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去肾交感神经术(RDN)对慢性重度心力衰竭(心衰)伴窄QRS波并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患者心功能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方法 20例心电图QRS波<0.12 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ICD植入后行RDN术组(甲组,10例)、ICD植入后未行RDN术组(乙组,10例)。记录随访期各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生化测定、超声心动图指标、6 min步行试验(6MWT)及ICD放电次数。结果 平均随访1.86年。随访期甲组较乙组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降低(1.50±0.53比3.20±0.79,P<0.001),6MWT步行距离显著增大[(450.50±25.57) m比(120.60±13.24) m,P<0.001],血清脑钠肽(BNP)水平降低[(167.36±128.49) pg/mL比(2 232.29± 2 451.64) pg/mL,P=0.016],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缩小[(46.90±11.06) mm比(56.10±6.33) mm,P=0.035],LVEF增高[(39.50±9.63)%比(31.20±4.52)%,P=0.024]。随访末期甲组总ICD放电次数显著低于乙组(2次比40次,P<0.01);甲组RDN术后总放电次数显著低于术前(2次比31次,P<0.01)。结论 RDN术能有效改善慢性重度心衰伴窄QRS波患者长期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减少ICD放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PAD)患者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病变动脉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探讨T2DM合并PAD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及介入治疗对血清SOD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T2DM合并PAD患者40例,其中下肢单纯动脉造影者(A组)16例,行下肢动脉造影、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者(B组)24例(Fontaine分期Ⅱb期和Ⅲ期的患者)。B组中,单纯行下肢动脉造影、球囊扩张者16例(B1组),行下肢动脉造影、球囊扩张且行支架植入者8例(B2组)。门诊健康体检者(C组)20名作为对照组。A、B两组介入术前行常规检查并取静脉血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SOD水平。C组在同样条件下抽取肘静脉血测定上述指标。A、B两组术中取介入前动脉血,术后24 h取静脉血测定各组血清SOD水平。结果 A组患者下肢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A、B、C 3组SOD分别为(46.1 ± 3.13)u/ml,(35.37 ± 3.58)u/ml,(60.50 ± 6.99)u/ml,A、B组SOD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t = 8.420,P < 0.01;t = 14.324,P < 0.01),A组SOD水平明显高于B组(t = 10.092,P < 0.01)。A、B、C 3组的踝臂指数(ABI)分别为0.70 ± 0.12、0.58 ± 0.13和1.15 ± 0.07。A、B组ABI均明显低于C组(t = 14.749,P < 0.01;t = 17.392,P < 0.01),B组ABI明显低于A组(t = 3.027,P < 0.05)。SOD与HbA1c呈负相关(r = -0.541,P < 0.01)。A、B两组组内静脉血与动脉血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1组、B2组介入前动脉血中SOD水平分别为(35.70 ± 3.04)u/ml,(36.07 ± 2.14)u/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前缺血部位动脉血中SOD水平分别为(32.95 ± 3.52)u/ml,(33.59 ± 2.64)u/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介入前动脉血中SOD水平明显降低(t = 2.741,P < 0.05;t = 2.704,P < 0.05);介入后缺血部位动脉血中SOD水平分别为(29.40 ± 5.49)u/ml,(26.68 ± 2.31)u/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介入前缺血部位动脉血中的SOD水平明显降低(t = 2.536,P < 0.05;t = 5.005,P < 0.01)。各部位血中SOD水平B1组B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血与动脉血中的SOD水平无明显差别;血清中的SOD水平与HbA1c成线性负相关关系;介入术前缺血部位SOD降低,介入术后SOD进一步降低,可能与介入治疗对血管壁损伤导致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有关,可能是引起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早期评价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 人原位胰腺癌BxPC-3细胞株接种于16只BABL/c裸鼠四肢偏背侧皮下,成瘤1~1.5 cm;分别植入125I粒子(实验组,n=8)和空载粒子(对照组,n=8),2周后行能谱CT平扫及多期相(10 s、25 s、60 s)增强扫描,获取多期相系列图像。测量瘤体对比噪声比(CNR)和碘浓度(IC),得出瘤体标准化碘浓度(nIC)。瘤体免疫组化染色后,分析瘤体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nIC与MVD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各期相(10 s、25 s、60 s)瘤体nIC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VD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957,P<0.01);各期相nIC与MVD均存在正线性相关(分别为r=0.63,P<0.000 1;r=0.51,P=0.002;r=0.48,P=0.001 7)。结论 能谱CT是监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比较经导管封堵术及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17年5月单中心连续31例主动脉窦瘤患者。11例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平均年龄(36.64±10.87)岁;20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年龄(28.90±10.06)岁。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术前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技术成功率在导管封堵组为100%(11/11),外科手术组为95%(19/20)(P>0.05)。