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7月—2013年8月收入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2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按临床Hunt?蛳 Hess 分级,Ⅰ级11例,Ⅱ级10例,Ⅲ级2例。动脉瘤直径为2.2 ~ 19.9 mm,平均5.7 mm。术后采用DSA或MRA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进行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 23例患者共有27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GDC弹簧圈栓塞15枚,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12枚。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级4枚,Ⅲ级1枚。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1例术中瘤颈出现血栓形成,1例支架辅助栓塞术中1枚弹簧圈尾端突入支架内,1例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失明。18例患者随访2 ~ 62个月,复查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5例(84%),次全栓塞3例,1例患者存在双侧动脉瘤,未处理侧随访体积增大,并给予血管内治疗。临床随访中,改良Rankin评分0 ~ 1分18例,均病情稳定,无新发的神经功能障碍及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前动脉(ACA)A1段近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3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ACA A1段近端动脉瘤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所有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均获得了成功,6例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术,1例单纯采用支架植入术,3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9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例单纯支架植入术见瘤腔内对比剂滞留,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6 ~ 60个月未发生颅内再出血和缺血并发症。7例术后6 ~ 12个月行DSA随访,动脉瘤瘤腔完全性阻塞,未见载瘤动脉狭窄及闭塞。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A1段近端动脉瘤是可行的、有效的。为保证成功栓塞,恰当的微导管塑形是必须的,必要时还需结合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CA)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CO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DSA确诊为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并接受P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21例患者(27枚动脉瘤),其中男4例,女17例;年龄27~74岁,平均(57±17)岁;大型/巨大型CCA、COA 15例,多发性COA 5例,微小型COA 1例;平均瘤体直径10.2 mm(2.5~25.3 mm)。术中共植入24枚PED(3例各植入2枚);18例PED结合弹簧圈疏松栓塞,3例仅植入PED。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对比剂不同程度滞留,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可见典型“半月征”,载瘤动脉均通畅。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 88.9%(24/27)。结论 PED治疗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安全有效,随访结果满意。但仍需大样本远期前瞻性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4.
【摘要】 夹层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病变少见疾病之一。它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造成动脉壁膨出,发生的动脉瘤样扩张。其动脉瘤壁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颅内夹层动脉瘤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外对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闭塞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两者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缺血及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目前国内外更为关注的是载瘤动脉的重建。一些新的治疗理念如多支架重叠重建载瘤动脉等越来越得到多数学者的推崇。本文就其血管内治疗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瘤内及载瘤动脉栓塞治疗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s,PSA)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7例PSA患者,均经血管造影及相关外伤及手术病史证实,采用瘤内及载瘤动脉栓塞治疗,术后随访3 ~ 6个月。结果 所有PSA患者瘤腔栓塞良好,主干保留。椎动脉、臀上动脉和胫前动脉PSA患者的体表搏动性包块、血管杂音消失;子宫动脉、支气管动脉及肝动脉PSA患者出血停止。术后随访3 ~ 6个月,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PSA瘤腔内未见彩色血流显示;肝动脉PSA患者未再次便血,支气管动脉PSA患者6个月内未再次咯血,所有患者未出现相应肢体或器官缺血症状。结论 采用瘤内及载瘤动脉栓塞法治疗PSA安全有效,适应性较广,操作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5例、37枚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分析临床疗效、预后及随访结果,讨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发现37枚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达完全栓塞者27枚,动脉瘤瘤颈残留7枚,瘤腔残留3枚;30例患者获术后6 ~ 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应用一些手术技巧和各种栓塞材料,微小动脉瘤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7.
鲍文廷 《工业加热》2013,42(1):60-06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内脏和外周假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3 ~ 36个月随访期内观察栓塞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37例患者DSA造影发现41枚假性动脉瘤,其中来源于内脏动脉26例,臀上、臀下动脉5例,颈外动脉分支4例,肢体动脉2例。36例患者成功栓塞40枚假瘤,其中明胶海绵栓塞7枚,PVA颗粒栓塞9枚,弹簧圈栓塞11枚,弹簧圈辅以明胶海绵或PVA栓塞13枚。随访期内36例患者中34例出血停止,假瘤完全闭塞,有2枚假瘤复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假性动脉瘤的性质和栓塞材料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对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根据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制订统一影像学复查计划,术后0.5、1、2、3、5年随访分析中远期疗效。结果 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100%。Raymond分级评估显示32例患者为1级,2例为2级,2例3级。5例患者(13.89%)动脉瘤复发(随访0.5年1例,2年1例,3年1例,5年2例),复发后再次破裂1例(2.78%),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可有效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定期影像学随访复查可及时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再发,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防止其继续加重和破裂。
  相似文献   

9.
