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对兔脊柱VX2肿瘤的杀伤作用。方法 成功建立兔VX2脊柱转移肿瘤模型18只,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6只,在CT导下向VX2肿瘤中心分别注入PMMA 或生理盐水,其中A组注入PMMA 0.3 ml、B组注入PMMA 0.1 ml、C组注入生理盐水0.3 ml。术后24 h处死模型兔,A、B组分别于距离PMMA团块边缘1、5、10、15 mm处不同方向各取4个肿瘤组织块,C组于瘤体中心至表面不同的4个位置各取1块肿瘤组织,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 16只模型兔成功注入PMMA骨水泥,A、B组手术成功率均为5/6,C组为6/6,无显著性差异。A组距PMMA边缘1、5、10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分别为(65.75±18.81)%、(50.00±14.24)%、(14.95±8.98)%,与对照组(9.79±5.2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为(10.30±8.1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距PMMA边缘1、5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分别为(49.20±15.57)%、(17.75±9.2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测点无显著性差异。A、B两组距PMMA边缘1、5、10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MMA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适量增加PMMA注入量可增加肿瘤细胞凋亡范围。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索不同温度控制条件下射频消融(RFA)治疗兔VX2肝癌后靶区内肿瘤细胞凋亡及增殖变化。方法 采用开腹组织块法构建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6,未行RFA)和实验组A组(n=24,射频针温度50~70℃)、B组(n=24,射频针温度70~90℃)、C组(n=24,射频针温度90~110℃)。实验组分别接受CT引导下不同温控RFA,靶区由消融中心向外周依次分为针道区、消融区和交界区;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及周围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法检测各区带肿瘤细胞凋亡及增殖情况。结果 RFA后实验组各组各区带6个时间点(术后即刻,1、3、7、14、21 d)标本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和增殖指数(PI)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C组区带各时间点AI均高于A组(P<0.05),B、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14、21 d时B、C组消融区和交界区PI均低于A组(P<0.05),且术后21 d时C组PI低于B组(P<0.05)。结论 RFA温控在50~110℃能达到基本灭活针道区兔VX2肝癌细胞的作用,选择90~110℃温控更利于彻底控制肿瘤。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DWI) MRI和18F FDG PET/CT评估兔VX2肉瘤射频消融(RFA)治疗早期效果的价值。方法 14只新西兰白兔双侧后肢接种VX2肉瘤建模,一侧后肢VX2肉瘤接受超声引导下RFA治疗(RFA组),对侧后肢不进行射频治疗(对照组)。RFA治疗后2 d行DWI MRI检查,治疗后3 d行PET/CT检查。分别计算肿瘤病灶和消融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标准摄取值(SUV)值。根据外科切除病灶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金标准,分别对DWI MRI、PET/CT及两者联合等3种方法评估RFA瘤灶行临床诊断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 VX2肉瘤RFA前,DWI MRI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T1加权像环状强化,PET/CT显示18F FDG呈结节状或环状聚集;消融后DWI MRI显示T1高信号,T2轻度高密度,T1加权像轻度强化,PET/CT显示18F FDG浓聚程度减低。消融瘤灶ADC值为(1.52 ± 0.24) × 10-3 mm2/s,明显高于未消融瘤灶(1.09 ± 0.12) × 10-3 mm2/s(P < 0.05);SUV值为(0.60 ± 0.30),明显低于未消融瘤灶(9.60 ± 3.20)(P < 0.05)。