导管封堵组、外科手术组输血量分别为0 ml、(427.25±331.36) ml(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60.00±00.00) min、(205.50±129.35) min(P<0.05),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分别为0 d、(1.50±0.61) d(P<0.01),残余分流率分别为9.09%(1/11)、10.00%(2/20)。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术式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均安全有效,但经导管封堵术在微创、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更具优势。对破口合适患者,可优选经导管封堵术。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HIF)?蛳 1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月对60例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另选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HIF?蛳 1a VEGF含量。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KPS评分、Child?蛳 Pugh分级、门脉癌栓、血管侵犯及BCLC分期等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采用Kanplan?蛳 Meier法分析术后血清中HIF?蛳 1a VEGF含量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60例患者TACE术前HIF?蛳 1a和VEGF含量分别为(175.7 ± 62.2)pg/ml和(346.6 ± 134.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 ± 5.07)pg/ml和(49.9 ± 1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后第1天血清HIF?蛳 1a含量明显高于术前[(603.1 ± 166.6)pg/ml比(175.7 ± 62.2)pg/ml,P < 0.01]。VEGF含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血清HIF?蛳 1a、VEGF含量分别为(210.7 ±61.5)pg/ml和(300.1 ± 82.6)pg/ml ,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术后1个月下降更明显[分别为(146.8 ± 50.6)pg/ml和(244.8 ± 54.5)pg/ml,P < 0.001)]。Cox回归分析证实KPS评分、Child?蛳 Pugh分级、门脉癌栓、肝内外转移、血管侵犯等因素中,回归系数对风险度有重要相关性。Kanplan?蛳 Meier分析显示,术后血清HIF?蛳 1a、VEGF含量高低对评估预后有指导意义。结论 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血清HIF?蛳 1a和VEGF含量变化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IPO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心肌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3例接受急症PCI 治疗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IPOC组(n=103)和对照组(n=100),IPOC组在再灌注开始1 min内行IPOC处理,对照组在再灌注后最初6 min内不作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蛳 MB)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校正的TIMI计帧(CTFC)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有无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梗死相关血管、缺血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POC组CTFC明显快于对照组[(25.3±7.9)帧对(29.4±8.4)帧(P<0.05)];IPOC组CK?蛳 MB峰值、cTn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57.3±83.6) U/L对(201.5±77.3) U/L,(2.5±1.3) ng/ml对(3.1±1.0) ng/ml)(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LVEF、WMSI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IPOC组LVEF、WMS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7.4±8.7)%对(53.6±9.3)%,1.19±0.4对1.27±0.3(P<0.05)]。IPOC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POC能够改善STEMI急症PCI 治疗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10年来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上海市户籍(沪籍)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和2013年全年收治并作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沪籍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2003年和2013年两组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血脂水平、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情况及经济学指标差异。结果 入组患者共865例,其中2003年组188例,2013年组677例。2003年组与2013年组相比,>75岁老年人比例由21.8%增加至32.3%(P<0.05),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由(1.12±0.26) mmol/L升高至(1.19±0.35) 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由(3.25±1.69) mmol/L下降至(2.54±0.88) mmol/L(P<0.05),复杂病变比例由23.4%增加至37.9%(P<0.01),Gensini积分由42.72±31.03增加至50.22±35.83(P<0.01),人均植入支架数由(1.39±0.63)枚增加至(1.58±0.79)枚(P<0.01),植入支架总长度由(28.31±15.01) mm增加至(38.92±22.49) mm(P<0.01),住院天数、入住冠心病监护治疗病房天数、住院总费用均下降(P<0.01)。结论 该院沪籍冠心病PCI治疗患者临床特点在10年间发生了明显变化:高龄患者比例增加、血脂情况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病变类型更加复杂,但手术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舒洛地特(SDX)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CCK- 8法确定ox- LDL干预HUVEC剂量及SDX药物浓度,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验证SDX对HUVEC的保护作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小凹蛋白(caveolin)- 1 mRNA表达,免疫印迹试验检测eNOS、caveolin- 1蛋白表达。