邢丽  袁婵娟  陈建龙  张茂 《工业加热》2012,(11):958-960
【摘要】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护理配合的经验。方法 对145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术前充分准备、规范的术中护理配合,包括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等。结果 经过介入治疗及规范的术中护理配合,本组术中4例血管痉挛,2例血栓形成,3例动脉瘤破裂,经及时有效处理后,均成功完成栓塞治疗。结论 规范的术中护理配合、生命体征的监护、并发症的预防及及时有效处理等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张锋  王武  顾斌贤  李明华 《工业加热》2011,(12):925-930
【摘要】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balloon-assisted coiling embolization,BACE)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和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48例使用新一代BACE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38例破裂出血。42例宽颈动脉瘤,7例瘤颈 > 4 mm,37例体颈比 ≤ 1.5,16例最大径为5 ~ 7 mm,25例 3 ~ 5 mm,7例小于3 mm.术后3/12/24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 BACE成功栓塞颅内动脉瘤44例,其余4例使用了支架;完全栓塞39例,次全栓塞9例,术后48 h内2例出现缺血事件,随访发现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43例至少造影随访1次,36例造影随访超过24个月,完全栓塞病例中无一例再通,次全栓塞9例中2例稳定,2例进行性血栓形成,5例再通,其中3例进行了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BACE治疗最大径小于7 mm的颅内动脉瘤有效,安全,但宽颈动脉瘤有时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破裂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9例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处理,分析动脉瘤在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原因,预防及治疗。结果7例患者好转,2例死亡。结论脑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合理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Onyx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应用Onyx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方法,进行治疗的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并对Ony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 应用该技术栓塞治疗2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1例为右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为颈内动脉前壁复发动脉瘤),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栓塞,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Onyx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复杂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提高动脉瘤栓塞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减少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7月至2007年10月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并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分析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病例(病例组)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从同期治疗的未再出血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23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者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单变量与多变量的统计学分析。结果881例行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中有17例(1.93%)发生早期破裂再出血,其中12例(占70.6%)死亡。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动脉瘤的真假性、术前动脉瘤的破裂次数、术中造影有明显的脑血管痉挛及动脉瘤的栓塞程度4项。并得到预测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概率的方程。结论本研究显示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发生率低,但预后差,病死率高。术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术中尽可能致密栓塞动脉瘤、术后早期及时复查脑血管造影有利于减少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率,积极再治疗可以改善早期再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及缺点,并探讨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栓塞技巧.方法 20例动脉瘤患者中,小动脉瘤8例(〈12mm〉,大动脉瘤7例(12~25mm),巨大动脉瘤5例(>25mm).14例患者行动脉瘤腔内直接栓塞治疗,6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结果 14个采用球囊行瘤腔内栓塞的动脉瘤中,3个月后DSA随访,10个动脉瘤被完全栓塞,4个动脉瘤部分栓塞.6例采用球囊行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患者,3个月DSA随访皆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颅内大动脉瘤或巨大动脉瘤的可脱性球囊瘤腔内直接栓塞治疗是一种行之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介入方法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14例119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7例.119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24枚,其中5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2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均进行了隔断绝栓塞术.结果 119枚动脉瘤中118枚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72枚(60.5%),接近完全闭塞30枚(25.2%)、大部分闭塞13枚(10.9%),部分闭塞3枚(2.5%),1枚未能栓塞(0.8%).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急诊血管内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可解脱弹簧圈栓塞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中期随访.方法 回顾性分析最近18个月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出血性颅内动脉瘤48例,其中26例在72 h内实施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1段,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和M2段,13例位于后交通,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基底动脉顶端,2例位于椎动脉V2和V4段,1例位于小脑后下动脉;3例在第1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例在第2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2例在第4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0例在第1枚弹簧圈无法在瘤腔内成篮后植入支架,其余10例先植入支架再进行弹簧圈栓塞,所有微导管均通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覆盖了瘤颈,同期行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88.5%),次全栓塞3例(11.5%);术中1例支架轻度回撤,无血栓事件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栓塞术后随访到23例,至少复查1次脑血管造影,最多复查3次;完全致密栓塞14例(60.8%)动脉瘤均末显影,6例瘤颈少许显影病例中3例(11.5%)存在血栓形成,次全栓塞1例(3.3%)瘤体再通,另外2例始终稳定,所有病例载瘤动脉通畅,狭窄2例(7.7%),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 急症血管内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出血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足方便的、安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