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在我县应用三年来,共处理11260多吨高水分玉米,达到了省工省力,费用低,效益高的目的。我们入通风仓的玉米水分一般在16%左右,通风20—60个小时,水分即可降到13%以下的安全储存标准。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粮食》2013,(2):35-35
东北地区农民如何储藏高水分玉米呢?专家提供了三种方法:站秆扒皮晒穗法。扒皮晒穗主要是解决收获前的田间玉米降水问题。通常是在玉米生长进入末期(定浆)包叶呈现黄色,捏破籽粒种皮、籽实呈现腊状时进行。在田间,扒皮时用手把果穗上的包叶扒掉(一扒到底),让玉米果穗暴露在外,充分利用日光暴晒l5天左右,使果穗的水分迅速降低。该方法还可促使玉米提前七八天成熟,  相似文献   

3.
高水分玉米储藏愈来愈被农村储粮户关注,特别是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不能在短期内将玉米水分降到安全储藏范围。为此对玉米田间站杆扒皮降水、玉米楼子储粮降水以及玉米籽粒通风储藏降水等方法的具体操作及应注意事项向农民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的玉米普遍使用穗储的方式,储藏期多数在3~6个月,由于种植面积大,收获数量多,采取地趴散堆或简易栈子的方式储存,存在霉变及鼠害损失严重的普遍问题,损失量在8%左右。因此,研制开发容量大、使用方便,能够防霉变和鼠害的大储量农用储粮装具是减少农村储粮损失、保持粮食质量的必要手段。研究针对JSWZ系列大型钢网储粮仓储存的玉米穗的品质指标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玉米穗水分与容重和脂肪酸值的变化预测模型,探讨利用常规水分检测结果来预测储藏期间玉米穗品质的变化趋势。玉米水分与脂肪酸值的线性模拟更趋近实测值,而玉米的容重不随水分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主研发的旋转通风干燥仓,进行高水分玉米降水工艺研究。实验期间,对仓内粮堆不同位置的温度和湿度,及环境温湿度进行定时监测,并定时取样检测玉米水分和真菌孢子。结果表明:粮堆中各监测点的温湿度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相同层或相同列的检测点温湿度基本一致;在有降雪的情况下(实验第6天,雨转雪),18天内玉米水分由27.12%降至14.60%;玉米携带真菌孢子数保持在真菌生长的临界范围内,达到短期安全储存目标。因此,采用旋转通风干燥仓对高水分玉米进行降水的工艺是可行的,降水效果均匀、高效,有效保证粮食不发热霉变。同时,旋转通风干燥的方法不使用燃煤、燃气,符合我国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可在大农户玉米干燥和短期安全储存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将刚收获的高水分小麦放置在就仓干燥模拟仓内进行通风干燥,测定小麦粮堆各层水分含量变化,及小麦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特性、降落值等指标。结果表明:含水量超过20%的小麦在模拟仓中采用纵向通风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将小麦水分含量降低至安全水分,对其加工品质没有显著不良影响。使用通风技术可有效降低小麦水分含量,但各粮层降水存在一定不均匀性,在实仓干燥中可辅以其他技术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前入库后高水分粮食除组织人力、物力晾晒外,通常采用气调储藏、化学保藏等方法,使高水分粮食得以安全储藏.采用机械烘干、机械通风、去湿处理等方法达到降水的目的.中央储备粮安阳直属库对高大平房仓进行隔热保温处理,利用安阳地区冬季气温在5℃以下的有利条件,储藏含水分13.6%的小麦,试验证明低温储粮,水分一直保持在13.6%左右,避免了经济损失,减少了储藏费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劳动,并且延缓了粮食品质陈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选取新收获的偏高水分小麦,采用仓顶配置的轴流风机结合地上笼组成的通风系统缓速通风的方法,对高大平房仓中高水分小麦的就仓干燥情况进行了实仓试验.结果表明:缓速通风形式的就仓干燥系统可以较好的处理高大平房仓中的偏高水分小麦的降水问题,操作简单方便,能够降低高水分小麦的降水成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用2007年长春产水分24.7%马齿形黄玉米为原料,测定自然晾晒、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玉米品质指标,并进行浸泡试验,引入浸泡模型,进而探索干燥玉米的品质与浸泡模型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晾晒、真空干燥对玉米品质破坏程度较小。干燥温度越高,玉米裂纹率、电导率越大,发芽率越低,浸泡玉米含水量越小,可溶性固体溶出物损失量越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不同通风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入库偏高水分玉米进行保水减损通风实仓技术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偏高水分玉米通风降水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夏季的安全保管,可以较好保持粮食品质,为今后企业偏高水分玉米保水减损技术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对9个不同形状、不同底座、不同仓顶的钢制农户储粮仓进行了储存玉米穗实仓试验,结果表明:9个试验仓都可以实现安全储存玉米穗;春季玉米芯降水速度和幅度大于玉米粒;4月15日出仓的仓房,外围玉米水分略低于中部和内部玉米水分,上层玉米水分略低于中下层玉米水分;砖底座仓玉米水分略高于支腿底座仓;5月12日前玉米水分降到13.2%;6月26日前玉米脂肪酸值小于70 MG/Kg,为宜存.并针对试验仓存在的问题及其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于冬季入仓的高水分玉米,通过冷却、通风降水和环流熏蒸等作业环节,降低玉米的温度与水分、抑霉菌杀虫和提高储藏稳定性等措施,解决了高水分玉米安全度夏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夏季机械通风,可有效解决高水分粮食的入仓保管问题;利用有利天气进行机械通风降水、可同时降温,实现有效的低温储粮,恶化了虫霉生存条件,抑制虫霉的繁殖,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对保持储粮品质是十分有益的。入库小麦水分应控制在15%以下,最高不超过15%;地上笼通风网通风途径比选择在1.4左右,该途径比在通风降温和降水之间;入库粮食杂质含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粮堆的透气性和通风均匀性,尽量降低入库粮食的杂质含量,减小自动分级;在通风过程中如果发现粮堆表层水分增加,有表层结露的趋势时,可以采取人工翻倒或进行不间断连续通风,把粮堆上下"通透",谨防出现粮堆表层结顶。  相似文献   

