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成利 《工业加热》2019,(11):1017-1019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开放式MR系统和MR兼容性介入设备出现,使MR导引介入诊疗开始应用于临床。MR导引诊疗有诸多优点,如无电离辐射、高对比度分辨力、高空间分辨力、高时间分辨力、多平面成像能力、对流动和温度敏感性、功能成像等。随着更高场强、超高速扫描序列,MR兼容穿刺针、消融针、室内监视器及机器人辅助装置的发展,MR导引经皮活检、肿瘤消融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章浙伟  邵国良 《工业加热》2017,(10):948-951
【摘要】 影像导航辅助定位穿刺系统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疗新技术,它融合了影像与导航定位技术,通过影像显示实时动态导引手术器械对病灶进行操作,大大优化了微创介入治疗过程。影像导引方式主要包括超声、CT、MRI导引等,导航定位技术可根据不同原理分为机械定位、光学定位和电磁定位。不同影像引导方式和导航定位技术各有优劣。影像导航辅助定位穿刺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穿刺活检、局部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等微创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该技术在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84例介入手术治疗中联合应用床下铅橡胶帘、铅玻璃防护屏、铅防护服、铅围脖、铅眼镜及距离等对介入操作人员进行综合性防护。利用FJ?鄄2000个人剂量仪监测X射线辐射剂量,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床下铅橡胶帘防护效率为93.4%;铅玻璃防护屏防护效率为93.5%;铅防护服防护效率为88.4%;这些放射防护器材前后X线辐射剂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距球管1 m处 X线衰减量为58.6%,距球管3 m处的X线衰减量为86.4%。1 m与2 m之间,2 m与3 m之间的辐射剂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综合性防护措施在介入操作中可有效降低X射线辐射、减少对介入操作人员身体危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内镜下止血失败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2月苏北人民医院介入科对23例内镜下止血失败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血管造影及血管腔内治疗,对明确有对比剂外溢的出血直接征象的患者行栓塞治疗。对于肠道血管增多、扭曲、紊乱的间接征象的患者行留置导管泵药治疗。结果 23例患者造影阳性发现为19例,其中16例为行内镜下钛夹治疗失败的患者,造影检查发现对比剂外溢的直接出血征象,栓塞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控制,随访1个月内未出现再发消化道出血症状。3例造影发现间接出血征象的患者行留置导管泵入缩血管药物3 ~ 7 d,经导管泵入垂体后叶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患者出血逐渐停止,2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再次出现出血症状。4例造影未有阳性发现的患者行经验性栓塞术后继续行内科止血治疗,止血效果欠佳。结论 对于内镜下治疗失败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以行选择血管腔内治疗,尤其是对内镜下发现明确出血的患者效果更佳。术前的内镜检查对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检查发现异常血管病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估新型悬浮式防护服防X线辐射效果、可操作性和舒适性。方法 分别检测悬浮式防护服与普通防护服在第1、第2术者位置头部、胸部、腹部、下肢、足部辐射剂量率(μSv/h)。15名介入放射科医师先后穿普通防护服、悬浮式防护服参与模拟手术,对防护服可操作性及舒适性进行独立评分。结果 悬浮式防护服与普通防护服相比,明显降低了第1、2术者胸部、腹部、下肢部位射线剂量率(t=135.5~1 688.9,P<0.01),同时有效保护了头部、足部免受高辐射剂量伤害。悬浮式防护服可操作性评分虽低于普通防护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6,P=0.103);舒适性评分明显优于普通防护服(Z=-3.482,P<0.000 1)。结论 与普通防护服相比,新型悬浮式防护服具有良好的整体防护性能和舒适性,且不影响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6.
