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守刚  白锋  赵锋  王琼英  胡浩 《工业加热》2013,(11):890-894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16例继发孔型ASD伴部分边缘缺乏或边缘 < 5 mm 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其中主动脉侧缘不足4例,左房后上缘不足2例,左房后壁缘不足2例,上腔静脉侧缘不足3例,下腔静脉侧缘不足4例,左房后壁缘合并下腔静脉侧缘不足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MSCT检查,观测ASD的位置、大小、形态、残缘状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MSCT测量ASD的最大伸展轴径,选择不同型号、规格的封堵装置,术中通过TTE引导和监测封堵器的放置,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TTE测得16例患者的ASD直径6 ~ 30 mm,平均(17.68 ± 7.80)mm,MSCT测得ASD直径6 ~ 33 mm,平均(19.62 ± 9.33)mm,封堵器直径9 ~ 40 mm,平均(24.50 ± 10.02)mm。术前TTE测得ASD直径与封堵器直径的相关系数(r)为0.71(P < 0.05),MSCT测得ASD直径与封堵器直径相关系数(r)为0.99(P < 0.01)。15例患者封堵成功,1例左房后壁缘合并下腔静脉侧缘不足封堵失败。TTE漏诊1例ASD,MSCT无漏诊病例。MSCT还发现2处其他畸形,1例为肺动脉畸形引流,另1例为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MSCT能对边缘不足ASD准确诊断和精确测量,MSCT测量ASD大小与封堵器大小相关性更好,MSCT术前检查及指导边缘不足ASD封堵是一种可行、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随访观察改良的经皮经肝组织胶(TH)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术(PTVE)的远期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2年1月收治肝硬化患者156例,行PTVE治疗。采用螺旋CT观察曲张静脉栓塞术前后的变化。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行上腹部CT扫描随访。结果 156例均穿刺、栓塞成功。根据TH胶栓塞范围,将患者分为三组,完全栓塞组82例,即TH胶至少栓塞食管下段5 cm以上食管曲张静脉、食管旁及食管周围静脉丛,胃底曲张静脉;部分栓塞组49例,TH胶栓塞胃底贲门曲张静脉,但未栓塞食管下段曲张静脉;静脉主干组25例,TH胶仅到达胃冠状静脉及胃左静脉组,未达胃底及贲门曲张静脉。随访期间再出血36例,总出血率为23.1%(36/156)。其中完全栓塞组再出血7例,再出血率8.5%(7/82);部分栓塞组再出血11例,再出血率为22.4%(11/49);静脉主干组再出血18例,出血率为72%(18/25)。三组间再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结论 TH胶的栓塞范围及程度对治疗和预防静脉曲张复发、维持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能对PTVE术栓塞疗效评价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SCTP)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GCVE)术前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126 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顽固性腹水拟行TIPS联合GCVE患者,术前行MSCT及MSCTP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遮蔽表面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全面了解肝脏情况。结果 MSCT及MSCTP能清晰显示肝硬化肝脏形态变化、肝静脉与门静脉空间位置关系、门静脉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和范围以及腹水等情况,为TIPS联合GCVE术前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解剖信息。结论 MSCT及MSCTP是无创性检查并明确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可靠方法,对TIPS联合GCVE术中准确引导门静脉穿刺及曲张静脉栓塞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射频消融(RFA)治疗晚期肝癌中的应用。方法 114例晚期肝癌患者行RFA治疗,常规轴位扫描引导组(简称非MPR组)83例,MPR组31例。对两组调整进针方向的次数、穿刺角度和深度差、术前术后CT均值差、操作总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剂量?长度积(DLP)及瘤体毁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穿刺成功时MPR组进针次数较非MPR组少1.42次(P<0.001)。两组穿刺角度和深度误差分别是0.33°和0.23 mm(P>0.05)。术前术后两组CT均值差为0.36 Hu(P>0.05)。MPR组较非MPR组操作时间平均缩短8 min(P=0.001)。MPR组仅5例(16.1%)出现并发症,而非MPR组有33例(39.8%)出现并发症(P<0.05)。RFA治疗成功后MPR组的平均DLP较非MPR组少131.75 mGy?cm(P<0.001)。术后复查1、3个月的三期CT/MRI,两组患者的瘤体毁损情况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 MPR技术更清晰显示射频针与病变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减少了进针次数,缩短了操作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与辐射剂量,提高了手术效率,因此对RFA治疗肝癌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蒋芳勇  吴刚 《工业加热》2013,(2):102-105
【摘要】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检索2000年至2012年Pubmed、Embase、Ovid、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文献,无语言限制,以64排螺旋CT、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64?蛳 row CT、128?蛳 slice CT、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AD(coronary artery diease)为检索关键词。由2位研究人员评价每篇文献的质量并提取数据。结果 共纳入稳定性好、文献质量评估较好的6项研究。研究存在异质性,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77[95%CI(0.962 - 0.987)]和 0.936[95%CI(0.921 - 0.949)],经敏感度分析后结果无明显变化。SRCO曲线下面积为:0.991 3,Q值为0.961 9。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其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对临床诊断冠心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副胃左动脉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7例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检查,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分支起源及走行,并与血管造影对比。结果 387例均清楚显示腹腔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282例清楚显示胃右动脉起源。共发现副胃左动脉50例,其中46例发自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副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肝右动脉近端,2例发自肝固有动脉。