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重点实施,稳步推进绿道建设,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1 000 km。硬质景观是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形成游径系统、标识系统和配套服务设施。通过对上海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东岸贯通项目的考察,分析了城市绿道硬质景观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从街区、城市、城市群3个尺度总结法国当代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及设计方法,并阐述其在上海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实践原则和成果,及其中哲学、美学、人文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绿色公平主要关注城市各类绿色公共开放空间对使用群体的公平性,而滨水空间作为城市最具有活力的区域,绿色公平研究仍处于空白。本研究选取浦江东岸总长约3 km的滨水空间,从环境“供需”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词频分析、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空间语义分割等方法,从步行者、骑行者两种视角,调研环境供给和感知期望,进而计算出场地不同使用群体的公平性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场地通过广场、分流等方式较好地协调了步行、骑行者的矛盾,但在安全性、连续性、体验性等方面更加青睐于步行者,建议针对骑行者的需求进行重点设计和补偿,提高整体公平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市政工程》2018,(6)
2017年黄浦江两岸岸线全线贯通前,东昌绿地及老白渡绿地已经历十余年的规划建设,大部分滨江绿带已更新开发。但由于前期管理及设计缺陷,沿江绿地被大量私有化经营空间及市政基础设施割裂,可达性与连续性较低。随着市民对滨江岸线诉求从单纯观赏到注重体验的转变,2017年东昌路到张家浜滨水空间再度重点开发,已从土地要素开发转为公共空间共享,从滨江绿地转为腹地与滨江的连通关系,从空间打造转为场所重构。在工程实践中,将滨江绿地作为共享空间,打破规划、市政、建筑与景观的专业壁垒,通过最少的改造改善滨江区域的环境质量,快速建立共识与可执行的措施,是滨水空间复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11.
黄浦江两岸的滨江空间是上海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近年来,浦江两岸地区的开发建设以“还江于民”为原则,力求将黄浦江滨江地区塑造为城市生活的核心区域。在此过程中,滨江公共空间的营造和环境品质的提升至关重要。滨江空间建设的首要之举,便是确保其公共开放、空间贯通连续。本文针对这一要求展开了研究,探讨了实现滨江空间贯通的规划设计策略,为贯通的实施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14.
公共艺术的概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狭义的公共艺术仅指处于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如雕塑、艺术装置、城市家具、广告标识等;广义的公共艺术还包括了表演、展示等艺术活动和行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艺术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公共艺术,主要包括雕塑、艺术装置以及艺术化的市政设施. 相似文献
15.
16.
公共艺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以科学方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我国还缺乏实践.<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就这一崭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尝试把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探索了规划方法和理论框架,从城市空间及公共艺术现状分析入手,建构攀枝花市公共艺术规划的总体框架,对公共艺术总体布局与城市空间形态做了规划研究,对城市特殊环境中公共艺术规划设计与创作提出了控制原则,并探讨了规划实施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徐汇滨江是复合了浦江城市级功能拓展带、滨江核心景观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旧城更新与旧区改建等多重属性的特定区域。通过回顾近年来徐汇滨江的规划建设实践,系统梳理了各项功能性规划、景观性规划和配套规划设计的历程与作用,尝试对城市重点功能区各项规划的层次关系与逻辑序列进行体系重构。并结合徐汇滨江已建成的特色公共空间,重点阐释滨江景观道、滨水区复合动线、多级亲水空间、城市记忆留存等核心理念在徐汇滨江规划中的生成机制与开发建设中的实现机制。进而提出了徐汇滨江规划实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面对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更新中复杂利益主体,在规划管理过程引入公众参与已逐渐成为中国广泛使用的规划策略。而面对大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在中国非营利组织体系并未建立完善的现况下,为使自下而上的空间需求与自上而下的规划策略有效对接,以美国纽约东海岸灾后重建计划的实施过程为例,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其中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强调顶层法律对建立一套精准、具体的公众参与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同时探讨更新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途径及其中市民阶层的角色参与。讨论政府职能在整体公众参与的保障体系中所具备的多向把控、整体触媒的系统价值。研究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基于公众参与的整体性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