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海瑞  潘涛  畅智慧  刘兆玉 《工业加热》2016,(11):1007-1010
【摘要】 目的 探讨贫血与股腘动脉闭塞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股腘动脉闭塞支架植入术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随访终点为术后首次ISR,记录发生ISR时间。结果 共201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至2015年12月。首次ISR 66例(ISR组),未发生ISR 135例(非ISR组);贫血患者在ISR组中占比(54.5%,36/66)大于非ISR组(28.1%,38/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9,P=0.000 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贫血患者首次ISR平均时间为(0.75±0.44)年,小于非贫血患者(1.57±0.8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贫血是影响ISR危险因素(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b含量更低是ISR独立预测因子(OR 1.142,0.95%CI 1.059~1.230)。结论 股腘动脉闭塞患者贫血更易发生支架植入术后ISR,且发生时间较早,贫血及其严重程度是术后ISR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接受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支架断裂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随访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股浅动脉及近段腘动脉支架一期植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97例(107条患肢)。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平片、增强CT及DSA造影等检查采集影像学资料,采用Kaplan- Meier生存分析等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结果 随访期内71例患者(72条患肢)发生ISR,发生率为67.3%(72/107)。支架断裂组、未断裂组ISR发生率分别为84.2%(32/38)、58.0%(4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股腘动脉支架植入后支架断裂是导致ISR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紫杉醇DCB治疗股腘动脉ISR 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72.7±9.8)岁;Fontaine ⅡB级9例,Ⅲ级8例,Ⅳ级1例;术前CTA证实ISR 3例,完全闭塞15例。所有患者开通病变后先予普通球囊预扩张,再用DCB后扩张,仍有限流性夹层或残余狭窄>50%则植入补救式支架。术后即刻造影评价血管通畅情况,术后第3日测定患肢ABI评估缺血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3个月内严重临床事件。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病变血管,技术成功率100%。2例植入补救式支架。15例完成术后3个月随访,10例复查下肢动脉CTA或超声,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为10%(1/10);临床驱动TLR率为6.67(1/15)。所有患者未发生操作相关严重临床事件。结论 紫杉醇DCB治疗腘股动脉ISR是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股腘动脉I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接受DCB治疗,23例接受CB治疗。术后 3、6、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远期管腔丢失(LLL)、一期通畅率等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截肢或死亡患者,无失防。DCB组与CB 组相比,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在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对86.9%,P>0.05),但术后6、12 个月明显升高(86.4%对69.6%,P<0.05;81.8%对47.8%,P<0.05)。两组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靶血管ML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DCB组明显高于CB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靶血管LLL明显低于CB组(P<0.05)。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ISR较CB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杜发旺 《工业加热》2016,(2):160-163
【摘要】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到2012年3月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39例,并按1 ∶ 2配对抽取同期复查冠脉造影术未见支架内再狭窄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从中分析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支架直径及长度、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50%)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相关。选择再次行急症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者33例,1例术后在院内死亡,余32例好转出院。结论 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植入罪犯血管支架的直径较小及长度较长、术前LVEF低(<50%)是支架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长度≥29.5 mm或支架直径≤2.94 mm与较高的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相关。药物涂层支架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多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支架内血栓后死亡率高,但早期行急症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治疗的连续258例雷帕霉素DES植入术后至少1年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确诊为ISR患者(ISR组)和同期26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但无ISR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化指标、术后用药、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DES植入治疗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与ISR相关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SR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史、糖尿病和吸烟多见,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和载脂蛋白B水平显著增高,但LVEF减低(P 均<0.05)。尽管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数和支架植入部位无显著差异,但ISR组支架直径较小、长度较长,分叉病变多见(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心肌梗死史、糖尿病、吸烟、hs- CRP、LDL- C、支架长度是ISR独立危险因素,而支架直径、LVEF与ISR呈负相关。结论 雷帕霉素DES植入术后ISR发生与多个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或介入因素相关,有效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改善左心室功能,对预防ISR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小血管、长支架和分叉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7.
8.