【摘要】 介入放射学是在放射影像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微创治疗学。介入放射学的定义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导引下,应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进行诊断及治疗的学科。介入放射学内容包含介入性诊断和介入性治疗。介入医学是从临床应用角度来定义的,介入放射学则是从诊疗技术特点来定义的。《介入放射学杂志》与即将出版的《介入医学杂志(英文)》形成姊妹篇,将为我国介入医学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评价超声结合透视导引技术在下肢静脉性溃疡泡沫硬化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下肢静脉有不同程度曲张、深静脉通畅的35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42条患肢,对其曲张隐静脉、交通静脉及溃疡周边曲张静脉直接或超声导引下穿刺置管,透视引导下对这些血管进行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术后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术前和术后18个月静脉疾病临床严重度评分(VCSS),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溃疡愈合时间。随访18个月,观察溃疡愈合率和复发率。 结果 35例患者42条患肢均成功完成泡沫硬化治疗,每条患肢泡沫硬化剂用量为4.5~35.0 mL,平均(19.06±8.11) mL。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溃疡愈合时间7~58 d,平均(31.90±12.40) d。术后2周复查超声显示,患肢血管完全闭塞为95.2%(40/42),部分闭塞为4.8%(2/42)。术后12~18个月,8例未接受超声检查,27例33条患肢中完全闭塞28条(84.8%),血管再通5条(15.2%)。术后18个月,溃疡愈合率为 100%,1条患肢(2.4%,1/42)复发。术前和术后18个月VCSS评分分别为平均12.98±3.91和3.02±2.3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0.70,P<0.01)。 结论 超声结合透视导引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安全有效,可快速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乙醇浓度监测在CT引导下单纯性肾囊肿硬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首先测定不同浓度(10% ~ 100%)乙醇CT扫描值;临床研究中,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2年8月单纯性肾囊肿无水乙醇硬化治疗108例,甲组(40例)未作乙醇浓度监测,乙组(68例)肾囊肿硬化治疗时,监测囊内乙醇浓度变化使囊肿内液体CT值达到-210 HU(为无水乙醇测得的CT值)。6个月后根据CT或超声复查结果,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研究中,CT值与乙醇浓度呈线性相关(r = -0.983,P < 0.05)。临床研究中,甲组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9例,有效率80.0%,乙组完全缓解56例,部分缓解12例,有效率100%,两组完全缓解与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实验研究显示CT值与乙醇浓度呈线性相关,CT引导下单纯性肾囊肿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时,通过监测乙醇浓度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摘要】 勃起功能障碍(ED)指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时不能维持足够的硬度和持续时间以满足性交。40~70岁男性中超过一半受到ED困扰,其中20%病情处于严重状态。阴茎供血动脉灌注不足占所有ED患者中20%~70%。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对动脉性ED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介入治疗与血管重建术相比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药物涂层支架(ZEN临床试验)和单纯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动脉性ED在近期随访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该文分析了阴茎动脉解剖和病理等,重点阐述了介入治疗在动脉性ED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摘要】 骶管囊肿是骶管内的囊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内占位及椎管狭窄症等疾病相似,MRI是诊断的金标准。治疗的关键是降低囊内压及阻塞交通孔。目前对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最佳治疗方法虽然存在争议,但介入治疗以低风险、低费用、并发症少以及可反复使用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症状性骶管囊肿的介入治疗进行一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1.
