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症咯血的支气管动脉差异与栓塞方法.方法临床治疗肺结核咯血25例,支气管扩张症咯血15例,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并对病变血管用明胶海绵行栓塞术,32例加用弹簧圈.结果40例咯血,共对63支有出血征象的动脉行BAE,即时止血率92.5%(37/40).肺结核咯血以体-肺血管分流多见,支气管扩张症以血管增粗、扭曲多见.结论肺结核咯血BAE宜注重小血管栓塞,支气管扩张症咯血BAE宜以主干栓塞为主.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三明治”式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3月—2012年3月进行BAE治疗的30例不同程度的咯血患者,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为期1 ~ 3年的追踪随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咯血复发率、远期控制率进行估算,并分析BAE治疗方法、咳血复发原因及治疗措施等。结果 “三明治”式BAE后止血的即刻有效率100%(30/30),有效率30.0%(9/30),治愈率63.3%(19/30),复发率为6.7%(2/30),对咯血的1年控制率和估计2年控制率均为76%和68%,本组病例中2例需要再次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造影显示1例为漏栓责任血管(时间距上次手术时间为8 d),另1例为原左侧已栓塞支气管动脉再次开放,血管增粗、扭曲(距上次栓塞时间为7个月),2次栓塞后病变血管均未再显影,患者停止咯血且未复发。结论 “三明治”式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安全、有效,咯血复发的主要原因为漏栓及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匿源性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评估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匿源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3月对11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匿源性咯血患者行选择性BAE。术中行系统的主动脉造影及锁骨下动脉造影,观察责任血管的影像学表现及来源,并对双侧支气管动脉(BA)及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责任血管行选择性栓塞术。术后随访6个月 ~ 5年。结果 11例患者中10例为吸烟者(或有吸烟史)。所有患者术前CT增强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未发现肺实质内与咯血有关的实质性病变。11例患者中,10例术中动脉造影存在血管异常表现,总共24支责任血管,其中右侧支气管动脉11支,左侧支气管动脉8支,胸廓内动脉2支,肋间动脉3支。术后8例咯血立即停止,2例仍有少量咯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仍有咯血,行肺叶切除术后好转。术后2例出现不同程度胸痛,1例出现发热,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不全,均经处理后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其他严重的栓塞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无再次咯血,1例术后5个月咯血复发,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吸烟是匿源性咯血的一大危险因素, BA是匿源性大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选择性BAE治疗匿源性大咯血安全、有效,是首选的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吴雄  葛荣 《工业加热》1994,(3):141-142
35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非肿瘤性反复咯血或急诊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后,有7例于术后1.5~19个月又复发咯血,再次行 BAE 治疗后观察7~34个月后无复发。作者认为重复 BAE 治疗咯血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用永久性颗粒经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3例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咯血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33例患者中包括支气管扩张24例、支气管肺癌4例、支气管扩张合并肺结核2例、支气管病变2例以及外伤性毁损肺1例,栓塞材料均采用海藻酸钠微球,部分合并支气管肺循环瘘的患者同时联合使用弹簧圈进行栓塞。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33例患者即刻效果均为咯血停止,有效率100%;3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复发,复发率为9.1%(3/33)。所有患者栓塞后均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0 d。结论 利用永久性颗粒栓塞治疗大咯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和恢复较快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严倩  向军益  周兵 《工业加热》2016,(12):1054-1057
