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背景下,从宁波轨道站点周边建设用地指标不足、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大这一现实困境出发,通过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要点和实践情况的分析,探讨轨道站点周边农用地优化利用与沿线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互促互利关系,并提出宁波轨道站点周边农用地优化利用的相关建议. 一、宁波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现状及困境 宁波轨道交通经过近 10 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目前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已全面启动实施,已开通运营轨道线路 4 条,总里程数约 154.4 千米,全面构建起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新格局.同时,在轨道交通 TOD一体化开发层面,宁波积极探索一二三级土地联动开发新模式,目前已形成"轨道交通大区块专项收储开发项目"和"企业自主经营开发项目"两大类型,实践案例包括东鼓道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杨柳郡、未来道、公园道等拆迁地块再利用开发,以及正在实施推进的前殷区块、李家洋区块大区块专项收储开发等,已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特征为切入点,在哈尔滨的轨道交通站点实证调研基础上,通过对同一站点不同环带以及不同年份相同环带各种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揭示TOD模式下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现代轨道交通向上海郊区的延伸与郊区传统古镇产生了一种多元复杂的交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块的土地开发规划建设情况较为直接地反映了该交集内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协调和共存。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南翔站和安亭站为例的调查分析表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郊区段及其站点区块规划开发情况显著影响了中心城与郊区的空间格局。而郊区空间能否保持稳定则取决于该郊区区域具备的县镇经济基础和历史文化厚度。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地块综合开发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合理的规划能达成郊区新旧区域空间的互补共存。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6,(10)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站城联动发展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宁波市鄞州新城区轨道站点周边地段为例,探讨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段开发规划的"站城联动"理念和策略,即借鉴"站城一体化"的全过程控制思路,在轨道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站城联动"理念,通过合理测算站点人流量,结合城市功能和多方利益诉求,在线站位选址上落实站点交通衔接方式与土地发展潜力、服务人口规模的承载力匹配,在站点功能定位上落实站点功能和土地功能的功能联动;借鉴TOD模式、"地铁+物业"等模式,分类引导重点站点与一般站点的周边规划,落实政府、市场和公众多方利益的联动,实现轨道站点建设与城市空间开发联动发展的目标,以期为我国统筹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如何构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所关心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城市发展的特殊性,有必要对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加以总结。以上海为例,通过常年的调查研究,从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站点周边土地使用,交通出行的响应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轨道交通与大都市地区结构的优化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0,(Z2)
基于1996年、2001年和2006年三个时象的深圳城市建设用地普查数据,通过GIS技术的空间分析方法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统计方法,研究深圳轨道交通一期建设对土地利用带来的变化,探讨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轨道交通的建设能有效地带动沿线居住与商业服务业空间的集聚;深圳轨道交通一期沿线的城市空间发展不均衡,局部站点利用率不高,空间资源的配置水平有待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增值土地倾向于在轨道交通建设初期转换,及早整合土地资源是获取轨道交通增值收益的保障,也是促进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开发活动较为活跃,探索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模式对于预测新建站点土地使用布局状况及规划方案的调整至关重要。以长沙市地铁2号线为例,解释并分析了引入以政府调整土地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发展(SOD)模式和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TOD)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周边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初步探索出不同种类站点适用的土地开发模式。结果表明:城市型、开放居住型、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适合T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传统居住型、产业型适合S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的土地开发提供借鉴,促进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站点吸聚大量客流,成为地区的门户性节点,而站点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往往结合大规模城市开发进行,以效益与速度为目标的城市建设使站点空间形态趋同。青浦区外青松公路地铁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通过详尽分析项目功能定位、用地特征及城市文化,从空间系统、建筑特征和地标建筑等方面,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上海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土地使用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上海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的影响.调查了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和三号线48个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的性质和土地开发的强度,分析了各条轨道交通对土地使用的整体影响和距轨道交通站点距离的远近对土地使用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建设时期的不同,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不同,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对站屋附近土地使用的控制,在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地区的土地使用特征有悖于城市土地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现象,比较轨道交通对土地使用的影响发现影响作用逐步降低的现象.另外,为了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双向运能,城市空间结构与轨道交通网络布局要相互协调,避免出现过度的双向客流不均匀性,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和规划控制需要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轨道站点周边地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诸多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策略之一。本文以深圳市2011—2017年竣工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为对象,对保障性住房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关系和被保障居民轨道交通出行的便利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已竣工项目并未体现出优先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布局的选址策略,各行政区情况差异较大。建设量最大的公开购买型住房和公开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轨道交通站点覆盖下的居住人口比例较低。保障性住房项目轨道交通线路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3条轨道线路交通站点周边。保障性住房较多分布在早高峰进站客流量较大的站点附近,部分站点可达性较差,给居民通勤出行带来不便。轨道站点周边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为居民解决住房和出行两大难题,但也需考虑:轨道交通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时序性问题;不同用地的供应分配,协调土地开发利用和轨道交通利用的空间匹配问题;被保障群体的差异性,保障性住房规划需综合评估、滚动调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需要、形成TOD的发展格局,从站点类型和开发圈层两个层面构建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密度分区制度,制定一套适用于不同类别地区的开发强度标准,作为土地开发容积率的控制准则。依据车站功能定位将车站划分为综合站点和一般站点两种发展区域类型;利用非参数统计学的局部线性回归法对地价和地块距站点距离两个参量进行拟合,确定轨道交通影响半径,进而将站点周边划分为三个圈层,300m以内为高密度复合开发区,300~600m之间为中密度开发区,600~1000m之间为低密度开发区,开发强度随用地与车站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开发应尽量建于核心圈层。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土地开发强度与开发利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使土地开发利润最大的最佳容积率;以政府利润最大化为优化目标,构建土地开发强度优化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沿线住宅售价和建造成本测算了各密度分区的最佳开发强度。  相似文献   

12.
