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初步观察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及支架内通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腔内治疗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随访资料,对比分析腔内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支架内通畅情况。结果2012年3月至12月共6例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其中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50岁(40.75~54.75岁),发病至接受腔内治疗中位时间为10 d(1周至3个月)。所有患者支架植入后夹层真腔血流立即恢复,部分假腔内仍有对比剂充盈;1例术中出现视网膜动脉栓塞,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4.4个月(49.7~57.9个月),末次随访时NI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2);影像学复查可见颈内动脉支架段假腔均消失,支架内无明显狭窄。结论 采用裸支架对部分有症状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进行腔内治疗,可有效防止临床症状复发,随访发现夹层重塑良好并保持支架内通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eICA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报道并分析我院治疗的2例闭塞性eICAD;Medline数据库检索关于颈内动脉夹层的文献,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多数研究支持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经验性应用.约30%的闭塞性eICAD在起病8 d内再通,60%~80%在3个月内再通.治疗期间缺血性卒中复发或残死率在抗凝组为8.3%~14.3%,抗血小板组为7%~23.7%.结论 对存在抗凝禁忌证的eICA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有益;无禁忌证者建议及早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适合人群。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1例腹主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主动脉夹层伴髂总动脉夹层4例(36.4%),腹主动脉瘤2例(18.2%),腹主动脉壁内血肿伴髂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溃疡伴髂总动脉闭塞、髂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伴髂总动脉瘤、髂总动脉瘤各1例。评估手术治疗效果,术后支架变形、移位及内漏,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 结果 11例患者腔内修复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3、6个月无支架变形或移位发生,支架内血流通畅率均为100%,无一例死亡。术后3个月发现Ⅰ型内漏1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消失。术后1个月1例出现心力衰竭,入院治疗后好转。 结论 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病变安全有效,对入路血管损伤小、支架无移位,适合于治疗局限性腹主动脉夹层、主髂分叉处直径较小的腹主动脉瘤等病变。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价Gateway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22例(24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Mori分型,A型10处,B型9处,C型5处。病变分别位于大脑中动脉6处、颈内动脉颅内段12处、椎动脉颅内段4处、基底动脉2处。根据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Gateway球囊组12例和冠状动脉(冠脉)球囊扩张支架组(冠脉支架组) 1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半年,复查DSA。结果 Gateway球囊组与冠脉支架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12/12)和90%(9/10),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均 > 7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和1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Gateway球囊组手术时间为75 min,冠脉支架组为95 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冠脉支架组中1例术后13个月发生出血性脑卒中1次,经治疗好转。术后患者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冠脉支架组1例、Gateway球囊组2例发生再狭窄,但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Gateway球囊血管成形术可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的治疗方法及方法选择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诊治的10例SMA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按是否发生肠缺血坏死和(或)SMA破裂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探讨各型夹层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9例患者属单纯型,保守治疗后腹痛好转,其中5例患者未予抗凝治疗。1例属复杂型,保守治疗腹痛不缓解,采用开放手术行血管重建,术后腹痛缓解。结论随着CTA和DSA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孤立性SMA夹层得以确诊。多数SMA夹层患者,尤其是单纯型,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甚至不需要抗凝治疗;复杂型患者,往往需要包括开放手术在内的血管重建术才能取得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治疗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期间,共2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2例降胸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覆膜支架治疗术,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急性发病27例.本组采用两种支架(Mdtronic Talent15例,上海微创Aegis 16例),术后采用CTA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按预期定位释放,术后即刻DSA复查显示23例夹层患者近端破裂口完全封闭,2例降主动脉瘤也完全隔离,6例发现有内漏;术后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采用2枚或2枚以上支架对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12支狭窄血管行血管成形术,共植入17枚支架,其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使用自膨胀支架,颅内段和椎动脉使用球囊膨胀型支架.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狭窄均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除1例动脉闭塞外,其余无再狭窄发生.结论多个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和总结应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收治8例前交通宽颈动脉瘤(体/颈比< 1.5)患者,均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6例先放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进行栓塞, 2例在微导管进入瘤腔后再释放支架进行弹簧圈栓塞。术后6 ~ 12个月进行临床和DSA随访。结果 8例全部技术成功,支架到位满意,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并发症;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7例,闭塞95%以上1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临床随访6 ~ 12个月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其中DSA 随访6例无支架狭窄及动脉瘤再通。结论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颅外段颈动脉夹层(eICD)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8例症状性自发性eICD患者,经抗栓治疗无效后行支架植入术。在治疗后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进行出院后随访,通过整理得出数据。结果 在8例自发性eICD患者中,所有支架植入手术均获得成功,2例患者在术中应用了保护伞,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造影检查,6例eICD病变处狭窄基本消失。2例患者于术中球囊预扩张后出现血管闭塞,在迅速支架植入后血管恢复通畅,残留10% ~ 20%狭窄,其余6例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人术治疗自发性eICD安全、有效,但应仔细判断狭窄发生的部位,谨慎对狭窄部位预扩张以及应用保护伞。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 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患者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4例症状性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消失。5例患者术后3 ~ 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DSA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 ~ 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