Transwell试验检测HUVEC迁移能力,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抗磷酸化eNOS(p- eNOS)蛋白表达。结果 100 μg/ml ox- LDL刺激下, HUVEC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1),加入0.125 LRU/ml SDX后细胞活力明显改善(P<0.01),ROS产生降低(P<0.01)。SDX可下调ox- LDL损伤HUVEC后caveolin- 1 mRNA和蛋白表达(P<0.05),上调eNOS mRNA和蛋白、p- eNOS蛋白表达(P<0.05),明显改善受损HUVEC迁移能力(P<0.01)。结论 SDX通过调控caveolin- 1/eNOS信号通路改善受损HUVEC细胞迁移能力,从而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Cheatham-Platinum腹膜支架(CCPS)临床治疗主动脉缩窄(Co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CCPS支架治疗的11例CoA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CPS支架1枚,缩窄病变得以明显扩张,缩窄处直径由术前(4.76±0.89) mm扩张至术后即刻(12.86±0.90) mm(t=24.86,P<0.001),平均跨缩窄收缩压压差由术前(38.55±10.02) mmHg下降至术后即刻(9.82±6.60) mmHg(t=10.8,P<0.001);术后随访3~79个月,平均(31.91±27.58)个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活动耐量明显改善,无内漏、急性主动脉壁损伤、再缩窄或狭窄、穿刺部位血管损伤或死亡。结论 CCPS植入治疗CoA具有良好的近、中期效果,可有效避免主动脉壁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氟?蛳18标记脱氧葡萄糖(18F?蛳 FDG)微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Micro?蛳 PET/CT)对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评估价值。 方法 将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18只BALB/C裸鼠,并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载粒子组和125I粒子植入组,每组6只。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行18F?蛳 FDG Micro?蛳 PET/CT检查,计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瘤体标本进行胸苷激酶1(TK1)检测细胞增殖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治疗前三组间SUVmax和SUVmea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1周,125I粒子植入组SUVmax和SUVmean分别为0.28 ± 0.20和0.02 ± 0.0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54 ± 1.49和0.59 ± 0.18)和空载粒子组(分别为3.78 ± 1.67和0.57 ± 0.21),三组间SUVmax和SUVmean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25I粒子植入组TK1阳性染色指数为37.86 ± 1.7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64.01 ± 1.48)和空载粒子组(62.88 ± 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125I粒子植入组的凋亡指数为23.78 ± 2.53,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7.99 ± 1.32)和空载粒子组(8.36 ± 1.6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1)。SUVmax与TK1阳性染色指数呈正相关,而与凋亡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18F?蛳 FDG Micro?蛳 PET/CT能有效监测胰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疗效,是一个有效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价延迟性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38例于AMI 2周后行延迟性PTCA(甲组)和另37例仅接受内科治疗(乙组),均行住院和随访期EC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室壁运动异常积分)及记录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尽管两组平均LVEF相似,但甲组中22例和乙组中11例左心功能改善(LVEF增加>5%)(P<0.01).甲组心脏事件发生率(28.9%)较乙组(67.6%)明显减低(P<0.05).两组心源性病死率为2.6%和21.6%(P<0.05)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心室同步化治疗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的起搏参数,探讨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集左室电极植入困难患者8例,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分别测定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并在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门诊程控随访,在多普勒超声指引下进行参数优化。结果 保留钢丝前后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分别为(4.58 ± 1.57)V比(2.12 ± 1.35)V,(1 060 ± 182)Ω比(640 ± 213) Ω和(9.81 ± 2.05)V比(5.64 ± 2.97)V,保留钢丝明显降低起搏阈值、降低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左室电极起搏参数与保留钢丝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例患者在体位变动时有膈肌刺激。结论 心室同步化治疗时,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能有效改善起搏参数,安全可行。远期随访,膈肌刺激和钢丝断裂的问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效果关系。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经最佳药物治疗仍存在心力衰竭症状、符合CRT指征的75例心力衰竭患者。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APD)、QRS波宽、脑钠肽(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全因再入院次数、全因病死例数。游标卡尺精确测量术后CRT影像指标心脏横径(L),正位(DD1)、左前斜位(DD2)、右前斜位(DD3)时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直接距离,取直接距离最大值(DD);计算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DD/L。