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过程中下腔静脉滤器(VCF)血栓阻塞的发生率及其处理。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4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在下腔静脉VCF保护下行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结果 27.3%(12/44)患者因VCF拦截大量血栓导致下腔静脉阻塞(完全闭塞8例,部分闭塞4例),经CDT治疗后11例完全通畅,1例部分通畅(造影表现为VCF远端充盈缺损)。治疗前后下腔静脉通畅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 = 48.2,P = 0.000)。 88.64%(39/44)的患者放置可取出VCF,治疗结束后均全部顺利取出。主要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13.6%(6/44)、肉眼血尿4.5%(2/44)、痰中带血4.5%(2/44),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结论 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急性下肢DVT可能发生血栓脱落,由此导致的急性VCF血栓阻塞经CDT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邹耀祥  冯翔 《工业加热》2013,(2):144-147
【摘要】 目的 探讨超期的可回收滤器是否仍可回收以及回收的技术要点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共实施6例超期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回收手术,其中Günther Tulip (Cook Medical, Bloomington, IN)2例,OptEase (Cordis Corporation, Bridgewater, NJ)4例。Günther Tulip 2例分别植入了120 d和140 d,OptEase 4例平均植入时间为56 d。结果 2例 Günther Tulip 均顺利回收,患者术中无不适主诉,术后造影下腔静脉无充盈缺损、无对比剂外漏。4例 OptEase 中3例取出,1例放弃。结论 超期的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多数仍是可以被顺利回收的,回收的成功率与植入的时间和滤器的结构有关,细致小心的术中操作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多数因各种原因错过了最佳回收时间的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患者来说,回收手术仍是值得尝试的。  相似文献   

3.
樊晓乐  赵辉 《工业加热》2019,(1):98-101
【摘要】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率逐年上升,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栓塞后综合征(PTS),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下肢血栓脱落可引发致命性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随着腔内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以快速开通靶血管、保护静脉瓣功能、对血管内膜损伤较小、降低PTS发生率、降低住院费用和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等综合优势逐步被患者所接受。本文就目前急性下肢DVT主要介入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通过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栓清除率评估治疗效果,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2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缓解,患健肢大腿周径差由术前(4.5±0.6) cm下降至术后(1.0±0.4) cm(P<0.05)。尿激酶平均剂量(18.4±3.1)万U ,平均溶栓时间(4.2±0.7) h。19例DVT完全清除(>90%),2例大部分清除(50%~90%),1例部分清除(<50%)。术后6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血红蛋白尿,经补液水化后当日缓解,无肺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腔静脉滤器(VCF)Gunther Tulip和Cook Celcet回收的合适时机。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共为58例患者施行VCF植入术,其中植入Gunther Tulip 和Cook Celcet分别为13例和31例,有21例患者遵嘱在3个月内复诊接受回收术。结果 21例患者中19例VCF顺利回收,Gunther Tulip(平均植入54.4 d,最长79 d)顺利回收3例,失败2例;Cook Celcet(平均植入37.6 d,最长67 d)顺利回收16例,回收成功率100%。结论 尽管有较多VCF长时间留置仍能安全回收的病例,但尽早行回收术有助于提高VCF回收率。Cook Celcet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但较昂贵。