【摘要】 目的 对比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和三丙烯明胶微球(Embosphere)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肺部大咯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BAE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肺部大咯血患者,其中NBCA胶治疗43例(NBCA组),栓塞微球治疗80例(栓塞微球组),对比两组患者BAE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止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咯血复发率,并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NBCA组和栓塞微球组BAE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5.3%(41/43)、96.3%(77/80)(P=0.809);临床止血率分别为93.0%(40/43)、92.5%(73/80)(P=0.639);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7%(18/43)、35.0%(28/80)(P=0.452),绝大部分为术后胸痛;咯血复发率分别为16.3%(7/43)、28.8%(23/80)(P<0.05);两组中各有1例发生脊髓功能障碍,经内科治疗后康复。两组患者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6.523,P=0.041)。结论 与栓塞微球相比,NBCA胶治疗肺部大咯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但能够降低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下载PDF阅读器目的 观察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评价介入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致咯血的重要性、安全性以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院共收治大咯血患者39例,其中12例存在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均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分析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致咯血的表现、病理解剖学特点,评价BAE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本组12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致咯血患者,均用明胶海绵颗粒行BAE治疗,术后止血率为100%,无明显并发症出现,平均随访13.5个月(6~18个月),患者均未发生再次咯血.结论 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是咯血的病理解剖结构,BAE是治疗和预防此类咯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所致医源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方法 连续收集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09年2月至2014年6月因大咯血入院患者328例(年龄31~78岁);纳入标准:日咯血量≥200 ml。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超选择性插管BAE术,其中7例因术中损伤支气管动脉并发医源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均感一过性胸痛。结果 7例患者中DSA造影发现8支支气管动脉损伤所致动脉夹层,其中右侧支气管动脉5支,左侧支气管动脉3支;位于支气管动脉开口部(<1 cm)7支,远端1支。动脉夹层大小为1.8 mm×1.9 mm~3.4 mm×3.9 mm。通过BAE术中停止操作、降压等对症治疗,病情没有进一步发展。结论 医源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多因BAE术中导丝导管暴力操作或高压力造影所致,停止不良操作、严密观察患者胸痛症状、降压治疗等对症处理措施可有效防止动脉夹层发生及其进展或破裂。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支气管动脉造影导管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咯血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接受BAE术治疗的97例咯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影像所示开口及走行方向将责任动脉分为开口向上、开口水平走行向上、开口水平走行向下、开口向下等4种类型,选择合适的造影导管(MIK导管、胃左动脉导管、Cobra导管、Simmon- 1导管、Simmon- 2导管)超选至责任动脉作造影,分析导管选用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97例患者中责任血管180支,开口向上42支、开口水平走行向上54支、开口水平走行向下46支、开口向下38支。MIK导管、胃左动脉导管、Cobra导管、Simmon导管超选成功率分别为83.3%(35/42支)、92.6%(50/54支)、87.0%(40/46支)、89.5%(34/38支, Simmon- 1导管30支,Simmon- 2导管4支)。BAE术后所有患者责任血管闭塞,停止咯血,术后6个月复发率为7.2%(7/97)。结论 BAE术治疗咯血安全有效,关键是根据责任动脉开口及走行方向正确选择造影导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IPA)参与支气管扩张所致咯血供血的表现,评价经导管栓塞IPA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年期间用经导管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支气管扩张所致大咯血62例,10例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有IPA参与病变供血。对参与肺部病变供血的IPA进行选择性栓塞术,栓塞剂用明胶海绵颗粒8例、明胶海绵颗粒+微型钢丝圈2例。分析观察IPA参与肺部供血的表现、影响因素,评价栓塞IPA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结果选择性IPA造影均显示IPA管径增粗、分支增多、紊乱和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IPA供血区对比剂外溢4例、非特异性片状对比剂染色6例,IPA与肺动脉异常交通或分流者8例。10例患者病灶与胸膜关系密切:病变贴近膈胸膜和纵隔胸膜者6例、纵隔胸膜为主者4例。对10例患者均行供血IPA栓塞术,同时栓塞胸廓内动脉4例、肋间动脉2例,术后咯血停止。随访8个月~3年,2例分别于术后2、3个月复发少量咯血,经保守治疗后停止。8例未再咯血。结论IPA可参与支气管扩张症所致大咯血的供血,是造成BAE治疗咯血失败的原因之一。如发现IPA参与肺部病变供血,补充IPA栓塞术是安全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