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支架在食管良性狭窄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应用的支架主要为金属支架,可分为永久性支架和暂时性可回收支架。永久性金属支架长期植入易引起炎性增生、支架内再狭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暂时性可回收金属支架植入后1周内需取出,以避免食管瘢痕修复及支架内组织增生导致其取出困难、远期食管再狭窄复发率高。药物洗脱支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已处于临床使用阶段,消化道药物洗脱支架目前处于研制及动物实验阶段;镁合金可降解支架已经在心血管系统广泛应用。随着生物工程材料的发展,药物镁合金可降解支架已成为食管支架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文对药物镁合金可降解支架研发的现状和展望进行全面详细阐述,重点介绍支架工艺:支架成型,覆膜改性,载药处理。 相似文献
2.
【摘要】 食管狭窄为常见的消化类疾病,其中复杂性食管狭窄的患病比例逐年上升。支架置入术作为有效治疗手段已经成功应用于多数食管狭窄,但置入后不良反应限制了食管支架在治疗复杂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和推广。随着新技术及治疗方案日益进步,用于复杂性食管狭窄的食管支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其中以高聚物线材为主体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因其优异的组织相容性及可降解性有希望成为解决复杂性食管疾病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复杂性食管狭窄治疗现状、食管支架的临床使用情况以及新型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介绍,以期为用于治疗复杂性食管狭窄的新型食管狭窄治疗方案提供研究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4.
【摘要】 目的 评估气道内支架治疗食管内支架置入术后恶性气管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食管支架置入术后继发恶性气管狭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气管支气管狭窄的位置、置入支架类型、支架置入前后的Borg呼吸困难评分、并发症、双支架置入的时间间隔以及气道内支架置入后的生存时间。结果 20例患者中气管狭窄7例,隆突狭窄5例,混合型狭窄8例;共置入20枚支架,Y型支架13枚,管状支架7枚。术后Borg呼吸困难评分(1.0±0.5)较术前(6.6±1.1)明显下降(t=4.015,P<0.01),无大出血、感染、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放化疗组双支架置入间隔时间(146.29±106.77) d较姑息治疗组(41.83±29.8) d明显延长(t=3.367,P<0.05);放化疗组气管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置入后平均生存时间(86.5±52.47) d较姑息治疗组(121.17±113.48) d较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6,P>0.05)。结论 气道内支架治疗食管内支架置入术后气管恶性狭窄安全有效,食管支架置入后放化疗能延缓气管支架置入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鼠食管支架置入及术后食管良性增生性狭窄模型构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实验使用定制的自膨式金属直筒支架(直径5 mm,长15 mm),其中部两侧各有一外突倒刺用作固定,防止滑脱移位。12只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A组(空白对照组)和B组(支架置入组),每组6只;B组大鼠食管内置入支架,分别于置入即刻、1周、4周作食管造影。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取A组正常食管组织及B组支架部位食管组织作大体形态、光镜等病理学分析。结果 B组食管内支架置入均获成功,术后即刻、1周、4周复查造影均未发现食管内支架移位,手术及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A组相比,4周后B组复查造影显示支架段食管增生导致食管狭窄,取出支架部位食管段肉眼见管腔明显狭窄,光镜下呈典型良性增生样表现。结论 采用大鼠构建食管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模型安全、可行,带倒刺食管支架能够明显降低支架置入后移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应用球囊导管建立实验兔急性可控性气管狭窄模型,研究气管狭窄程度与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间关系。方法 将3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4)和实验组(n=30,设A、B、C、D、E 5个亚组,nA~E=6)。对照组兔全身麻醉后行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DSA三维重建测量气管插管下方气管横径和纵径,并记录麻醉前、麻醉-气管切开后及切开后30 min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实验组兔气管切开后在气管插管下方管腔置入球囊或球囊+单弯导管:A组球囊直径3 mm,B组球囊直径3.5 mm,C组球囊直径4.0 mm,D组球囊直径4 mm(+4 F单弯导管),E组2个球囊直径分别为4 mm和2 mm,球囊置入前后分别行DSA三维气管重建,测量气管切开处下方气管横径和纵径及扩充球囊最大半径,计算气管狭窄率并记录麻醉前、麻醉-气管切开后及球囊扩充后最终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间及实验组各亚组间兔体重、气管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戊巴比妥钠(1 ml/kg)全身麻醉对兔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无明显影响(P>0.05);2.8~3.5 kg兔体重与气管横截面积间无明显线性相关性(r=0.41,P=0.23);实验组A、B、C、D、E组气管狭窄率分别为(39.87±1.43)%、(52.16±2.46)%、(68.77±2.48)、(76.82±2.75)%、(86.49±2.42)%,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狭窄率最大;A、B组气管狭窄率与狭窄后最终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无明显相关性(r=0.054,P=0.86;r=0.11,P=0.72),C、D、E组中气管狭窄率与狭窄后最终血氧饱和度呈显著负相关性(r=-0.85,P<0.01),与狭窄后呼吸频率呈显著正相关(r=0.92,P<0.01)。结论 气管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时,随狭窄程度增加,呼吸功能障碍加重。采用扩张球囊制作兔气管狭窄模型是一种快速、可控性强、操作简单、稳定、重复性好的方法,可为气管狭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可靠的实验载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