重点研究了苏州轨道4号线吴江段站点对周边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梳理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同时对新城区站点周边城市立体空间的综合开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7,(7)
近年来,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且多数大城市的轨道交通正逐步向都市边缘区延伸,以改善中心城区与都市边缘区的交通联系,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针对都市边缘区与中心城区的不同特点,文章引入E-TOD理念,并以宁波为例,通过分析其都市边缘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与成因,提出了E-TOD理念下的都市边缘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开发模式与策略:一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站点提出差异性的开发模式;二是要强化站点与周边土地利用的耦合度;三是要通过多种交通接驳方式来拓展轨道交通站点的辐射范围;四是要创新土地储备与开发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14.
齐亮  王惠婷 《建筑与文化》2016,(12):214-215
本文基于对城市轨道交通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探讨分析TOD交通发展模式中站点周边城市空间及用地性质的最优化设计,以实现空间的集约利用,并以徐州市1号线韩山站为例进行站点周边土地开发与利用分析,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TOD背景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与利用研究相关可行性建议,以期对于工程实践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环线往往与城市其他轨道交通线共同形成"环线加放射线"的结构,环线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的影响发挥特有的作用。以广州轨道交通11号环线为例,研究在其导向下,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功能分区以及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等三个层面的空间特征,认为轨道交通环线引导开发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构建城市中心体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实现区段空间资源整合过程中具有"催化剂"作用;在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中具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济南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迅速,轨道交通站点作为城市生活的节点,客流和人流聚焦,逐渐成了商业活动的中心。论文分析研究了济南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商业综合体一体化连通开发模式,给出了轨道交通站点与商业综合体连通开发的设计原则及开发策略,为充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发挥轨道交通与商业资源结合发展优势,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完整的TOD理论适用于城市新开发区,而对土地开发早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建设的城市成熟区,特别是居住型轨道交通站区,TOD理论的借鉴意义主要是基于"交通与土地使用整合"、"公交优先"的两大内涵,从站区空间整合和优化交通换乘环境两个方面实施"后补",提高轨道站点运营效益、激发站点周边活力,形成良好的社区中心。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站点对于站点片区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建设,国内一些城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轨道交通路网体系,本文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为例,选取其中建设较为成熟的19个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及站点地区,研究其与深圳市城市规划的布局关系,并收集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情况,利用多维尺度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的站点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与人口的不断扩张使越来越多城市建设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依据TOD的开发原则,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开发的核心在于站点周边用地的高密度开发,因此容积率的确定成为其中的关键内容。国内目前规范中相关容积率规定相对粗放,并且研究多针对枢纽站,对于数量最多、与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般站点缺乏关注。因此基于经验类比法,选取6条建设成功的国内外轨道交通线路,选取其中81个一般站点依据其用地功能进行分类并集取站点的容积率数值,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不同类型站点的容积率数值规律,即居住型、生活服务型、景观型与工业型站点容积率与人口密度相关,生产服务型站点容积率与城市竞争力指数相关,并拟出不同类型站点容积率计算公式,为轨道交通站点的用地开发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选取上海中央活动区内的重点站点作为主要研究范围,以轨道交通站点为原点调查周边步行空间现状分布与建设情况,采用定性分析、量化采集、部门访谈等形式,了解上海火车站步行系统建设现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从而指导步行系统更新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