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32例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SV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手术成功,植入46枚支架,技术成功率96.9%,其中15例SVCS患者植入支架2枚,16例植入支架1枚。术后症状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9例,无效1例,总缓解率96.8%。26例患者随访3~10个月,23例随访期间死亡,平均生存期3.5个月, 4例患者随访期间症状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创伤小,可快速缓解症状,提高肿瘤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可作为治疗SVCS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单纯PTA 对治疗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长期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1993~1997 年间,16 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患者实施下腔静脉血管成形术。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调查,常规临床体验,超声及下腔静脉造影,造影结果按Sugiura 法分类。术后随访分为A 组( 症状复发组) 和B组(症状未复发组) 。结果 16 例患者中,A 组7 例,B 组9 例,术前平均病程分别为(7 .71 ±3.04) 年(4 ~12 年) 和(2.33 ±1 .5) 年(1 ~5 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肝脾大,双下肢及胸腹壁静脉曲张。下腔静脉造影Surgiura 分类:A组:Ⅰa、Ⅰb 、Ⅲ型各1 例,Ⅱ型4 例( 肝静脉开放2 例,闭塞5 例)。B组:Ⅰa、Ⅲ型各3 例,Ⅰb 型2 例,未能归类1 例(肝静脉开放6 例,闭塞3 例) 。16 例PTA 均获成功,除1 例术后发生右髂股静脉血形成并发轻度的肺栓塞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A 组症状复发平均时间(22 .57 ±12 .85)个月。B组无症状复发平均时间(41.55 ±6.2)1 个月。结论:PTA 对病程短,至少有1支肝静脉开放的下腔静脉梗阻患者有较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计可回收内支架以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udd-Chiari 综合征(BCS)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型BCS病变特点,设计可回收内支架.4例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CS,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可回收内支架压迫血栓,再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段,完全开通闭塞的下腔静脉.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将可回收内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者同时在原闭塞段置入"Z"型支架,术后彩超随访.结果 4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血栓短期内消失,可回收内支架顺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滤器保护下血栓抽吸和/或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继发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患者,经健侧股静脉入路将Aegisy滤器置入血栓近端,打开但不解脱释放,再次穿刺股静脉引入8 F导引导管抽吸血栓,血栓脱落于滤器内再于滤器内抽吸并收回滤器,清除其内残余血栓后重新置入,抽吸髂、股及腘静脉内血栓,遇患侧髂静脉重度狭窄/闭塞予以球囊及支架治疗,3~4周后收回滤器。对下腔静脉置管或恶性肿瘤继发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患者,在颈静脉入路临时滤器保护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以固定血栓,预防脱落,术后收回临时滤器。术后1、3、6、12个月复查彩色超声,12个月后电话随访。结果 34例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继发于DVT,2例分别继发于下腔静脉置管和腹膜后纤维肉瘤,均采用下腔静脉植入支架治疗,支架植入过程无血栓脱落。34例DVT患者中27例滤器内可见少量捕获血栓;髂静脉无狭窄6例(右侧4例,左侧2例),重度狭窄28例(右侧3例,左侧25例),接受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30例滤器收回,4例永久植入。中位随访29(6~35)个月,随访期间下腔静脉支架通畅。1例肿瘤患者术后7个月因多发转移去世,2例髂静脉支架闭塞,予支架内球囊扩张后开通闭塞血管。结论 健侧股静脉入路可回收滤器保护下大腔导管抽吸快速清除DVT继发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是一种便捷、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颈静脉临时滤器保护下植入下腔静脉支架,可固定深静脉置管或恶性肿瘤继发的孤立下腔静脉漂浮血栓,降低肺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5.