单独DWI MRI与单独PET/CT评估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357和0.428,无显著性差别(P > 0.05),DWI MRI联合PET/CT评估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86,与前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别(P < 0.05)。结论 DWI MRI显像ADC值和FDG PET/CT显像SUV值是评估RFA治疗早期效果的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指标。DWI MRI与FDG PET/CT诊断肿瘤病灶治疗效果各具优势,两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疗效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林昭旺  林征宇  陈锦  吴志斌  陈杰  汪强 《工业加热》2019,(11):1076-108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活体组和处死组兔肝VX2肿瘤RFA后MRI和病理学表现,探讨肝肿瘤RFA后即时MRI与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观察活体组和处死组RFA后荷瘤兔肝VX2肿瘤即时MRI和病理学表现。分别检测RFA前MRI T1WI瘤灶最大径、消融灶T1WI中央低信号区最大径、活体组消融灶T1WI周边高信号区最大径、T2WI低信号区最大径、病理标本瘤灶最大径以及肝实质凝固性坏死区最大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活体组消融灶T1WI呈靶征,中心呈低信号,周边呈环形包绕高信号,T2WI大体呈低信号;处死组消融灶T1WI靶征较活体组不明显,T2WI大体呈等-稍低信号。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活体组消融灶肝实质凝固性坏死区肝窦受热扩张充血,肝窦内见充满热损伤红细胞,部分红细胞血红素流失成为空泡状;处死组消融灶肝实质凝固性坏死区肝窦轻度扩张,红细胞数明显少于活体组。统计学分析提示,术前MRI T1WI瘤灶、消融灶T1WI中央低信号区与病理标本瘤灶最大径相对应(P>0.05);活体组消融灶T1WI周边高信号区、T2WI低信号区与病理标本肝实质凝固性坏死区最大径相对应(P>0.05)。 结论 肝肿瘤RFA后即时MR平扫,尤其是T1WI具有明显特征性表现,与术后病理学检查呈良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陈万海  朱晓黎 《工业加热》2012,(12):1015-1019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方式的射频消融(RFA)与无水乙醇注射(PEI)联合应用对正常兔肝脏的消融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采用32只活体新西兰大白兔正常肝脏进行研究,分为4组,各组分别采用RFA?蛳 PEI(A组)、PEI?蛳 RFA(B组)、RFA(C组)和PEI(D组)处理,并于术前,术后1、3、7 d抽血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肌酐(Cr)水平的变化情况。术后各组行肝脏增强CT扫描,计算各组消融灶体积。结果 术前各组血清ALT、AST、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 d各组血清ALT、AST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 d各组血清ALT、AST水平开始下降,术后7 d各组ALT、AS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3、7 d各组血清Cr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B、C和D组的消融体积分别为(3.10 ± 1.10)mm3、(5.99 ± 2.23)mm3、(0.77 ± 0.15)mm3和(0.15 ± 0.07)mm3,B组显著大于A、C和D组(P < 0.05)。结论 PEI后RFA对于兔肝、肾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PEI?蛳 RFA治疗安全、有效;PEI?蛳 RFA组产生的消融体积明显大于RFA后PEI组、RFA组、PEI组的消融体积。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分析兔肺肿瘤微波消融(MWA)灶红外热成像- MR- CT- 病理表现及相关性。方法 对10只兔肺VX2孤立肿瘤行CT导引下MWA。观察术前、术后CT/MR及术中红外热成像表现。检测术后CT上瘤灶最大径、T1- Vibe高信号瘤灶最大径、病理上肺组织凝固坏死区最大径、CT上磨玻璃影最大径、TSE- T2WI- FS高信号最大径、红外热成像41℃等温区最大径、病理上热损伤区最大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WA术后MR显示T1- Vibe序列上消融灶信号较术前增高,TSE- T2WI- FS上消融灶信号减低,外周可见斑片状高信号覆盖; T1- Vibe高信号瘤灶最大径与病理上肺组织凝固坏死区最大径比较,红外热成像41℃等温区最大径与病理上热损伤区最大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态成像有助于评估肺肿瘤MWA疗效和监测消融范围。
  相似文献   

7.
