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经头颈联合CTA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采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并随访。结果 3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动脉瘤腔大部栓塞,术后即刻可见动脉瘤囊内涡流改变明显。术中共使用支架7枚,弹簧圈17枚,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及血栓形成等情况。随访3 ~ 8个月,1例8个月后头痛消失,无神经功能障碍,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后头痛消失,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少量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临床随访无症状。结论 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近期疗效良好,长远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周兵  方淳  李明华 《工业加热》2008,(12):845-849
目的探讨治疗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技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7年在我科治疗并经系统随访的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19例,共20枚动脉瘤。其中9枚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填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填塞。结果所有动脉瘤使用弹簧圈成功填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5例,瘤颈残留9例,瘤腔残留6例。有3例出现弹簧圈部分遗留于载瘤动脉,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血栓形成。19例患者均经历1年以上随访。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7例完全恢复,未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残留轻度偏瘫,1例遗留动眼神经不全麻痹。1年后造影随访显示15枚动脉瘤完全闭塞,4枚瘤颈残留,1枚瘤腔残留扩大。未发现弹簧圈脱出、移位、载瘤动脉瘤狭窄。结论介入弹簧圈填塞术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了解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6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在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47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5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6个月造影随访56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显影,4例仍有瘤颈残留,1例复发而再次治疗;12~37个月随访43例中,2例瘤颈残余,1例动脉瘤复发,其余完全闭塞,弹簧圈形态无改变.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后明显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并促进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可脱卸球囊、可脱卸弹簧圈和颅内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经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巨大动脉瘤20例,其中球囊/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9例,可脱卸弹簧圈动脉瘤腔填塞8例,覆膜支架治疗3例,另有2例为经弹簧圈瘤腔栓塞治疗后复发,行覆膜支架治疗.随访9~83个月,平均(41.1±25.3)个月.术后即刻血管造影结果评价标准为:动脉瘤完全闭塞(100%),大部闭塞(95%~99%)和部分闭塞(<95%).随访血管造影结果评价标准为:不变、血栓形成和再开放.结果 所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均获得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和总结应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收治8例前交通宽颈动脉瘤(体/颈比< 1.5)患者,均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其中6例先放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进行栓塞, 2例在微导管进入瘤腔后再释放支架进行弹簧圈栓塞。术后6 ~ 12个月进行临床和DSA随访。结果 8例全部技术成功,支架到位满意,载瘤动脉通畅,无手术并发症;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7例,闭塞95%以上1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临床随访6 ~ 12个月无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其中DSA 随访6例无支架狭窄及动脉瘤再通。结论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5例颅内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宽颈瘤1例和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复发2例.3例支架跨重要侧支血管及穿动脉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继续GDC填塞.结果 4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及侧支血管通畅,1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3个月后恢复.影像学随访3~6个月,无支架内狭窄.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GDC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前循环78例,后循环27例),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GDC,术后3、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6~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104例手术成功,1例失败;8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24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1例发生颈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在GDC填塞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三明治法”栓塞治疗巨大脾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在2000年3月至2008年12月,共治巨大脾动脉瘤6例,其中真性脾动脉瘤5例,2例位于脾动脉起始部,3例位于脾动脉中段;假性脾动脉瘤1例,位于脾动脉中段。所有患者均经多普勒超声和(或)CTA确诊。治疗方法均为经导管置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流入动脉和流出动脉,即所谓“三明治法”。术后随访1~9年,依据CT增强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术后临床症状评估疗效。结果所有6例脾动脉瘤均通过“三明治法”成功孤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4个月因伴发恶性骨肿瘤死亡。其余5例存活患者随访CT检查显示动脉瘤腔封闭良好,未见血管再通,2例患者有小面积扇形脾梗死表现。结论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安全、有效,“三明治法”对于巨大脾动脉瘤栓塞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前动脉(ACA)A1段近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3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ACA A1段近端动脉瘤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所有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均获得了成功,6例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术,1例单纯采用支架植入术,3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9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例单纯支架植入术见瘤腔内对比剂滞留,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6 ~ 60个月未发生颅内再出血和缺血并发症。7例术后6 ~ 12个月行DSA随访,动脉瘤瘤腔完全性阻塞,未见载瘤动脉狭窄及闭塞。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A1段近端动脉瘤是可行的、有效的。为保证成功栓塞,恰当的微导管塑形是必须的,必要时还需结合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操作中不必刻意追求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