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1工程概况工程地点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荆门市沙洋县,地形平坦开阔,地面高差起伏不大,拾桥河的两侧,特别是节制闸所处范围内多为鱼塘,局部夹带沟渠,地面高程在30m左右。拾桥河左岸节制闸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中的主要建筑物,按1级建筑物设计,消能防冲设施等次要建筑物按3级建筑物设计。拾桥河左岸节制闸既要具有通水调节水位和流量的作用,还应具有能保证引江济汉渠道满足1 000t  相似文献   

2.
拾桥河左岸节制闸是引江济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超大型有轨平面双开弧形闸门,在设计和施工方法上均具有创新性。在分析闸门的选型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弧形闸门的结构特点及主要安装方法,如测量放样、闸门门叶拼装位置的选择、门叶拼装、支臂拼装、焊接顺序和工艺、止水安装等。所得成果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家明  孙鹏飞 《人民长江》2010,41(11):10-12
引江济汉干渠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工程之一,穿越江汉平原腹地,截断了大大小小河流和沟渠50多条,拾桥河是最大的一条。通过对输水条件、投资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采用建节制闸的方案。拾桥河输水枢纽是我国最大的平立交相结合的输水工程。通过对拾桥河枢纽工程3种布置方案的比较与研究,最后确定了包括上下游泄洪闸、倒虹吸、左岸道路、码头(驳岸)的方案。所确定的方案具有枢纽建筑少、运行管理方便、投资省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引汉济渭工程、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为背景和边界条件,以引江济汉工程设计功能为目标,研究了引江济汉工程水量调度方案。根据引江济汉工程、汉江中下游河道内外用水实际情况,建立了引江济汉工程水量调度模拟模型。以不同规划对汉江中下游河道外需水预测、不同丹江口工程下泄流量为方案变量,初步提出了引江济汉工程水量调度的规则。  相似文献   

5.
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最重要的补水工程之一,主要任务是改善汉江兴隆梯级以下河道的农业灌溉、城市供水、航运和生态环境用水务件,使供水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得到合理的修复,以期实现“南北互利”。引江济汉工程的渠道规模是影响工程量、投资费用和工程效益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引江济汉工程渠道规模.对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和水源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用系统工程、渠道设计、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以供水量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缺水量最小和工程规模利用率最大为目标、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渠道规模多目标优选模型,首次提出了不同频率组合控制流量的多目标边际优选法,对引江济汉工程渠道规模进行了实例研究,取得了满意成果。  相似文献   

6.
彭习渊  林德才 《人民长江》2010,41(11):22-26
介绍了引江济汉工程对四湖上区主要河流洪水撇洪效果分析计算方法,拟定了不同撇洪方案和计算边界条件,针对各方案不同典型年的入湖洪水,通过长湖调度演算,模拟出了各种不同典型年四湖上区灾害情况,通过对撇洪与不撇洪效果对比分析表明:拾桥河撇洪可减少分蓄洪区运用的机率,减少向四湖中区排水量,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最重要的补水工程之一,主要任务是改善汉江兴隆梯级以下河道的农业灌溉、城市供水、航运和生态环境用水条件,使供水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得到合理的修复,以期实现“南北互利”。引江济汉工程的渠道规模,是影响工程量、投资费用和工程效益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引江济汉工程渠道规模,对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和水源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应用系统工程、渠道设计、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以供水量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缺水量最小和工程规模利用率最大为目标、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渠道规模多目标优选模型,首次提出了不同频率组合控制流量的多目标边际优选法,对引江济汉工程渠道规模进行了实例研究,取得了满意成果。  相似文献   

8.
正1工程概况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工程之一,是从长江上荆江河段附近引水至汉江兴隆河段、补济汉江下游流量的一项大型输水工程。工程由引水干渠、进出口控制工程、跨渠倒虹吸、路渠交叉及东荆河节制工程等建筑物组成。引水干渠的引水口位于荆州市龙洲垸、出水口为潜江市高石碑,线路地跨荆州、荆门两地级市所辖的荆州区和沙洋县,以及省直管市潜江市和仙桃市,途中穿越荆江大堤、汉江干堤、长湖湖叉、拾桥河、西荆河  相似文献   