【摘要】 射频消融术(RFA)是一种原位灭活肝癌的微创治疗技术,在肝癌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普遍认可,已成为除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外的另一有效疗法,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肿瘤不易切除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肝癌RFA治疗后,及时发现有无肿瘤残余决定了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肝癌RFA可能造成肿瘤残余危险因素、影像学评估方法、病理特征、免疫学特征和联合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电化学治疗(EChT)兔肝VX2肿瘤后残余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移植方法建立兔肝VX2肿瘤模型后行EChT,通过控制肿瘤边缘的酸碱度造成肿瘤残余,采用免疫组化、TUNEL法、活组织细胞内显微注射、明胶酶谱法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探讨残余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 ① 病理学观察显示EChT后第1周时残余肿瘤细胞被大量纤维组织包绕;治疗后第2周,残余肿瘤细胞数目增多,其周围仍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治疗前肿瘤细胞核质比例增大,核异型性明显,线粒体数目较多但发育幼稚,细胞间连接较少。EChT后第1、2周,胞质内线粒体体积增大,发育较成熟,细胞间连接增多。②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Ki?蛳 67阳性指数在第1、2周时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凋亡指数及Bax阳性指数在EChT后第1、2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凋亡指数与Bax阳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③ Cx32阳性指数及LY扩散范围在治疗后第1、2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微注射后LY CH荧光染料在肿瘤组织内的扩散范围与Cx32阳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④ 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蛳 9)相对含量的结果显示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一致,治疗后第1、2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ChT治疗后2周内残余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凋亡指数明显增加,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明显改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结论 较大肝癌行EChT治疗时肿瘤残余将难于完全避免,残余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对正确选择治疗后复查及再次治疗时机,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通过模拟原位膀胱癌发生机制构建兔VX2膀胱癌移植瘤动物模型,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采用同轴法穿刺接种VX2细胞株于25只新西兰大白兔膀胱,接种术后14、21、28 d分别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评估肿瘤种植及生长情况。取兔膀胱组织标本作大体解剖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观察腹腔淋巴结及肝肺转移情况。结果 22只实验兔建模成功,植瘤成瘤率为88.0%(22/25)。植瘤后14、21、28 d瘤体平均长径分别为(1.38±0.20) mm、(2.30±0.08) mm、(3.22±0.24) mm,且瘤体变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VX2移植瘤CT表现为膀胱壁局部不规则增厚或肿块突起,呈均匀强化(14 d)或环型强化(21、28 d),肿瘤腔内呈不同程度充盈缺损。种植瘤大体形态及其影像学特征基本相符,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血管丰富的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呈浸润性生长,21 d后瘤体中心出现坏死,21、28 d出现肝、肺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兔VX2膀胱移植瘤模型,基本反映了膀胱癌发生与发展过程,适合CT动态观察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CT导向下冷循环射频消融(RFA)联合乙醇消融(PEI )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采用CT导向下冷循环RFA联合PEI 治疗18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共21个病灶,术后复查增强CT或MR,观察病灶坏死情况。结果18个病灶完全坏死,3个病灶大部分坏死,病灶完全坏死率86%,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冷循环RFA联合PEI 治疗肾上腺转移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观察臭氧局部注射治疗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及所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建立兔VX2移植瘤模型24只,分为三组,A、B组均为9只,C组6只(假手术组)。向A、B组瘤内分别注入40 μg/ml和70 μg/ml浓度臭氧,并于术前1 d、术后1、3 d抽静脉血。术后3 d处死动物,取病理标本。