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百度地图热力图工具所提供的动态大数据基础上,尝试利用数据的实时优势建立基于空间使用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对人群的集聚度、集聚位置、人口重心等指标在连续一周中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发现在工作日时段内上海中心城区的人群集聚在时间上比周末持久而在空间上比周末分散,同时中心城区的人口重心移动在工作日呈现出逆时针的周期特征,而在周末则没有明显的规律。研究表明百度地图热力图数据在经过适当的挖掘和处理后能够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更为动态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移动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也促进新的活动空间类型不断浮现。基于共享单车出行的居民活动空间即为代表。使用摩拜单车骑行数据,分析广州老城区共享单车出行OD 点的时空间分布特征,重点探究高峰期OD 点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共享单车工作日的出行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在高峰时段集中分布在地铁站点和主干道周边;休息日的出行高峰时段为午间和傍晚,主要分布在各游憩场所。居住、公交站密度均对工作日和休息日出行高峰OD 点密度具备影响,地铁站、游憩密度则分别仅对工作日、休息日高峰OD 点密度具备影响。研究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共建共享单车动态实时监测与服务平台,以实现对相关企业投放、调配单车工作的指引和监控。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来临,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大数据为人居环境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大量文献证明大数据在公园绿地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文以武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地图热力图移动大数据进行绿地使用研究,分析了武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使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主城区内公园绿地高热区域主要集中在汉口中心城区和武珞路—珞瑜路沿线,绿地周边人口密度和综合通配套对使用率有极大影响;公园绿地单体面积对空间使用率有较强影响,单体面积较大的公园绿地内部空间更为功能多样化,普遍空间使用率偏低。在工作日、周末、假日一天内公园绿地使用面积变化规律基本相似,但在使用面积和热度聚集特征上表现出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文含 《规划师》2009,25(12):58-62
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土地开发具有吸引效应、空间分异效应和地价促进效应。基于二手数据资料,居住型站点地区的用地构成可以参照相应的规范标准,开发强度的确定应遵循整体高密度土地使用、开发强度梯度递减的原则。基于传统居住区与轨道站点导向的居住区布局结构比较,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用地规划应强调“轨道站点接驳公交站点”与“社区中心-居住单元”的空间耦合,采用中心城区、郊区不同地域的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移动定位大数据测度城际出行联系,分析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的功能多中心特征,并将其与理想模式进行对照,以期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功能多中心的研究,丰富功能多中心理论.文章通过手机信令数据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城市之间在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三个时间段的城际出行,从功能联系强度、功能联系对称性、功能组群三个方面测度功能多中心特征.研究发现,(1)当前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整体呈现内外交互的多中心模式,具有不平衡的功能多中心特征.同时,功能多中心具有时空特征,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三个时间段的特征有显著差异.(2)与理想模式相比,周末时段内功能多中心程度最高,工作日时段内功能多中心程度最低.三个时间段内的功能多中心不平衡特征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本文建议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规划从以下三方面作出规划响应:一是围绕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形成都市圈;二是构建城际铁路与高速铁路相互结合的交通设施体系;三是保障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以构建相对均衡的功能多中心格局.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设计中观层面出发,在TOD模式的背景下,以空间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站点周边公共空间为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南昌市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对行人使用行为影响,为正在规划建设的南昌市轨道交通站点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对天津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典型站点的现场调研,分别从站点用地空间、站点周边街道空间、站点周边面状空间三个方面对现状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用于整合改善。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日本山阳新干线沿线19个站点周边地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站区开发的空间特征。首先分析站点对城市整体空间发展的影响规律,再具体分析站点周边用地规模与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所研究的站区基本超过40年的发展,站区形态趋于稳定,但发现各站点周边地区空间形态差异较大,部分站点周边开发强度较大且功能较为集约。但仍有少部分站点地区在平面与竖向空间布局呈现不利的形态。最后把空间形态要素分为路网与平面布局两个维度进一步分析山阳新干线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影响其形态的部分因素。  相似文献   

9.