三维重建结果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 副胃左动脉多起源于肝左动脉远端,正确认识副胃左动脉可以避免肝细胞癌介入治疗过程中异位栓塞的发生,减少并发症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性腘动脉瘤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7年6月收治合并急性下肢缺血的腘动脉瘤患者7例,采用外科手术与血管介入相结合的复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复合手术包括传统的手术切除,结合手术前后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术中球囊导管取栓等。方法 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外科手术包括动脉瘤旷置术2例,动脉瘤切除术5例。动脉瘤切除后重建方法包括人工血管置换术6例,自体动脉端端吻合1例。血管介入包括手术前后球囊扩张及置管溶栓7例, 1例行术中取栓。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的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0.68 ~ 0.98比0.22 ~ 0.52,P < 0.001)。术后随访人工血管通畅,动脉瘤远近端侧支循环保留,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良好。结论 复合手术保留了侧支循环,可以降低术后肢体远端缺血的风险;介入方法的使用保证了术后流出道的通畅,有助于避免术后移植物急性闭塞,从而有效降低术后截肢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对21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作DSCTA检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金标准,评价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选取双源CT和CAG检查后均接受前降支支架植入术患者各30例,对比造影体位、介入操作时间和对比剂使用剂量。结果 DSCTA检查210例患者2 630节段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与CAG检查比较,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96.2%、91.3%、100%,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DSCTA造影体位2~3个、介入操作时间约15 min、对比剂使用剂量为48 ml(30~150 ml),分别比CAG减少2~4个、缩短约10 min、减少一半。结论 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准确性高,近似于CA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术前DSCTA检查可减少术中患者造影体位及对比剂使用剂量,缩短介入治疗时间,达到减少医源性放射性辐射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CT静脉造影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收治临床怀疑中心静脉病变血透患者8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内瘘侧上肢肿胀,皮温增高。8例患者均行中心静脉介入治疗,术前行前臂及中心静脉CT造影,在轴位基础上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记录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狭窄程度和范围。将CT静脉造影与DSA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术前CT静脉造影显示中心静脉狭窄3例(1例75%,2例90%),闭塞5例,其中左侧头臂静脉病变2例,左锁骨下病变1例,右头臂静脉病变4例,右锁骨下静脉病变1例;病变范围0.5 ~ 2.0 cm,平均1.2 cm,与DSA造影结果完全符合。结论 CT静脉造影可以准确显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部位、狭窄程度和范围,为球囊和支架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AP)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中长期中心静脉输液通路,主要用于长期反复化疗、营养支持等临床治疗。然而中长期中心静脉通路在植入、使用维护和并发症诊治过程中有很多细节与规范需要重视,规范植入和使用维护对于能否安全植入中心静脉通路与长期使用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阐述目前中长期中心静脉通路存在的问题、解决思路以及全程管理中心静脉通路,强调建设默契合作的多学科团队、规范化制度和监管流程,以推动中心静脉通路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胆道狭窄的多层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以55例经皮胆道造影(PTC)或内镜逆行胆道造影(ERC)证实的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患者为对象,分析缺血型胆道狭窄(IBS)23例及非缺血型胆道狭窄(NIBS)32例患者的肝内、外胆道及肝动脉病变情况,根据二项分布样本总体概率的Z检验比较两组多层CT表现差异。结果多层CT检查中,54/55例(98.2%)胆道狭窄患者发现不同程度胆管扩张,1例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无肝内外胆管扩张的IBS患者漏诊。IBS患者肝门区胆管狭窄(21例,91.3%)、肝内胆管不均匀扩张(16例,69.6%)发生率显著高于NIBS患者(分别为4例,12.5%和12例,37.5%)(单侧P值<0.01);胆总管吻合口狭窄(8例,34.8%)、肝外胆管扩张(8例,34.8%)、肝内胆管均匀扩张(6例,26.1%)发生率显著低于NIBS患者(分别为27例,84.4%、29例,90.6%和20例,62.5%)(单侧P值<0.01)。CTA发现16/23例IBS及5/32例NIBS患者肝动脉狭窄,IBS患者肝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单侧P<0.01)。IBS组5例合并肝内胆汁瘤及2例合并胆源性肝脓肿患者全部出现重度以上肝动脉狭窄。2/3例胆漏患者合并IBS,CTA发现1例肝动脉血栓、1例极重度肝动脉狭窄。结论IBS、NIBS在胆道狭窄部位、继发性胆管扩张部位和肝内胆管扩张多层CT上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肝门区胆管狭窄及肝内胆管不均匀扩张为IBS主要表现;CTA还能发现相关血管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及DSA静脉造影在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8例临床可疑IVCS患者的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图像数据,测量MSCTV图像中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比较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MSCTV发现IVCS 29例,DSA在溶栓治疗前发现IVCS 20例,溶栓治疗后发现IVCS 29例。MSCTV与溶栓前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65,0.01<P<0.05),MSCTV与溶栓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00,P>0.05)。结论  在IVCS诊断中,MSCTV的准确性明显优于溶栓治疗前DSA检查,可作为IVCS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日本大耳白兔气管和主支气管解剖径线CT测量的窗位与窗宽选择,为气道支架动物实验奠定基础.方法 多层螺旋CT扫描3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的胸部,分别常规肺窗、纵隔窗和特殊的脂肪窗测量气管胸段前后径,左右径、左右主支气管前后径.比较不同窗宽窗位下气管壁显示以及测量数据与解剖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 肺窗气管壁均清晰显示,但测量的结果偏小;纵隔窗气管壁显示模糊,测量的结果偏大;而脂肪窗气管壁显示均匀,测量的数据比较接近实际气管直径的解剖参数.结论 多层螺旋CT测定日本大耳白兔气管左右径和前后径应选择脂肪窗为佳.有助于为人相关气管和支气管定制气道支架确定最佳的窗宽和窗位.  相似文献   

14.