观察术后动物生命体征、并发症及大体标本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实验动物术后24 h内均出现活动减少、纳差,对刺激反应差,精神萎靡, 24 h后恢复正常。A、B组各有1只荷瘤兔于术中或术后1 h内死亡。术前1 d,术后1、3 d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肌酐比较无明显差异。肉眼及光镜下见A、B组坏死区大体标本无明显差异。C组镜下可见部分肿瘤细胞突破肌层向深处生长,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癌巢形成,细胞核大深染,核分裂,异性核。结论 VX2肿瘤内注入浓度为40 μg/ml和70 μg/ml的医用臭氧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瘤内注射长春瑞滨碘油乳剂治疗兔VX2肿瘤的疗效。 方法 建立18只兔VX2肿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长春瑞滨碘油乳剂组8只(A组),单纯长春瑞滨溶液组8只(B组),空白对照组2只(C组)。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瘤内注药后的第4天行肿瘤超声造影,计算超声造影及大体标本的肿瘤坏死率,并行肿瘤组织病理检查。 结果 A、B、C 3组的超声造影肿瘤肿瘤坏死率分别为64.7%、29.8%、1.7%,大体肿瘤坏死率分别为57.6%、28.2%、1.6%。A组超声造影见肿瘤大部分无增强,病理检查见肿瘤广泛坏死。 结论 经皮瘤内注射长春瑞滨碘油乳剂治疗兔VX2肿瘤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容积比例的碘化油-无水乙醇混合剂(Lipiodol ethanol mixture,LEM)治疗兔VX2肝癌模型的效果,确定LEM的最佳容积比例。方法 将18只新西兰白兔按碘化油 ∶ 无水乙醇容积比例3 ∶ 1(A)、2 ∶ 1(B)、1 ∶ 1(C)、1 ∶ 2(D)、1 ∶ 3(E)、1 ∶ 4(F)分为6组,每组3只。1周后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肿瘤生长率,肿瘤微血管密度,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及肿瘤边缘肝组织损伤情况。结果 A、E、F 3组肿瘤体积增大,A组肿瘤生长率明显高于其他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D 3组肿瘤体积缩小,但与肿瘤体积增大的E、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容积比例LEM中,无水乙醇比例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R2 = 0.840,F = 89.432,P < 0.001)。A组肿瘤AI明显低于C、D、E、F组(P < 0.05), 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与C、F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B组肿瘤周围肝组织损伤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 < 0.05)。结论 从安全性方面考虑,LEM的最佳容积比例为2 ∶ 1。若能做到超选择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严密透视监视下注射,适当提高无水乙醇比例,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经肠系膜上静脉插管注入VX2肝癌瘤粒或瘤条,构建不同类型兔门静脉癌栓(PVTT)模型。方法 剖腹后直视下穿刺肠系膜上静脉,在兔门静脉主干近端置入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套管。20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n=10)注入0.1~0.2 cm瘤粒,B组(n=10)注入0.1 cm×1.5~2.0 cm瘤条。术后1周,DSA造影观察癌栓生长情况,处死后作病理学观察。结果 两组实验兔均成功完成门静脉插管,瘤株接种成功率均为100%。术后1周造影显示,A组8只兔见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2只兔见门静脉主干癌栓,10只兔均见肝内弥漫散在的多发转移灶;B组10只兔均见门静脉主干癌栓,肝实质内未见弥漫性转移灶。结论 采用介入技术将不同大小的VX2肿瘤瘤粒或瘤条种植于兔门静脉内,能形成伴有或不伴有肝内弥漫性转移灶的门静脉主干或一级以上分支癌栓模型。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亚致死温度射频消融(RFA)对肝癌干细胞(LCSC)产生及其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小鼠Hep1-6肝癌细胞株和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样品,检测LCSC相关标志物和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 不同温度分别刺激Hep1- 6细胞后发现,45℃是不能诱导细胞死亡的亚致死性温度。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显示45℃处理可引起CD13+、CD44+、CD90+、CD133+ Hep1- 6细胞水平明显上调,提示45℃温度导致Hep1- 6细胞中以上各型LCSC产生增加;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 qPCR)检测显示45℃温度导致CD13、CD90、CD133 mRNA水平明显上调。CD13 mRNA水平在5例HCC患者复发肝癌组织中均明显上调,CD133 mRNA在4例复发肝癌中上调,CD90 mRNA仅在1例复发肝癌中上调;FCM检测显示CD13+ LCSC水平在4例复发肝癌中明显上调,CD133+ LCSC水平仅在1例复发肝癌中上调,提示CD13+ LCSC水平上调与45℃温度关系更密切。RT- qPCR检测显示4例CD13+ LCSC上调的复发肝癌患者13个LCSC相关转录因子中Sox2、Stat1明显上调,FCM检测显示45℃处理Hep1- 6细胞后Sox2、Stat1 mRNA明显上调。用Sox2、Stat1 siRNA分别沉默了Sox2、Stat1基因,表明Sox2、Stat1均参与了45℃温度诱导的CD13+ LCSC产生。结论 RFA治疗中45℃亚致死性温度所致CD13+ LCSC水平增高与Sox2、Stat1表达有关。该结果对肝癌复发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