江南古镇具有重要的景观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价值。研究古镇空间活力有利于揭示人群的聚集规律,从而合理配置古镇功能业态,调控人流时空分布,优化居民与游客在古镇中的体验。文章以同里古镇为例,基于百度热力图工具所提供的动态大数据,经Arc GIS软件可视化处理后,对古镇工作日与周末典型时段的空间活力特征展开研究,发现古镇活力空间呈现出“东西双核成带、南北纵向延伸、周末西核三中心组团”的分布特征;同时,以滨水空间分布与旅游业态分布作为主要指标,探究影响古镇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发展下古镇景观动态保护、科学管理的优化策略,为江南古镇的景观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地铁站点周边房地产的商业价值。但站点周边房地产的开发不同于普通房地产开发,涉及到站点的接驳、服务、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从地铁站点提高房地产开发强度、改变土地的利用性质以及提升房地产的价值三个方面分析地铁站点对周边房地产的影响,进而研究国内外城市地铁站点周边房地产开发模式,提出重庆市可采用的两种地铁站点周边房地产开发模式,即物业联合开发模式与土地圈层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小什字站点周边房地产开发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深入挖掘地铁站点的潜在价值,为地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沿线车站为研究对象,确定站点周边半径800m为研究范围,研究时间为1964-2014年,时间跨度50年。统计了该范围的商业开发量、容积率、建筑密度空间演变相关指标,将站区发展划分为快速增长、稳定增长、缓慢增长三种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代表站点周边空间演变的历程和特点,归纳出影响站点周边空间发展的因素,最后总结了相关启示,以此为我国高速铁路车站及周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有助于快速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和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城市时空的整体性。在实际操作中,可达性的改善能够引起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土地价格的上抬、土地使用功能的变迁、开发强度的提升及周边空间环境的改善等,因此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的直接影响作用主要集中在站点周边地区。研究从轨道交通站点与中心节点空间耦合的内涵入手,分别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分析二者空间耦合的影响因子,探讨二者空间耦合的作用机制,构建实现二者空间耦合的目标引导体系,并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阐述了实现二者空间耦合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围绕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土地与空间使用分布的影响问题,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从整体上探讨了城市道路网络可达性、轨道站点位置、土地使用分布的关系。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进一步选取核心城区10个典型轨道站点地区作为样本,对站点周围的空间使用功能分布与开发强度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轨道站点地区空间使用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索超  张浩 《城市规划》2015,39(7):43-49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加快,各地争先在铁路站点周边布局商务功能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然而其实际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由于数据的限制,目前对多个站点的系统性比较研究较少,难以深入了解造成这种发展差异的具体因素。本文采用百度地图POI数据,对沪宁沿线28个高铁站点周边商务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度描述和空间分析,指出站点周边商务空间受站点自身客流规模结构及站点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影响,并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并非完全遵循土地价值理论的圈层模式。基于此将站点划分为紧邻核心、轴状串联、组团之间、飞地外延四大类,剖析站点周边商务发展影响要素的作用机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铁站点周边用地的高效利用是目前城市规划重要的研究议题,而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特征是土地利用微观层面的直观反映。研究采用高德地图POI数据,通过GIS软件分析平台对成都市在营的5条地铁沿线的城市功能结构特征定量实证分析,并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进行对比,发现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功能的分布并非完全呈圈层模式,而与站点区位特征及站点和城市空间有着密切关系。研究通过对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功能分布特征进行较为深度的分析,以期为轨道站点与周边城市功能的空间关系优化以及站点周边TOD发展模式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北京为典型代表,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发展阶段进行了背景分析,在"存量提质"的总体要求下,站点周边城市空间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北京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城市空间进行实地调研与科学分析,对站点周边一体化设计进行评判,结合相关理论,尝试建立空间一体化设计的空间要素分析体系,在中心城区"存量发展、优化提质"的背景下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并对北京市玉泉线的玉泉路站进行实例分析,对其他城市、尤其是相继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的空间一体化规划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重点研究了苏州轨道4号线吴江段站点对周边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梳理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同时对新城区站点周边城市立体空间的综合开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老旧公园指那些因建成年代久远而发生场地、设施等综合性老化现象的城市公园。这类公园沿用至今大多面临着功能分区混乱、景观风貌单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本文研究以始建于1975年,位于百色市老城区中心的人民公园为例,选取夏季晴朗的工作日和周末两个全天候时段,采用行为注记法,从全园域和典型空间两个尺度对游人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行为—空间”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游人的时空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征,直接反映了公园公共活动空间不充足、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游人行为呈现的空间偏好特征为公园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品质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城市老旧公园更新改造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尤其发达大城市有多条轨道交通线建成或在建,这为城市中心区站点周边建成空间环境的提档与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然而,现有TOD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建设主要还是聚焦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以及站点周边空间再开发等领域,对于轨道站点周边绿色化打造和人性空间营造有所忽视。以南京而言,鼓楼地铁站周边开发考虑了绿色化要素,但总体而言属于"浅绿色"特征。文章结合鼓楼地铁站周边调研,引入深绿型TOD理念,提出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深绿型TOD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站点吸聚大量客流,成为地区的门户性节点,而站点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往往结合大规模城市开发进行,以效益与速度为目标的城市建设使站点空间形态趋同。青浦区外青松公路地铁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通过详尽分析项目功能定位、用地特征及城市文化,从空间系统、建筑特征和地标建筑等方面,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