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效果。方法将42例分别采用高黏度和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研究组患者术后4 h下床活动,8 h离床活动,对照组患者术后 12 h下床活动,24 h离床活动,术后3 d内CT复查观察椎旁渗漏和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压疮风险评分(Braden)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分评价两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24 h、第7天VAS、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 Barthel、Braden评分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轻护士和家属的负担。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30例患者采用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通过术前常规护理及心理、饮食干预,术后指导四肢康复锻炼和严密观察骨水泥渗漏,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30例患者在护理干预下积极配合PVP治疗,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结论 术前充分地准备,术后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的观察、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地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3.
4.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对110例OVCF患者实施PVP治疗,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在普通DSA引导下完成,B组62例在平板DSA C臂CT引导下完成,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1 d和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两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期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B组,而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C臂CT成像技术可以更直观地监测PVP中的穿刺过程,准确评判骨水泥的分布和泄漏情况,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过伸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术前牵引垫枕,术中利用骨科手术床行过伸复位,再行PVP治疗。在术前、术后3 d、术后12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计算术前、术后压缩椎体高度恢复率。结果 16例20个椎体操作成功,骨水泥向椎体前方渗漏5例,侧方渗漏2例,向椎间盘内渗漏2例,无椎体后方渗漏。VAS评分由术前8.5 ± 1.2降低至2.5 ± 1.4,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为(40.1 ± 23.5)%。结论 过伸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的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黏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5月,用高黏骨水泥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压缩程度大于70%)骨折患者100例,随访患者至少1个月,通过对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QOL)评分及骨水泥外漏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评估高黏骨水泥行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行高黏骨水泥PVP术后1周随访,92例疼痛明显缓解(92%),VAS评分由术前(7.0±1.2)分,降低到(2.0±1.5)分,QOL评分由术前(30±5)分,升高为(80±18)分。两者与术前相比,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个月后随访,91例缓解(91%),VAS评分术前(7±1.2)分,降低到(1.5±1.0)分,QOL评分由术前(30±5)分,升高为(80±15)分。两者与术前相比,P<0.01,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骨水泥外溢40例(40%),未见引起严重神经症状,其中,椎体上下椎间盘漏共28例;椎体前缘漏11例,椎体后缘漏占1例。结论 应用高黏骨水泥行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保守治疗对慢性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方面的疗效。方法 81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施行PVP(n = 41,A组)或保守治疗(n = 40,B组)。患者均经MRI证实患有慢性压缩性骨折,且疼痛持续在3个月或以上。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1、3、6个月和1年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共有71例(A组37例和B组34例)完成了1年随访评估。通过在1周,1、3、6个月和1年的视觉模拟评(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欧洲基金会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生活品质问卷评分和罗兰莫里斯残疾评分显示,A组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方面显著优于B组,各时间点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最终的临床随访评估中A组有30例、B组13例患者疼痛达到完全缓解(P < 0.01)。结论 PVP在治疗慢性压缩性骨折和持续性疼痛的缓解及功能恢复方面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
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椎体压缩性骨折伴相应节段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椎体压缩骨折并神经痛患者47例,所有患者在药物止痛、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上,予以PVP治疗。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1 d、1周、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PD- Q量表评分,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VAS评分、ODI、PD- Q量表评分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不仅能部分恢复椎体压缩骨折的高度,缓解腰背痛,对伴有神经根性疼痛的患者也能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索利用负载131I的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兔椎体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12只采用经皮穿刺接种法建立的兔VX2椎体肿瘤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注射负载有放射性核素131I的骨水泥行PVP,对照组单纯注射骨水泥行PVP。两组实验动物于术前1 d、术后第4天检测血细胞计数,于PVP术前1 d及术后第1、4、8天行PET CT检查,测定椎体肿瘤的核素标准化摄取值(SUV)。PVP后第1、4、8天对实验组动物行SPECT检查,了解131I在体内分布情况,在治疗后第8天取肿瘤椎体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都顺利接受PVP治疗,实验组的放射性核素平均使用放射剂量为(0.82 ± 0.14)mCi/kg。两组实验动物PVP前、后血细胞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P后SPECT检查见131I主要聚集在病变椎体内,术后各时间点内其分布无明显变化。