根据《心血管系统疗效评价指标》及meta分析疗效评判标准分为显效应答(A组)、有效应答(B组)、无应答(C组)。结果 3组患者CRT术后6个月LVEF、6MWT距离均提高,LVEDD、QRS波宽、BNP、MLHFQ评分均降低,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A组患者与B组患者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DD、D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C组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DD、DD/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与C组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DD、D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10);F检验显示3组患者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DD、DD/L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组DD(P=0.034,OR=0.094,95%CI=-4.546~-0.178)、DD/L(P=0.038,OR=0.088,95%CI= -4.726~-0.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CRT效果相关,CRT术中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DD/L越大,相应临床效果越佳,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是CRT效果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导管封堵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年龄 ≥ 40岁的ASD患者75例,分为PAH组36例和无PAH组39例,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ASD大小以及术前、术后1 d、1、3个月的左心功能。心导管测肺动脉压及分流量。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ASD封堵术,PAH组与无PAH组年龄分别为(51.7 ± 9.3)岁和(49.3 ± 6.0)岁,ASD大小为(20.6 ± 6.8)mm和(20.6 ± 6.8)mm,选用封堵器大小为18 ~ 42(30.8 ± 9.1)mm和9 ~ 40(27.5 ± 7.4)mm。心导管测量PAH组肺动脉收缩压(sPAP)为(57.8 ± 16.0)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为26 ~ 62(37.1 ± 7.7)mmHg,无PAH组sPAP为(28.9 ± 3.9)mmHg,mPAP为10 ~ 23(15.9 ± 2.8)mmHg。其中PAH组有3例选用带孔ASD封堵器封堵。两组比较,PAH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搏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无PAH组低(P < 0.05)。PAH组导管封堵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P < 0.01),术后随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搏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均增大(P < 0.05)。结论 ASD合并PAH患者左心功能损害较无PAH组更严重,介入治疗后左心功能明显好转,能防止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17.
【摘要】 目的 了解移行于V3导联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心电图和三维激动标测图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行分析17例流出道室早患者,根据消融结果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组,左室流出道(LVOT)组,比较两组心电图和三维激动标测图特点。结果 心电图,V2导联R波时间指数RVOT(间隔)与LVOT起源室早比较[0.32(0.23 ~ 0.42)比0.48(0.39 ~ 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维激动标测图,10 m内激动区域RVOT(间隔)面积和周长明显小于LVOT[面积:1.2(0.5 ~ 2.2)比3.3(2.3 ~ 3.8),P < 0.05],[周长4.3(2.8 ~ 5.8)比7.9(7 ~ 9.5),P < 0.05];且10 m内激动区域RVOT(间隔)呈纵轴大于横轴,与LVOT长轴/短轴比例[1.04(0.96 ~ 1.12)比0.49(0.42 ~ 0.56),P < 0.05]。结论 对于移行于V3导联流出道室早,心电图V2导联R波时间指数与三维激动标测图10 ms 激动区域形状,面积,周长均有助于于判断位置起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延迟PTCA及支架术对慢性期左室重构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52例初次AMI患者分为PTCA组(n=27)和非PTCA组(n=25),PTCA组于发病后平均12d对梗死相关动脉行PTCA及支架术.随访两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事件.结果 PTCA组患者术后LVEDV及LVESV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而非PTCA组患者随访后LVEDV及LVESV与随访前比较显著增加(P<0.05).LVEF在两组间  相似文献   

19.
杨志宏  吴弘  秦永文 《工业加热》2009,(10):753-756
目的观察用自制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堵闭犬左心耳后对左房及毗邻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经导管封堵20只犬的左心耳。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房内径和容积,以及左上肺静脉血流速度和左房室瓣血流速度;并于术后行左心耳造影及左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4只犬成功植入封堵器。术后经胸超声及造影检查见封堵器无移位,左心耳完全堵闭,封堵器植入后左房内径和容积,以及左上肺静脉血流速度和左房室瓣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正常显影。结论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堵闭犬左心耳不影响左房以及毗邻解剖结构的功能,此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摘要】 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左心耳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研究表明封堵左心耳可有效地减少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其疗效不亚于华法林预防治疗作用。理想的左心耳封堵器是完成左心耳封堵的关键因素。经过数十年研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左心耳封堵器有Watchman封堵器、ACP封堵器,还有部分封堵器处于临床前试验研究阶段。该文就目前左心耳封堵器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