赵亮  孟小茜  张家友 《工业加热》2008,(12):876-880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的解剖形态。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三维重建后描述肺静脉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左上肺静脉最大径(24.30±4.54)mm、最小径(17.76±4.24)mm;左下肺静脉最大径(19.10±4.45)mm、最小径(12.27±3.52)mm;右上肺静脉最大径(22.99±5.04)mm、最小径(16.19±4.87)mm;右下肺静脉最大径(18.63±4.60)mm、最小径(14.46±3.48)mm。左肺静脉间嵴:前缘(14.78±3.86)mm、中部(7.20±1.42)mm、后缘(14.94±3.82)mm;右肺静脉间嵴:前缘(15.86±5.14)mm、中部(7.91±3.35)mm、后缘(18.73±5.55)mm。左心耳与左肺静脉间嵴上缘、中部、下缘分别为(19.12±4.98)mm、(7.74±3.30)mm、(17.92±5.14)mm。结论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真实反映肺静脉前庭的解剖结构,可作为术前了解肺静脉前庭的方法之一;肺静脉前庭结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日本大耳白兔气管和主支气管各解剖径线的长度、角度及相关性,为进行气道疾病内支架介入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用多层螺旋CT扫描3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的颈胸部,测量和测算气管各段前后径、左右径,声门水平到隆突的气管长度,左右主支气管和中间支气管内径与长度,以及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 气管各段直径、左右上肺尖叶支气管开口内径无差异,右主支气管长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夹角小于左侧,右主支气管内径大于左侧并有相关性.结论 多层螺旋CT测定的日本大耳白兔气管、左和右主支气管径线值,获得左、右主支气管内径值、长度、嵴下角之间的回归方程,有助于为兔实验提供相关气管和支气管的解剖参数.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20例发生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行MRA或CTA明确诊断,经静脉造影明确病变长度、范围和程度,行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成形术失败时,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MRA、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静脉造影,成功处理了20例患者共17条狭窄静脉,其中成功进行PTA 15例,支架植入成功2例,术后狭窄静脉血管通畅,侧支循环消失。首次PTA后再狭窄发生率为11.8%,再次行PTA。所有手术成功病例随访至今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静脉通畅率良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采用CT三维成像技术观察心房颤动(AF)环肺静脉消融(CPVA)术后复发患者肺静脉(PV)形态和左心房容积(LAV)变化。方法 对60例AF患者行CPVA术,随访3~6个月。根据术后AF有无复发,分为未复发组(n=32)和复发组(n=28)。采用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测量CPVA术前后PV口直径、截面积和LAV,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平均随访(5.2±0.8)个月,早期复发20例(71.4%),晚期复发8例(28.6%)。未复发组手术前后右上PV口最大径(RSPVdmax)、最小径(RSPVdmin),右下PV口最大径(RIPVdmax)、最小径(RIPVdmin),左上PV口最大径(LSPVdmax),4个PV口截面积(CSA)及L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下PV口最大径(LIPVdmax)、最小径(LIPVdmin),左上PV口最小径(LSPVd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术后仅见RIPVdmax、RIPVCSA、LIPVCSA较术前减少(P<0.05),其它PV指标和LA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患者CPVA术后早期复发率高,复发组患者PV、LAV无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MSCT肝癌CT检查患者45例,于动脉期22s、门静脉期55s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MPVR、MIP、VR、SSD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兼容性血管成像.其中22例作了肝动脉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动脉期肝动脉血管造影(SCTA)显示肿瘤血管31例,肿瘤染色17例,动-门脉分流(APS)9例.门脉期门静脉造影(SCTP)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16例.MSCT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采用64排螺旋CT对6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272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CTA能够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CTA发现钙化病变52节段,SCA仅发现钙化病变35节段。CTA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3%,特异度98.16%,阳性预测值97.22%,阴性预测值97.56%。其中对左主干、左前降支病变及>75%的病变灵敏度最高,分别达到100%和94.4%。结论CTA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开口畸形、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术后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