14.
小麦水分含量对容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8个新收获的高水分小麦容重随水分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小麦水分和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小麦水分对容重的影响不同,当水分由15%左右降到12.5%左右时,容重最大增加值17 g/L,最小增加值4 g/L.水分降低1%,容重增加1.2~7.1 g/L,平均增加3~4g/L左右.当水分在11.0%~12.5%左右变化时,小麦容重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5.
粮食降水通风对粮温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粮温不低于15度才能达到通风降水的效果,在制定通风方案时为了达到理想的通风降水效果,把气温定到15度以上方可开机通风。而粮温过高又不利于储粮安全。既考虑玉米的降水问题,还要考虑粮温过高影响储粮安全存储和储粮品质下降等问题。冬季气温低有利储粮通风降温,对储粮降水通风效果不明显。夏季气温高有利于降水通风,可玉米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其脂肪酸值就会上升影响它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玉米通风降水,只有选择气温不高,还能满足降水要求的春季进行通风降水。  相似文献   

16.
利用仓库地槽通风系统及外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对稻谷实行机械通风降水.在不同仓型内,将15.5%以内的水分降到14.0%以内.同时利用冬季低温时期应用轴流风机降温,并进行粮面压盖隔热,创造储粮安全度夏的良好奈件,达到储存安全、品质良好、节约开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当前农村对小型粮食干燥机的需求,介绍了一种可移动式小型粮食通风干燥仓,并详细论述了它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采用通风干燥仓对高水分稻谷和玉米进行降水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结构简单,移动方便,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降水效果好等特点,适合于农村庭院小批量高水分粮食等多种农产品的降水处理,可在中原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我省位于西北内陆,黄河中流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年秋季气温低,空气湿度大,且多有连续性降雨。在上述气候条件制约下,新收获的玉米含水量高,靠自然降水,短时间内很难将水分降到国家标准之内。而靠机械化烘干降水,既无设备,且点多面广,不易办到。靠群众炕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水分粮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我国官方统计 ,近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在 4.5亿~5亿t,其中每年需处理的高水分粮达 1亿多t,约占总产量的 1/ 4。全国每年由于干燥、晾晒不及时 ,造成霉变的粮食达数十亿kg ,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1.5 %~ 3% [1,2 ] 。东北三省和内蒙一些地区每年的高水分玉米约为30 0 0多万t。由于受干燥能力和仓储条件的限制 ,每年不得不安排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高水分粮的晾晒 ,耗资巨大。即使这样 ,每年仍将有 5 0多亿kg高水分玉米有遭受霉变的危险[3 ] 。南方的稻谷 ,尤其是晚稻 ,在收获时大多为阴雨天气 ,气温低 ,收获水分普遍较高 ,每年约有…  相似文献   

20.
偏高水分玉米入仓后,首先要在低温季节进行冷却降水通风,将水分控制在16.0%以内;其次选用功率适中的中型谷冷机对粮堆及时降温处理,将粮堆整体粮温控制在20℃准低温状态,稳定粮情;在保管后期采取空调控温、单管通风机组处理发热点等措施,可以确保整仓玉米安全度夏,取得较好保管效果。另外,正确使用谷冷机,与节能降耗、降低谷冷成本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