  相似文献   

6.
刘强  程英升  王永利 《工业加热》2018,(11):1031-1035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导管接触溶栓(CDT)过程中血浆D- 二聚体(D- D)、纤维蛋白原(FIB)值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 2016年12月采用CDT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溶栓前、开始后每隔8 h、结束时检测患者血浆D- D、FIB值。计算D- D峰值、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D- D增高时间及血栓溶解率并予疗效分级。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D- D、FIB值变化规律,D- D峰值与血栓量、D- 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D- 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D- 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平均血栓溶解率为78%,6例血栓完全溶解。疗效分级优、良13例(72.2%),未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尿激酶剂量不变情况下D- D值先升后降,FIB值持续下降,尿激酶剂量减半后D- D值下降变缓,FIB值逐渐上升。D- D峰值与血栓量呈正相关(r=0.81,P<0.01),D- 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r=0.49,P=0.04),D- 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08,P=0.08);D- 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35,P=0.16)。结论 CDT治疗急性LEDVT过程中监测分析血浆D- D、FIB,有助于指导溶栓药物应用,延长溶栓时间,提高CDT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 D)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 2017年12月采用CDT术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治疗中每隔8 h检测患者血浆D- D、FIB浓度。计算每例患者D- D峰值、D- D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及D- D增高时间,统计学分析D- D、FIB变化规律,以及D- D峰值、D- D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及D- D增高时间之间相关性和线性关系。结果 CDT术后18例患者中13例(72%)疗效评价为优或良,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CDT治疗中尿激酶微泵速度不变情况下,D- D先上升后下降,FIB持续下降;尿激酶微泵速度减半后,D- D下降速度变缓,FIB逐渐上升。统计学分析显示,D- D峰值与D- D上升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88,P<0.01),D- D峰值与D- D增高时间呈正相关(Pearson比0.80,P<0.01),D- D上升速度与D- D增高时间呈正相关(Pearson比0.62,P=0.01),D- 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49,P=0.04),D- D峰值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76,P<0.01),D- D增高时间与FIB下降速度间无相关性。结论 急性LEDVT患者CDT治疗过程中血浆D- D、FIB会产生规律性变化,监测和分析D- D、FIB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CDT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 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 ~ 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操作技术。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于我院就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6例,发病时间1~12h,发病诱因包括术后及骨折后卧床18例、产后5例、无明显诱因1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12例。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患肢大腿周径比健侧大3~10cm)、疼痛、皮肤呈青紫色或苍白,皮温升高或正常,合并肺动脉栓塞者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分别经股静脉或经右颈内静脉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后,均行静脉内置管溶栓治疗。术后45~75d经血管超声及血管造影复查证实下肢静脉及肺动脉内无新鲜或游离血栓后,经右颈内静脉入路行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复查下腔静脉造影。术后给予抗凝、抗炎治疗3~5d。随访4~10个月。结果共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36枚,均一次性释放成功,释放过程平均耗时1.5min(0.5~5min),释放过程中滤器弹跳幅度小于2mm,1例滤器置入时倾斜25°,滤器置入后未出现新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12例患者于术后45~75d行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均一次性回收成功,回收过程耗时4.4min(2~15min),下腔静脉造影复查未见管壁穿孔及破裂征象。其余24例患者未行滤器取出术,随访期间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及下腔静脉闭塞的临床表现。结论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具有释放定位准确、捕获血栓能力较高、可取出时间期限长(溶栓治疗时间窗长)、回收成功率高等优点,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良好,技术操作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 本组291例全下肢DVT患者。髋上髂、股静脉段血栓清除,局麻下逆行穿刺患侧股静脉,导丝引导下插入12 ~ 14 F鞘管直接机械性血栓抽吸;髋下股、腘静脉段血栓清除,采用多种介入技术联合处理,即经健侧股静脉顺行穿刺插入4 ~ 5 F Cobra导管,导管辅助下亲水超滑导丝插至患侧髂、股静脉内,采用穿线或导丝抓捕技术,将导丝经患侧股静脉穿出体外,建立工作导丝通路,再沿工作导丝由健侧置入翻山鞘管至患侧髂、股静脉内,加长亲水超滑导丝在翻山鞘管支撑下轻柔的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腘静脉内,DSA监视下Fogarty拉栓球囊沿导丝顺应静脉瓣膜方向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对存在的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或支架植入治疗;腘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 ~ 3 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86.3%;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分别为(1.64 ± 0.43)和(0.97 ± 0.42)cm,176例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和支架植入治疗。279例随访3 ~ 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8.24%、3.94%、0;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89.3%;临床总有效率98.2%。结论 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急性全下肢DVT,血栓完全清除率高,最大程度保护静脉瓣功能,住院周期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介入腔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3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半年后随访.结果 36例患者溶栓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49.4%±14.6%;健患肢大、小腿平均周径差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7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时间6~18(1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可回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BCS)合并血栓形成的中期疗效。方法8例下腔静脉合并血栓BCS,采用术中抗凝溶栓治疗后,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植入可回收支架,最后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膜。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将可回收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患者同时置入“Z”型支架。术后用彩色多普勒随访疗效。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介入治疗,血栓均在短期内消失,可回收支架顺利取出,术中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其他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3~12个月,2例下腔静脉狭窄,余6例可回收支架置入部位未见血栓形成、局部再狭窄及管壁增厚等情况发生。结论使用可回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时性腔静脉滤器置入在外周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预防异位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10例下肢静脉血栓及1例永存动脉干合并右颈内静脉血栓的患者,分别经静脉置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后,用大量尿激酶顺行或全身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11例患者经7~15d的治疗后症状消失,血栓完全或部分溶解,血管开通,取出临时性腔静脉滤器,未出现并发症及异位栓塞.结论置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在外周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是预防静脉血栓脱落导致异位栓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导管血栓局部先团注量灌注尿激酶250 000 U,然后以125 000~150 000 U/h持续灌注. 结果全组溶栓治疗时间4~76 h,平均38 h, 尿激酶用量750 000 U~9 750 000 U,平均5 150 000 U,血管再通率88.3%.病程<4周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46例,溶栓后阻塞段血管再通44例(95.7%).在14例慢性血栓形成患者中,血管再通9例(64.3%).对残存狭窄>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介入溶栓疗法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效果和临床应用中的有关问题.方法对24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其中17例行股静脉插管法,7例行股动脉插管法.平均尿激酶用量250万~500万U.结果阻塞血管完全开通18例,部分开通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8%.结论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双介入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局部置管溶栓治疗滤器置入后症状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采用局部置管溶栓治疗滤器置入后症状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例,累及8条肢体。经右颈内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采用导丝及导管开通闭塞的下腔静脉并置管溶栓治疗。血栓消融后分别经骨静脉或颈内静脉取出滤器。记录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并发症、治疗后有无肺动脉栓塞。结果 共置入4枚可回收式滤器、取出5枚滤器(包括原先置入的1枚)。4例下腔静脉开通及局部置管溶栓技术上均获成功;8条受累肢体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滤器置入及取出操作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0 min(1 ~ 3 min)和7.6 min(1 ~ 20 min)。平均置管溶栓时间11.8 d(8 ~ 14 d),取出的滤器体内平均留置时间40.4 d(14 ~ 73 d)。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出现明确肺动脉栓塞表现。结论 管腔内开通及局部置管溶栓治疗滤器置入后症状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较好,安全性高,临床可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