两组动物术前SU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765,P > 0.05),实验组动物PVP后椎体肿瘤的SUV值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数值稳定(F = 423.792,P < 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骨水泥周边肿瘤细胞坏死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负载131I的骨水泥行PVP治疗椎体肿瘤,方法可行,短期内随访结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并存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并与单纯性(不合并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以分析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PVP治疗95例患者、176节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本组研究中除外多节段骨折、合并肿瘤病史、影像资料不全和术后随访不配合患者。入选43例分A、B两组,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裂隙样变患者为A组,25例无椎体内裂隙样变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间术前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分析两组术后1周局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与B组术后1周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明显(P<0.05);两组间术后1周疼痛缓解的程度和日常活动功能改善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水泥外漏发生率相似(P>0.05),但两组间骨水泥外漏类型分布有差异(P<0.05)。结论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椎体内裂隙样变对PVP的止痛疗效、功能改善与骨水泥外漏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对骨水泥的外漏类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伤后3个月以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行PVP术的22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MRI 表现分为骨髓水肿组(组Ⅰ)和无骨髓水肿组(组Ⅱ),手术前后给予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不同骨折时间的VAS变化的差异,了解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2个月,术前VAS评分组Ⅰ为7.77±0.73,组Ⅱ为7.44±0.88,总体为7.63±0.79。术后1d VAS评分,组Ⅰ为3.61±0.51,组Ⅱ为3.88±0.60,总体为3.72±0.55。随访时VAS评分组Ⅰ为3.46±1.05,组Ⅱ为3.56±0.73,总体为3.50±0.91。所有患者无骨水泥渗漏造成的神经压迫等并发症,手术的主观满意度良好(约90.9%)。结论对于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疗法;MRI 对于病变的评估非常重要,术前MRI 出现骨髓水肿信号的患者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的椎体压缩骨折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方法回顾分析4年来PVP治疗207例骨质疏松症并326节椎体压缩骨折,其中27例共32节椎体压缩为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PVP操作均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造影剂行椎体造影.术后1 d CT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测量PVP前后椎体高度,观察临床疗效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100%.椎体造影主要表现为造影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3月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患者、累及30节病变椎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椎体压缩形态分为楔形、双凹型以及长方形3种,楔形骨折采取健侧椎弓根入路,双凹形骨折采取单侧椎弓根入路,长方形压缩性骨折根据骨水泥填充情况采取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疼痛标准分级程度评价效果,测量压缩椎体术前高度及术后恢复高度。所有患者术后均通过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6个月。结果 30节病变椎体穿刺成功率为100%。VAS评分术前平均6.9 ± 0.9,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5.0 ± 0.9、3.5 ± 0.7、2.5 ± 0.8、1.6 ± 0.7。依据WHO标准完全缓解(CR)25例、部分缓解(PR)3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CR + PR)为93.3%;术前压缩椎体高度为(5.77 ± 1.09)mm;术后平均恢复高度为(14.33 ± 2.03)mm。结论 单纯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方法可行,短期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前MRI信号特点及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前、术后疼痛状及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以探索OVCF的MRI信号特点和PVP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116节椎体PVP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并观察其并发症情况。根据MRI骨髓水肿的程度和范围将其分为部分骨髓水肿(A组)、完全骨髓水肿(B组)和无骨髓水肿(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及功能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B组与C组比较疼痛缓解明显,B组比A组疼痛缓解程度大,表明骨髓水肿范围越大,PVP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越大。结论 PVP是治疗OVCF的有效方法,MRI信号特点对于OVCF治疗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骨髓水肿比无骨髓水肿治疗效果好,且水肿范围越大,PVP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长期生活质量。方法随访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3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25例,用形象类比(VAS)评价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疼痛程度,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和下腰部功能活动障碍(OLBPDQ)量表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大于1年的生活质量,并观察骨水泥渗漏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术后末次随访平均36.5个月(13~42个月)。术前、术后1d、3、6个月及1年以上随访时VAS疼痛分值分别为8.96±1.11、4.58±2.56、3.16±2.28、2.11±0.27、1.63±0.21;ADL量表(Barthel指数)术前、术后分别为54.34±13.21、84.28±18.30,较术前提高了55%;OLBPDQ量表穴ODI指数雪术前、术后分别为25.64±13.84、17.52±10.71,较术前下降了32%。两组间P值均<0.05。术后CT证实少量骨水泥渗漏5例,平均随访32个月均无临床症状。结论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仅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而且可长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少量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对患者长期生命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