张锋  王武  顾斌贤  李明华 《工业加热》2011,(12):925-930
【摘要】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balloon-assisted coiling embolization,BACE)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和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48例使用新一代BACE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38例破裂出血。42例宽颈动脉瘤,7例瘤颈 > 4 mm,37例体颈比 ≤ 1.5,16例最大径为5 ~ 7 mm,25例 3 ~ 5 mm,7例小于3 mm.术后3/12/24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 BACE成功栓塞颅内动脉瘤44例,其余4例使用了支架;完全栓塞39例,次全栓塞9例,术后48 h内2例出现缺血事件,随访发现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43例至少造影随访1次,36例造影随访超过24个月,完全栓塞病例中无一例再通,次全栓塞9例中2例稳定,2例进行性血栓形成,5例再通,其中3例进行了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BACE治疗最大径小于7 mm的颅内动脉瘤有效,安全,但宽颈动脉瘤有时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滤器源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阻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8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慢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闭塞患者。收集8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例患者闭塞段血管均成功开通。7例球囊成形结合植入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支架内血流通畅,侧支血管减少;1例球囊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经导管直接溶栓2 d后复查造影显示支架内血栓完全溶解,血流恢复通畅。术后随访2~13个月,平均(4.7±3.9)个月。至末次随访,8例患者CT及下肢静脉造影均显示支架在位良好,其中3例支架内可见内膜轻度增生,但血流均通畅。结论 滤器长期置入可导致慢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闭塞。球囊成形及支架植入可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布-加综合征(Budd?蛳 C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5月至2012年7月诊断为BCS合并IVC血栓形成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1周内行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及IVC置管溶栓治疗。剔除溶栓治疗后IVC血栓部分溶解患者,共纳入IVC急性血栓(溶栓治疗后IVC血栓完全溶解)患者13例,IVC慢性血栓(溶栓治疗后IVC血栓未见明显溶解)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在IVC急性血栓患者,血栓在SE序列T1WI上多为低、等信号表现,在FSE序列T2WI多为高信号表现。在IVC慢性血栓患者,血栓在SE序列T1WI上多为等、高信号表现,在FSE序列T2WI多为低或等信号表现。另外,比较IVC急性与慢性血栓患者的磁共振血管增强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蛳 MRA)发现,急性血栓多为中心性腔内充盈缺损(12/13),而慢性血栓多为偏心性腔内充盈缺损(6/12),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慢性血栓附壁率高于急性血栓(83% 比 23%),且急性血栓内对比剂渗入的概率明显高于慢性血栓(54%比 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MRI对急性血栓诊断的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83.3%。结论 MRI检查在诊断BCS合并IVC血栓及急、慢性程度判别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长期留置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通过CT 随访观察63例IVCF留置1~15年、平均(4.68±3.18)年患者(Aegisy 滤器12例,OptEase滤器19例,TrapEase 滤器11例,Simon- Nitinol 滤器13例,VenaTech 滤器8例)滤器相关并发症,包括滤器断裂、下腔静脉穿孔、症状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或闭塞、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复发及症状性肺栓塞(PE)再发。根据Durack分级标准,将下腔静脉穿孔分为0~Ⅳ级。记录IVCF置入后是否接受规范性抗凝治疗。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63例患者共经CT随访131次,每例患者随访1~5次,平均2.08次。结果显示,IVCF断裂6例(6/63,9.52%),含OptEase 2例(2/19,10.53%),TrapEase 4例(4/11,36.36%);Ⅰ级以上下腔静脉穿孔22例(22/63,34.92%),含Aegisy 1例(1/12,8.33%),OptEase 2例(2/19,10.53%),VenaTech 4例(4/8,50%),TrapEase 3例(3/11,27.27%),Simon- Nitinol 12例(12/13,92.31%),Simon- Nitinol滤器穿孔发生率高于其它4款滤器(P<0.05);症状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或闭塞5例(5/63,7.94%),含OptEase 1例(1/19,5.26%),TrapEase1例(1/11,9.09%),Simon- Nitinol 3例(3/13,23.08%);DVT复发8例(8/63,12.70%),含OptEase 3例(3/19,15.79%),TrapEase 1例(1/11,9.09%),VenaTech 1例(1/8,12.50%),Simon- Nitinol 3例(3/13,23.08%),规范性抗凝患者DVT复发发生率低于未规范抗凝患者(P=0.044);再发症状性PE 1例(1/63,1.59%),为置入Aegisy(1/12,8.33%)且未规范抗凝治疗患者。结论 IVCF长期留置并发症并不少见,尤其是下腔静脉穿孔及DVT复发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对未取出IVCF的CT随访观察,尽早发现相关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同时重视IVCF置入后规范性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并行介入治疗的1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均为男性,年龄44~66岁,平均(53±8)岁,均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或脐周痛,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后行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7例植入1枚,3例植入2枚),术中肠系膜上动脉真腔血流恢复,残余狭窄率小于15%,技术成功率为100%;8例腹痛在术后当天缓解,2例在术后2 d缓解。术后随访7~71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率100%,患者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术后6、12、24个月腹部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 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治疗SISMAD是安全可行的,中长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大球囊导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肝静脉(HV)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HV阻塞型BCS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MRA明确诊断,其中HV膜性闭塞36例,节段性闭塞44例。PTA术中78例经颈静脉途径,2例经皮穿刺途径结合右颈静脉途径行HV球囊扩张。术后随访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HV通畅情况, Kaplan- Meier曲线评价首次及再次通畅率。结果 80例BCS患者HV均成功开通。HV- 下腔静脉压差由术前平均(27.7±10.3) cmH2O(1 cmH2O=0.098 kPa)下降至术后平均(9.2±6.8) cmH2O,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2.1,P<0.01)。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73个月,平均(34.2±18.3)个月。