9.
平面有轨弧型双开节制闸是用于河道进行防洪调控和兼顾通航两项要求的的一种新型技术,尚属于起步阶段,当前还未得到全面推广。本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拾桥河左岸节制闸工程为实例,对平面有轨弧型双开节制闸的工作原理及闸涵的设计标准、工况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为该类节制闸的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将在改善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河流水质模型及河流综合水质生态模型从水文、水质、鱼类、藻类及血吸虫病传播等方面,论述了引江济汉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江济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江中下游的水位和流量,降低了汉江中下游水体的污染物(COD)浓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华"现象,改善鱼类的生存空间,但同时也存在造成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引江济汉工程干渠地基涌水涌沙问题是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为保证工程施工期的安全,根据其地层特点选择了合适的降排水方案。本文主要介绍干渠及交叉建筑物施工期深井降水与盲沟排水处理方案。该方案已成功地在15.124 km长的干渠及15座交叉建筑物等工程施工中应用,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汉江水资源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调水需求,迫切需要从长江干流引水作为补充。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期需调水量和调水过程。对大宁河剪刀峡水库和三峡水库的调水量和调水规模进行了研究,并且给出了最终的调水工程布置方案。该方案可充分利用大宁河水资源、减少抽水费用、占地少且对环境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黄会勇  张娜  万蕙  李波  曾思栋 《人民长江》2018,49(18):15-19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工程,其引水规模的确定涉及到长江三峡水库水源区、汉江流域以及中线工程受水区等,具有分析范围广、影响因素多、边界条件复杂等特点。在预测中线工程受水区2030年水平年需水量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江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以及中线工程受水区的水资源联合调度模型,通过长系列水资源联合调节计算的方式来确定引江补汉工程的引水规模,并对各个方案的引水效果进行初步分析。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思路可为其他调水工程的规模论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由于引江济汉工程区域内河流缺乏径流资料,采用暴雨资料来计算设计洪水。经合理性论证后认为,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成果合理可靠,满足本阶段引江济汉干渠设计需要。  相似文献   

15.
引江济汉工程膨胀土区段出现了渠道边坡失稳,边坡承载力降低,混凝土渠道衬砌变形、开裂等技术问题。本文在说明现场地质条件、阐述膨胀土工程危害的基础上,总结论述了当前膨胀土区段的工程施工治理措施。针对膨胀土在水下及地下水位变动区易发生渗透变形而影响基础稳定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柔性沥青混凝土边坡的设想,以提高渠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渠坡膨胀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特有的"分层分带"特征,且不同层位土体膨胀潜势存在显著差异,造成渠道断面膨胀势的分级判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渠道工程开挖之后,根据开挖断面渠坡膨胀土在垂向上不同的宏观地质特征,通过对膨胀土分级指标大量的室内测试及统计分析,以综合分类判定不同层位土体的膨胀等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微观物化性质研究,以揭示研究区不同层位膨胀土的膨胀潜势差异的内在机理,并为本工程膨胀土进行综合分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地评价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出耗水视角下水资源支撑的最大经济规模和最大人口规模指标,构建了考虑流域节水、调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判模型。以汉江流域为例,分别对流域不同水平年、不同调水规模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2020年、2030年规划水平年,流域在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出水量95亿m3、引汉济渭工程调出水量10亿m3 后,流域水资源不仅仍能维持本流域发展,还能向外流域调出的最大水量分别为19.7亿m3和15.6亿m3。然而,2030年加大调水规模,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出水量130亿m3后,流域水资源不足以维持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外流域补水。在此基础上,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考虑耗水因素的水资源承载系统序参量,建立协调度评估模型,以汉江流域襄阳地区为例从宏观层面评估水资源支撑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襄阳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协调态势在2011—2017年间由较不协调逐步发展为基本协调,在考虑节水情况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整体趋于良性发展。研究成果可为汉江流域远景跨流域引调水规模研究和确定长江补水规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杜家台分洪工程行洪道系与东荆河并列的原汉江天然分流故道,上接汉江进洪闸杜家台分洪闸,下通长江泄洪闸黄陵矶闸.2005年10月汉江大水,湖北省防指首次进行了行洪道分流尝试,直接分流汉江洪水约3.7亿m3到长江.2011年9月,汉江发生了秋季洪水,再次利用行洪道直接分流汉江洪水约2亿m3.两次开闸分流,蓄洪区都只有两处较小的蓄洪围垸漫溃,以最小代价换取了最大安全.建议完善杜家台分洪工程行洪道分流模式,使其成为安全的分流通道,实现适时适量灵活分洪运用的目标,满足汉江中小洪水的常规运用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