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妍芬  刘正平 《华中建筑》2010,28(6):129-130
民国建筑是南京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南京民国建筑保护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索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对策,并提出一些保护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冰  戴航  孟霞 《建筑与文化》2012,(1):121-123
论文探讨了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与方法,并以724所改造实践为例,总结了项目的改造设计原则及规划、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工业建筑遗产记录了工业发展的历程、承载着城市的工业文明,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是当代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记忆。南京拥有厚重的工业历史文化积淀,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遗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了近现代南京城市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史。文章简要回顾概括了南京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程和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南京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段的代表性近代建筑,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了南京民国建筑的类型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等内容.南京民国建筑分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新民族主义形式建筑和西方现代形式建筑等4种类型,并且各具特色.南京民国建筑应予以充分的保护和利用,但方式和策略不尽相同,有...  相似文献   

5.
张慧  陈卓 《山西建筑》2010,36(8):20-21
通过对相关理论及研究意义的阐述,对南京目前的高校民国建筑保护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南京高校民国建筑的保护策略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促进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9)
南京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在南京兴建的各类建筑的总称。南京民国建筑风格主要有折中主义形式、中国传统宫殿形式、新民族形式、现代主义形式四种。文章基于对南京民国建筑风格的研究,对"1912"文化街区改造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民国建筑如何在现代城市中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国建筑是我国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修缮是对其本体最基本、普遍的保护方式。本文在确立了保护修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说明其准备步骤,探讨其技术方法,并着重从适应性角度通过不同材料和不同部位的修缮方案进行阐述,最后对民国建筑适应性保护修缮中改动、补全所应持的有态度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钱凯 《城乡建设》2005,(4):27-32
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南京现存民国建筑1000多处.它们的命运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被改的面目全非以后再作他用的民国建筑,原因也很简单,它们有利用价值,可以进行商业开发.  相似文献   

9.
南京民国建筑由于其兼具卓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的再利用性而成为南京城市发展中不可多得的建筑资源。本文基于典型案例的调研发现有些民国建筑的建筑性能已经很差,无法为居民提供起码的使用舒适度,而且其物理性能已无法通过简单的修缮和出新来提高,必须进行建筑性能的提升设计。进而,本为对于民国建筑性能提升设计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从建筑设计层面的改善和技术设计层面的提高两个方面详细探讨的相应的设计方法,并通过量化分析对于相应设计方法的效能进行检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南京民国文化是南京历史上三大文化之一.其城市建设更是具有全国性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上起到承前启后、融贯中西的作用。通过大量对现存民国时期建筑、道路和功能分区的调查,对城市风貌各微观要素做出实际评价。运用国际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准则,评价民国历史风貌保护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应该注重现有规划中忽视的可视性、可达性、可意象性、元素符号和控制区界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张成  叶斌  苏玲 《城市规划》2011,35(Z1):137-141,147
回顾了基于"整体观"的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转型期历史文化名城在探索整体保护中的压力与机遇。以南京为例,将转型期对整体观的认知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结合,总结了整体保护理念指导下的规划思路方法和保护控制要求,并提出关于实施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某老礼堂建于民国年间,通过现状调查、检测和鉴定结果,根据目前的使用要求,确定了加固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以南京市城郊结合部小产权房社区为案例,研究小产权房社区的社会构成、购房动机、居民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对产权的认知走向。研究表明,城乡土地双轨制和巨大经济利益是小产权房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房价高企的时代,小产权房已经成为城市弱势群体解决住房的重要途径;小产权房的合法化也正是民意所向,这需要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街区因保留传统道路空间肌理、包含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对其保护与改造的意义与责任重大。目前国内对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存在一定误区,或持"不动"、"少动"的保守态度,造成建筑遗存保护修缮无人问津,历史街区所具有的价值难以向世人展现的局面;或大肆仿古建设,破坏街区价值。为使历史街区重现生机,沈阳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动态更新建设为条件,建立起刚柔并举的保护框架,通过选取节点地区着重控制、带动整体复苏,加强运营管理,从空间塑造、功能置换、资金运筹等多角度探索更新改造策略,最终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及发展对策——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分析南京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供给与需求的发展,认为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症结是交通供需间的不平衡。处于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大城市交通供需不平衡主要原因是供需总量上的不平衡,而供需在时空上的不匹配和道路利用效率低下只是次要原因,因此,当前首要任务是扩大交通设施供给,同时减少交通需求在空间上的过度集中。城市空间发展应采取适度分散化模式,交通规划指导思想应从提高机动车的机动性转向提高绿色交通方式的空间可达性。最后指出,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下,该发展对策是能够通过政府的规划行为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开发区群的发展与演化——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开发区群为实证案例,探讨中国城市开发区群的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经过多年发展,开发区在空间布局上已由原来的散点布局演变为依托重要的经济核心或者区域集聚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了一些具有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开发区群。两个尺度的开发区群开始出现:一是城市开发区群,由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开发区组成,围绕中心市区分布;另一个是区域开发区群,由同一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开发区群组成,依托区域的城市群分布和发展。开发区群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获得了良好的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并有特色化趋向;另一方面,开发区群的出现加剧了开发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产生比原来更为激烈的面对面的搏杀,造成不同开发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土地资产收益的流失、空间发展调控的失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淳庆  杨国卫  曹荣生 《工业建筑》2013,43(4):160-164
民国仿木构钢筋混凝土建筑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建筑遗产,大多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对其加固修缮应在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合理进行结构性能和耐久性的提升。结合浙江某民国仿木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修缮实例,较全面地讨论了仿木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类型的民国建筑在加固设计中应考虑的若干关键问题,包括检测鉴定、计算分析、混凝土构件加固及墙体加固等,介绍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如钢丝网聚合物砂浆抹面法加固混凝土柱和梁、钢筋网聚合物砂浆抹面法加固混凝土板等,能满足后续使用年限30年的要求,可供同类建筑物加固修缮参考。  相似文献   

18.
董佳 《城市规划》2012,(8):14-19
作为复兴民族和重新建国的象征,国民政府对首都南京的城市建设极为重视,为此专事成立相关机构制订首都发展规划。然而,受政治因素影响,首都规划的制定过程异常复杂。不仅负责首都设计的政府主体发生改变,就连承揽具体规划设计工作的政府机关亦受党国高层权力倾轧影响而发生更迭。在首都计划的最终文本中,国家亦大量植入党化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政治理念。事实证明,国民政府的城市现代化努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实际上也是封建时代加强统治和区分异己这一古老政治传统的现代延续。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领域缺乏公众参与的具体方法和相应措施的现状,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组织思路、规划编制不同阶段公众参与的具体做法等方面,介绍了南京总规修编公众参与的实践。通过对南京总规修编公众参与的广度、深度、方式和效果以及特殊事件的相关结果分析,指出当前应从"政府主动推动、畅通参与渠道、构建公民社会体系、健全参与体制机制"等方面促进社会公众切实参与到城市规划编制的每一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吴启焰  崔功豪 《城市规划》1999,23(12):23-26,35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社会地理格局中, 分异不仅出现在社会实体的分化, 而且这一结果已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居住空间予以表征。通过对空间分异的机制研究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的转变、城市及房地产发展组织方式和规划方法以及价值观的转化影响社会分化的空间化过程实现。在此基础上发现, 目前南京市已出现由6 个阶层聚居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