19例发生HV再狭窄(膜性5例,节段性14例),均经再次球囊扩张治疗成功。膜性和节段性闭塞患者术后1、3、5年首次通畅率分别为97.2%、91.1%、82.0%和83.7%、71.4%、58.0%(P=0.027),再次通畅率分别为100%、97.2%、93.3%和97.6%、90.9%、77.8%(P=0.245)。1例术后1年死于肝衰竭。结论 大球囊导管PTA治疗HV阻塞型BCS患者安全可行,膜性闭塞型患者中远期疗效较好于节段性闭塞型患者,对多次复发的节段性闭塞型患者推荐植入支架。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建立犬颈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植入Willis覆膜支架,评价其治疗作用。方法 静脉囊移植法构建梭形动脉瘤模型,建模后4周植入Willis覆膜支架。支架植入后即刻,2周,1、3、6、9、12、15个月分别随访血管造影,评价治疗有效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动脉瘤标本,观察其内皮化过程。结果 成功构建28枚梭形动脉瘤模型,植入56枚Willis支架,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模型完全闭塞23枚,存有内漏5枚。随访2周时血管造影新出现内漏2枚。除了Ⅲ型内漏外,后续随访期间内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治疗有效率为92.9%(26/28)。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内皮细胞在15个月时成熟并规律排列。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植入是治疗犬颈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的有效方法。与直段血管相比,该模型中内皮化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可回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BCS)合并血栓形成的中期疗效。方法8例下腔静脉合并血栓BCS,采用术中抗凝溶栓治疗后,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植入可回收支架,最后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膜。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将可回收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患者同时置入“Z”型支架。术后用彩色多普勒随访疗效。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介入治疗,血栓均在短期内消失,可回收支架顺利取出,术中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其他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3~12个月,2例下腔静脉狭窄,余6例可回收支架置入部位未见血栓形成、局部再狭窄及管壁增厚等情况发生。结论使用可回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植入国产金属支架介入治疗节段性良、恶性下腔静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48例患者中良性阻塞30例,完全性8例,不完全性22例;恶性阻塞18例,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各9例.采用经皮股静脉途径植入国产下腔静脉支架.结果 48例患者,平均病变长度(5.3±2.8) cm,均一次手术成功,阻塞下方下腔静脉压由术前(21.4±5.1) mmHg降为(8.4±3.3) mmHg(P<0.01).随访3~36个月,术后下腔静脉通畅率为83.3%,无严重并发症;38例下腔静脉阻塞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10例明显改  相似文献   

14.
倪钧  张瑞岩  胡健  杨震坤  张奇  沈卫峰 《工业加热》2016,(12):1046-1048
【摘要】 目的 评价肾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远期疗效。方法 纳入连续收治的134例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内径狭窄>70%),并予以肾动脉支架成形术。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年和2年血压及血清肌酐水平,同时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10年后血压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介入治疗。与术前基线值比较,术后24 h肌酐升高[(109.8±24.6) μmol/L对(99.4±27.8) μmol/L],GFR降低[(57.6±19.3) ml/min对(68.5±18.9) ml/min)]。患者术后1、2年平均肌酐值与术前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2、10年时分别有56例(50.9%)、50例(47.6%)和33例(44%)血压改善。结论 尽管肾动脉狭窄患者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肾功能无变化,但远期血压控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下腔静脉隔膜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的解剖位置和隔膜病理特点,以探讨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分析100例非BCS死亡成人解剖资料,进行下腔静脉膈肌以上至右心房的大体观察。常规显微镜病理检查70例下腔静脉隔膜阻塞型患者的隔膜活检材料及20例BCS患者根治术后切除的完整隔膜。结果大体观察发现1例(1%)在位于平膈肌水平距下腔静脉入右心房28mm处、肝静脉开口上方的左外侧壁,存在一瓣膜;47%成人位于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口存在Eustachian瓣。镜检显示,上述全部隔膜符合血管瓣膜样结构。其中30%(21/70)样本附有机化血栓。9%(6/70)样本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全部完整隔膜病理检查与血管壁相延续。结论首次报道在位于下腔静脉平膈肌水平有一瓣膜,这一瓣膜的发现,可能与下腔静脉隔膜阻塞型BCS的发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对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根据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制订统一影像学复查计划,术后0.5、1、2、3、5年随访分析中远期疗效。结果 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100%。Raymond分级评估显示32例患者为1级,2例为2级,2例3级。5例患者(13.89%)动脉瘤复发(随访0.5年1例,2年1例,3年1例,5年2例),复发后再次破裂1例(2.78%),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可有效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定期影像学随访复查可及时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再发,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防止其继续加重和破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伽玛刀联合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对26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于内支架植入术后进行伽玛刀治疗下腔静脉瘤栓。定期行下腔静脉造影复查,了解下腔静脉通畅程度。结果治疗后,下腔静脉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支架植入后下腔静脉内径增大(0.842±0.283)cm,伽玛刀治疗后内径增大(1.523±0.195)cm。伽玛刀治疗后内径与支架植入前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至少达6个月,3、6个月下腔静脉通畅率均为100%。均未发生与内支架植入术和伽玛刀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伽玛刀联合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BCS)下腔静脉(IVC)阻塞区的病理学改变,探讨其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 对13例BCS患者IVC阻塞区进行钳夹活检,对取得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钳夹活检技术成功率100%(13/13),病理阳性率92.3%(12/13).镜下见单纯混合血栓1例;纤维结缔组织11例,其中伴血栓形成3例,伴炎性细胞浸润8例,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或黏液变性.结论 BCS的IVC阻塞可能为局部炎症引起血栓形成并逐渐机化和纤维化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