个重大威胁。建立僵尸网络的传播模型已成为研究僵尸程序传播特性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当前建立的僵尸网络传播模型均是基于随机网络理论的,而实际的Internet是一个具有无尺度特性的复杂网络,因此,这些主流传播模型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僵尸程序在Internet的传播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无尺度网络结构的僵尸网络传播模型,根据Internet的实际情况,结合网络流量阻塞这一Internet中的常态现象,重点考虑了真实Internet中节点的增长性和择优连接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符合真实Internet网络中僵尸程序的传播规律和感染特性,而且能够反映出网络中出现拥塞时僵尸程序的感染特性。 相似文献
7.
无尺度网络在反蠕虫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随机网络理论的困境 1959年,匈牙利数学家Erdos和Renyi为了描述通信和生命科学中的网络,提出了把复杂网络看作是随机网络,即通过在网络节点间随机地布置连结,就可以有效地模拟出这类系统。随机网络理论有一项重要预测:尽管连结是随机安置的,但绝大部分节点的连结数目会大致相同。实际上,随机网络中节点的分布方式将遵循钟形的泊松分布。 相似文献
8.
一种基于P2P网络的蠕虫传播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蠕虫是利用P2P机制进行传播的恶意代码.本文针对基于P2P(peer-to-peer)的大规模网络,对P2P蠕虫的传播展开相关研究.首先介绍三个基本的蠕虫传播模型,分析了引入良性蠕虫后的四种情况.然后根据几个P2P蠕虫的扫描策略之一,提出了基于P2P系统的网络对抗蠕虫传播模型,并进行了初步的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随机过程理论提出车联网蠕虫的随机传播模型。对于车联网蠕虫的建模分为没有安全软件防护的理想车联网环境和有安全软件防护的现实环境两种情况。在理想情况下,基于Galton-Watson分支过程对于车联网蠕虫进行了数学建模,并且证明车联网蠕虫传播的灭绝概率只与车流有关,而与车流的概率分布形式无关;在现实情况下,当高速公路车流符合泊松分布时,基于排队论对于车联网蠕虫进行了建模,并且研究了其稳定性条件。当高速公路车流符合正态分布时,基于马尔可夫链对于车联网蠕虫进行了建模。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车联网蠕虫的随机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主动蠕虫以自主方式进行传播,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泛滥到整个因特网。本文提出了离散时间条件下的主动蠕虫传播模型DTWP。该模型考虑了对抗蠕虫存在的情况,可以有效地刻画随机扫描主动蠕虫的传播特性。实验计算结果表明,DTWP模型能够比AAWP模型更好地预测蠕虫后期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蠕虫的快速传播已经成为因特网安全的主要威胁。研究了在安装有防火墙的企业网环境下蠕虫的传播模型,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僵尸网络逐渐成为Internet上最具威胁的攻击平台.而现今的网络是随机网络、无尺度网络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结合无尺度的特性,考虑僵尸网络传播过程中部分主机的免疫特性与网络阻塞特征,提出一种无尺度网络下具有双因素的僵尸网络传播模型.该模型基于Internet的实际情况,重点考虑了无尺度网络的拓扑结构,并结合了僵尸网络中部分脆弱主机由于提前从易感染的网络中移除而具有的免疫特征情况与传播过程中的网络流量阻塞情况.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这种传播模型更符合真实网络中僵尸网络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3.
网络蠕虫传播模型的分析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网络安全问题,网络蠕虫是当前网络安全的重要威胁。网络蠕虫传播途径多样化、隐蔽性强、感染速度快等特点。蠕虫模型以简单传染病模型进行传播,无法准确描述网络蠕虫复杂变化特点,网络蠕虫检测正确率比较低。为了提高网络蠕虫检测正确率,提出一种改进的网络蠕虫传播模型。在网络蠕虫传播模型引入动态隔离策略,有效切断网络蠕虫传播途径,采用自适应的动态感染率和恢复率,降低网络蠕虫造成的不利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经典网络蠕虫传播模型,改进模型有效地加低了网络蠕虫的传播速度,提高网络蠕虫检测正确率和整个网络安全性,为网络蠕虫传播研究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前已有一些蠕虫检测系统利用蠕虫传播特性进行检测,误报率高,不能对大范围网络进行检测。为此,首先对蠕虫传播模型进行了分析和优化,提出了新蠕虫分布式传播模型。针对该模型提出了分布式蠕虫检测技术,亦即采用基于规则的检测方法监控网络蠕虫,控制台管理和协调多个检测端的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预警蠕虫的传播行为并进行监控和报警,具有高检测率和低误报率。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就Internet蠕虫的传播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传播模型的特点和适用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良性蠕虫的特点提出.了良性蠕虫对抗恶性蠕虫的传播模型。经过比较和分析,理论上证明了蠕虫对抗蠕虫传播模型,有效地补充和改进了传统的Internet蠕虫传播模型,使其更符合Internet蠕虫传播的实际,为进一步研究蠕虫的检测与预防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方法。与现有模型相比,其降低了对抗蠕虫给网络造成的冲击、可控,并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Internet蠕虫的传播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传播模型的特点和适用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良性蠕虫的特点提出了良性蠕虫对抗恶性蠕虫的传播模型。经过比较和分析,理论上证明了蠕虫对抗蠕虫传播模型,有效地补充和改进了传统的Internet蠕虫传播模型,使其更符合Internet蠕虫传播的实际,为进一步研究蠕虫的检测与预防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方法。与现有模型相比,其降低了对抗蠕虫给网络造成的冲击、可控,并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