【摘要】 目的 对照研究经皮股深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慢性长节段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68例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股浅动脉长节段性闭塞(TASC Ⅱ分级C级)患者接受了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或股深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对两组36例(18对)符合配对标准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研究终点为严重下肢缺血症状复发,需外科旁路手术、截肢或死亡。平均随访28个月。结果 介入治疗后28个月时,两组在即刻及中远期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股深动脉成形和(或)支架植入组所需手术费用明显低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组。多变量分析证实膝下动脉流出道的通畅情况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伴有股深动脉严重狭窄的慢性长节段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股深动脉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术可获得与股浅动脉开通及支架植入术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郑辉  郭富强 《工业加热》2012,(2):172-175
【摘要】 血管支架作为一种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硬化手段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难以避免。支架内再狭窄是由血管平滑肌分化、迁移,细胞外基质的过度生成所致的病理生理过程。Rho激酶参与支架植入引起的新生内膜增生的调节。长期抑制Rho激酶的表达可阻止新生内膜的增生, 可能成为防止支架内再狭窄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因恶性食管病变患者行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因恶性食管狭窄或食管瘘行食管支架置入治疗患者,共235例,按是否16例发生致死性上消化道出血,分析患者在性别、肿瘤部位、支架类型、支架位置以及合并放疗、食管瘘、气管支架置入等因素的影响,并评价其相关性。结果 16例(6.8%)患者均表现为大量呕血,并均在短期内死亡。在有大出血患者中,食管瘘的导致大出血的主要原因,在年龄、性别、支架类型、支架位置及是否伴有气管支架、放疗因素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回归分析提示食管瘘与术后大出血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食管瘘的存在是导致食管支架术后出现大出血的显著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摘要】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恶性肿瘤导致胆道梗阻,经皮肝胆道内金属支架植入术已成为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其中支架再狭窄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因此术后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支架再狭窄对于经皮肝胆道内金属支架植入术显得尤为重要。引起支架再狭窄的原因包括肿瘤生长、胆汁淤积和肉芽组织增生,目前主要治疗措施分为再次植入支架、改造支架结构和联合治疗。本文针对术后支架再狭窄的起因及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赵慧玭  李慎茂  张广平 《工业加热》2010,(12):1000-1003
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尤以起始部的狭窄更为常见。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椎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但是不得不面对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较高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关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防治方法不断发展。口服药物治疗、各种涂层支架、放射性血管支架与磁化支架等为解决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提供了各种方法。本文就其病因及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韩宗宏  曹建民  史东宏 《工业加热》2013,(12):1055-1058
【摘要】 冷冻消融由于其创伤小、疗效佳、并发症少等优点,使其在临床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冷冻消融的另一个可能的优势是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进而导致远处转移灶及局部残存肿瘤的消退。然而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肿瘤冷冻后所致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变化很大,且对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既可以是免疫刺激亦可以是免疫抑制。本文就冷冻免疫存在的形式及可能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目前已成为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的主要方法。TIPS专用Viatorr支架2015年底在中国上市,但至今未能在国内广泛应用,国内多个中心目前仍采用裸支架与覆膜支架各1枚叠加释放的双支架技术模拟Viatorr支架行TIPS。双支架技术具有独特优势,但在远期疗效上不及单支架植入。该文就TIPS双支架技术分类与优势、术后分流道功能障碍原因、术后随访、分流道功能障碍处理处理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发挥该技术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二尖瓣反流(MR)是最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65岁以上人群中有明显(中/重度)MR患者较为常见。尽管外科手术治疗仍是明显MR患者金标准,但这些患者会因高风险拒绝或被认为不适合传统开放手术。随着经导管技术在主动脉瓣膜疾病中成熟应用,更多临床医师和制造商将目光投向人工二尖瓣经导管治疗MR。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介入导管技术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二尖瓣位置,从而完成人工瓣膜植入,恢复瓣膜功能。虽然TMVR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但随着对疾病深入了解和技术进步,这些挑战将会逐步克服。相关研究也正在积极推进。该文综述了正在开发的各种人工二尖瓣装置的技术特点以及在人体中初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周玉斌  吴丹明 《工业加热》2010,(10):831-834
股浅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基础治疗,以经典的外科旁路移植术为代表的开放式外科手术治疗和新近发展的血管腔内治疗。随着临床医师和患者对于股浅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认知的不断加深,腔内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实践中股浅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性疾病,确诊患者多处于疾病晚期无法通过手术根治。目前主要通过经皮肝穿刺进行胆汁引流和通过内镜或放射介入方法植入支架。随着生存期的延长,胆道支架再狭窄情况越益突出,光动力治疗技术和胆道射频消融术(RFA)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随着射频技术、设备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胆道内RFA在治疗胆道支架再狭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集15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共计17条股浅动脉,右侧10条,左侧7条,病变段长度9 ~ 18 cm,平均(12.5 ± 6.8)cm,经腘动脉穿刺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 ~ 24个月。结果   17条股浅动脉的治疗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缺血引起的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3 ~ 24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为89.47%(17/19),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分别为0.15 ~ 0.48(平均0.28)和0.69 ~ 1.05(平均0.8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 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并不常见、但很重要的原因。主要机制是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理论上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改善预后。目前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最佳治疗方案尚存争议,介入技术迅速发展使血管内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该文就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的定义、危害、治疗现状、影像学评估、技术要点、相关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脑动脉闭塞; 介入再通治疗; 亚急性及慢性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