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梳理凌河流域城镇面临的生态环境、产业经济、城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以构建流域生态治理体系为线索,提出区域发展重点是推动流域特色农旅发展,引导传统产业集聚,带动流域产业发展转型,促进流域城镇建设,实现流域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城镇统筹发展。本文提出应首先结合地质灾害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水源地保护、用地类型等要素划定生态控制线与生态控制区,其次进行旅游、矿产、特色农林资源、重要产业园区、区域交通设施等重要发展要素空间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与流域生态治理要求及资源条件相匹配的分类分区城镇职能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滨河乡镇地区空间分区,引导区域有序发展,以期对其他流域治理地区的区域城镇规划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1前期工作筹备2015年5月,国务院明确了五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明确全国城镇体系布局结构,确定主要城市的规模、功能定位,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二是研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空间落地,引领城市群协同发展。三是提高城镇建设质量,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强化资源环境底线,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五是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3.
邹献华 《市政技术》2013,31(2):20-23,26
通过划分城镇密集地区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分析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和交通需求特征,采用区域一体化的规划方法,研究高度城市化地区过境公路与城际道路的布局形式;结合城镇空间发展态势,分区研究市域干线道路的布局形式与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4.
王阳 《城市住宅》2016,(5):56-59
规划充分梳理辽河流域的历史演变与功能变化,借鉴著名河流城镇带建设经验,从辽河流域地区发展要素入手,通过对生态、土地、文化、产业、景观等要素的分析评价,发掘利用优势资源,明确沈阳市辽河流域空间发展模式、生态保护措施、城镇体系构建、产业布局策略和交通网络建设等内容,探索流域型城镇带的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产业是城镇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城镇则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本文通过研究佟二堡皮草产业发展现状和城镇建设现状,分析皮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对策,促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实现协调、互利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不仅要考虑重大公用工程设施建设对县域城乡发展的影响,也要同时考虑对生活、生态的影响。本文以构建"三态空间"融合发展的城乡空间体系为目标,在综合考量高速公路建设对欠发达县域城镇的发展作用基础上,深入分析高速公路建设对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城镇功能提升、县域产业布局、城镇化推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提出陆河县城镇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重构策略和布局。  相似文献   

7.
城镇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城镇建设是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西部地区建设生态城镇既是区域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破解生态约束下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生态城镇建设的经典理论的梳理和回顾,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城镇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建设构想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在城镇化程度高的城镇密集地区,跨区域、跨城市的规划合作日益得到强化。"广佛同城"作为区域合作的一种形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和示范。广佛同城化城市规划基于广州"西联"、佛山"东承"的战略研究,建立区域生态资源共同保护机制、统筹设施布局与建设的规划思路,按照点、线、面统筹兼顾的方式,开展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重点交界地区同城整合建设项目库指引和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长三角城镇密集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提出长三角城镇密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思路,包括产业发展、空间整合、交通综合、生态安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苏南城镇是中国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缩影,产业和城镇的发展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生态桎梏,亟需探索产镇融合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本文基于生态文明视域,在理论上讨论了产镇融合发展的生态内涵。结合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案例研究,从四个阶段分析了苏南城镇"产城"发展和要素变化的历程。在深入剖析苏南城镇产城发展的问题及根源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产镇融合的发展框架,并从"以生态产业聚合为经济驱动、以多元城镇功能整合为人居特色、以社会生态融合提升民生质量、以环境生态复合为发展基础"四个方面提出了苏南城镇产镇融合发展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件"而深刻地影响城镇空间的发展。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本文梳理了成渝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在总结协调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规模适度、城镇空间协调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统筹共建和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空间发展目标和规划对策,并对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7,(11)
由于缺乏系统治理,黄河沿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镇发展缓慢及历史人文景观保护不足等问题突出。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沿黄城镇带快速健康发展,文章以《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带规划(2015—2030)》的编制为依托,在解析沿黄地区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区域治理的角度联合周边省份,通过成立跨省协同治理机构,以共建国家公园的方式,推进沿黄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与综合治理;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构建以黄河国家公园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系;通过国家公园建设,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彰显和传承黄河文化精神,探索陕西、山西两省交界地区特色化的城镇发展与协同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四平市是吉林省第三大城市,四平市确立突出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坚持三化统筹,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推动,城镇和乡村共进互动,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在未来的全域四平规划统领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广泛采纳各方意见,并做好法治保障,并突出产业特征、生态特征以及文化特征,做好全域布局,最后还需要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动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更快更好的做好四平的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从城镇密集地区中等城市城镇发展和产业特征入手,归纳出城镇密集地区城际客流交换需求增加,城市交通和区域交通相互融合,货运交通日趋频繁的趋势;结合诸暨市市域交通规划实践,从规划编制体系、线网布局方法、客运枢纽布局、公路与城镇关系和网络技术标准等5个方面提出适应城镇密集地区交通趋势的中等城市市域交通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重点命题和对策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要求,结合城镇密集地区的经济、空间、资源、人文特点等,提出编制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应重点关注的8个命题以及规划可以采取的对策思路,包括产业发展、空间整合、资源利用、交通综合、城乡统筹、生态安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  相似文献   

16.
城镇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与扩散是表明城镇空间运动变化规律的重要特征。作者以南京地区城镇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生态原理从城镇群的空间分布、城镇群的空间组织西方面探讨了区域城镇整体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8,(10)
近郊的环城区域是城市由人工生态环境向自然生态环境的过渡联结区,治理与保护好该空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济宁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为加快治理好济宁市中心城区外围环城分布的大面积塌陷地,文章以《济宁环城生态带规划研究》《济宁市环城生态带总体概念规划》为依托,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典型实践案例,针对济宁市问题特征,提出以"环城生态带"为空间抓手,按照"+生态"与"生态+"的思路,统筹治理好城市外围的河、湖、林、田、湿地等生态要素,以更好地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并重点就环城生态带的空间划定、用地布局和支撑体系构建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区划整合后产业空间与城镇协调发展策略--以佛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新年  郭新尧 《规划师》2004,20(7):84-86
佛山产业园区与城镇空间的互动发展,有3种模式:在各城镇行政边界交汇的区域,将各城镇的产业园区集中为一个产业园区进行开发,实施规模化发展;几个城镇的产业园区集中在一个镇的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集中开发,各镇在各自的工业分区内招商引资,税收按各自工业分区分配给各镇;各镇单独建立园区,但其园区建设能够适应整合区域整体城镇空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上海进一步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构筑上海与都市圈相融合的空间结构理念出发,阐述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等级构成及分布;探讨区域交通、产业、生态、文化、旅游走廊的贯通及"指掌形"空间的形成;提出上海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布局形态设想及市域范围内城镇空间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当前水网地区城镇发展思路模糊、发展策略针对性不强的普遍问题,以沅江市为例,通过对其生态特征、现状发展问题的分析,认为水网地区城镇发展中城-水矛盾持续存在的原因在于长期贯彻物质空间建设优先、"水"生存发展需求滞后的规划思路。提出将"水"从次位状态置于主导状态是保障水网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思路,即贯彻水特色、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和水空间优先发展的理念,具体从城市定位、生态维育、服务产业培育、水乡文化传承、空间建构方面阐述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