影像导引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是以医学影像技术为导引,在冷冻消融与热消融交替转换过程中,通过对病灶区温度精准控制和消融过程定量规划,彻底破坏原位肿瘤细胞及其循环系统,同时最大程度释放活性肿瘤抗原,从而达到控制肝脏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目的。为规范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操作,便于不同层级医院开展实施,确保医疗安全和临床疗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抗癌协会实体肿瘤聚焦诊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肿瘤治疗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认真讨论,最终达成本共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盆腔内中、小血管的造影表现,为盆腔肿瘤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测并测量42具成人尸体的髂内动脉各分支起源、长度、外径和血管夹角。观察42例盆腔肿瘤患者和50例其他疾病的盆腔正常者双侧选择性髂内动脉的血管造影表现。结果①两侧髂总动脉间夹角平均为(58.9°±7.3°),髂内外动脉间夹角平均为(27.6°±5.3°);髂腰动脉多起自髂内动脉主干或其后干,分别占50.0%和30.2%。闭孔动脉主要起自髂内动脉,占84.8%。②在尸体上所测盆腔内中、小血管直径较动脉造影结果小,有显著差异。结论髂内动脉各中、小分支血管的起源、开口位置和走行有许多变异。  相似文献   

13.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这一学科的医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影像学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三方面是每一位从事介入放射诊疗的医师都必须为此而努力的。许多从影像诊断转做介入治疗的医师,他们有扎实的影像学知识,也努力学习介入诊疗操作,但是往往缺乏临床知识,对介入围手术期的处理缺乏相应的临床经验。而介入围手术期是介入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科学的术后处理能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动脉内介入化疗或化疗性栓塞术因其创伤小、局部疗效较好,近些,年更为临床所重视.介入治疗为姑息治疗手段之一,与放、化疗配合应用,亦可作为手术前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少数病种可作为根治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介入治疗效果及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1例行介入治疗,包括TACE及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或125I粒子植入术(归为介入组),26例行全身静脉化疗(化疗组)。统计分析ICC介入治疗患者的总生存期、肿瘤客观反应率及影响介入疗效的相关因素,同时观察介入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介入组6、 12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0.6%、50.5%和35.4%,中位生存期为12.1个月(95%CI 8.43~15.77);肿瘤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9.4%、70.6%。化疗组 6、 12和18个月年生存率分别为46.2%、7.7%和0,中位生存期为5.5个月(95%CI 3.38~7.61)。单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对影响介入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CA125水平、TNM分期及是否有外科根治术史是影响这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栓塞后综合征及肝功能损害,均为Ⅰ、Ⅱ级。未出现与介入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中晚期ICC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控制病情进展及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协同应用的价值.方法 肺癌介入治疗患者46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加增强.其中,26例术前通过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三维重组技术完成肺癌供血动脉MSCTA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即为CTA组.20例未行MSCTA重组,即为无CTA组.对两组术中查找肿瘤供血动脉数量、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序列次数、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全组46例均插管成功,并完成介入治疗.CTA组术中DSA造影显示供血动脉情况与MSCTA显示一致.两组术中在查找供血动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次数、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A组均少于无CTA组.而对支气管动脉变异、多支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的显示,CTA组优于无CTA组.CTA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无CTA组中1例术后出现"脊前动脉综合征".结论 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协同应用是较合理、可行的操作方案,术前常规行MSCTA有利于降低术中操作难度、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疗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脊柱疾病的介入诊疗技术发展迅速,很多技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诊断方面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术、CT椎间盘造影术、椎间盘测压术等;治疗方面包括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周围注射治疗术、CT引导下关节注射治疗术、CT引导下骶管囊肿穿刺抽液减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间盘减压术、脊柱肿瘤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术以及新兴的经皮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等。介入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前景广阔,可成为介入放射医师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怡博  冯广森 《工业加热》2015,(12):1095-1097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介入栓塞术与手术夹闭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90例,其中接受介入栓塞治疗患者49例(介入栓塞组),接受夹闭治疗患者41例(手术夹闭组)。术前根据Hunt-Hess分级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后根据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术后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栓塞组Hunt-Hess 0~Ⅲ级患者术后GOS评分与手术夹闭组0~Ⅲ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2,P>0.05);介入栓塞组Hunt-Hess Ⅳ级患者GOS评分高于手术夹闭组Ⅳ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3,P<0.05)。介入栓塞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与手术夹闭术相比,治疗0~Ⅲ级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预后效果无差异,治疗Ⅳ级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优于手术夹闭术,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手术夹闭术,疗效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9.
20.
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的介入治疗是从支气管动脉灌注(BAI )治疗肺癌开始的,肺癌的BAI 曾经占介入科临床工作相当比重,但近年来逐渐减少,本文分析了原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