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本文采用热电偶测温方法,测定车缝过程中针温变化,对比有上、下缝纫线和无上、下缝纫线两种条件下针温的差异,分析缝纫线对降低针温的作用以及针温与缝纫线断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用红外光谱及电子显徽镜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温石棉纤维在干热、湿热及磨损过程中,晶体形态和构造的变化。提出了温石棉纤维抗拉强度最大值的温度范围是200~300℃,为其在工业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可调卫燃带的技术背景,物理模型及其调节锅炉烟温和汽温的基本原理,并利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可调卫燃带对炉内烟气的平均温度、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及炉内换热量与炉膛出口烟气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力计算标准方法,计算了可调卫燃带展开面积对过热汽温的影响.计算与分析表明:可调卫燃带对改善锅炉汽温特性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应用加速疲劳试验方法和可靠性统计原理,研究了受三角冲击作用的舌针的疲劳失效。结果表明,舌针的冲击疲劳失效特征和寿命差异与针身的形状、针踵位置和针的重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电子提花横机选针机构的结构及选针原理的基础上,运用ADAMS软件对电子提花横机选针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通过计算机的仿真分析,研究电子提花横机选针机构的运动特性,为电子提花横机选针机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在传热设备中,高温烟气的热量通过金属壁面传递给水的情况下,采用针翅管作为对流受热面可以提高传热量的原理,并提出粗略的计算方法。本文还以已开发的采用针翅管的传热设备为实例,应用上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同时以所得的结果与采用相同受热面的普通烟管进行比较,其传热量明显增加,约可提高20%。本文最后对采用针翅管的传热设备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来说明采用针翅管作为对流受热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亚温淬火对30CrMnSi钢强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0CrMnsi钢进行了亚温淬火试验。通过硬度试验、冲击试验测定了该钢经不同亚温淬火工艺规范后的硬度和韧性;用光学金相、电子金相分析了显微组织的变化,观察并比较了断口形貌。试验结果表明:30CrMnsi钢通过亚温淬火后,与常规热处理相比,在不降低强度的情况下,明显提高了韧性,抑制了可逆回火脆性,是一项值得重视的强韧化热处理工艺。这种强韧化效果,与亚温淬火前钢的原始组织、亚温淬火加热温度、加热速度等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对亚温淬火强韧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超(超)临界机组燃水控制点至主汽温测点间的控制环节多、流程跨度长,在传统的汽温控制策略中,各级汽温控制相互独立,各环节间缺乏协调统一性,系统抗扰动能力差。研究了基于专家控制规则的汽温关联控制策略,将汽温控制对象扩展到从水冷壁至末级过热器整个热量流程上,控制目标不再是单一维持末级汽温稳定,而要始终确保整个汽温流程链中各点温度稳定,有效抑制了锅炉超温现象。  相似文献   

9.
对比压128 MPa液态模锻工艺制备的KmTBCr20Mo合金进行亚温淬火热处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亚温热处理工艺能改变液态模锻高铬铸铁组织的形貌尺寸与数量,改变其洛氏硬度与冲击韧性。500℃亚温淬火相比于无热处理的对照组马氏体基体增多,基体析出小颗粒二次碳化物,同时生成了较多形状规则、断续块状分布的M7C3型碳化物,硬度和韧性均有明显提高,此温度为最佳亚温淬火温度。当淬火温度为530℃和550℃时,共晶团与晶界的碳化物存在微裂纹,形状粗大且不规则,洛氏硬度较高但韧性显著降低。当淬火温度为580℃和630℃时,马氏体基体形状粗大,碳化物呈针状与小块状分布,容易割裂基体,洛氏硬度下降,韧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广泛使用的常见中碳钢进行亚温淬火试验,通过显微组织的定量分析和机械性能测定,探索了预处理方案和热处理工艺参数与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关系。查明在保留少量瀰散分布的细小铁素体时,强度和韧性均高于常规热处理。因此45钢进行亚温热处理是一种有价值的工艺,可以在生产中  相似文献   

11.
针对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中心开发的单字头和双字头针刺机在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针刺频率和针刺密度低的问题,分析了针刺机的针刺频率、针刺密度与设备偏心主轴振动和强度的关系,认为可以通过运动分析、测量及计算使针刺机的振动、强度量化,从而为提高针刺频率和针刺密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D-MS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碳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其表面结构和微区成分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对热重分析试验的结果和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碳纤维摩擦材料在100~300℃内随温度升高摩擦磨损性能无明显降低,摩擦因数有所提高。碳纤维摩擦材料摩擦表面可分为富铁层、热力疏松层、变形强化层三层。摩擦表面工作层对材料表面获得稳定的摩擦磨损性能起重要作用。碳纤维的高导热性对材料的摩擦表面层结构有重要影响,它有利于减少热影响表面层深度,在本试验条件下,摩擦热影响表面层的深度约为0.55mm。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应用的不断深入,全国组织机构代码共享平台、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核查和组织机构代码电子档案的建成并投入使用,组织机构代码已成为我国社会诚信的基石、信息共享的桥梁,在我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非专业人群寻找穴位难、不准确、不易操作等难题,设计了一种以SPCE061A为核心MCU(Micro Control Unit)的简易人体穴位识别治疗仪。给出了系统结构和实现流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原理的新型穴位检测方法,并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穴位识别结果的影响。通过人体穴位检测实验表明,本系统的穴位与非穴位正确识别率可分别达到95%和98%以上,且输出频率可调、波形可变的脉冲电压可达到模拟中医针灸治疗的作用。与传统找穴位方法相比,该方案具有操作简单、功耗低、性价比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干热岩是一种没有水(或含有少量水而不流动)的高温(>180 ℃)岩体,多为变质岩或花岗岩,岩性致密,很少存在孔隙或裂隙,渗透性极差。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是利用水力压裂、化学刺激等措施形成人工地热储层,通过注入载热流体从低渗透性干热岩中经济有效地开采出热能的人工地热开采系统,是开发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有效方法。增强型地热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可控性良好的储层改造手段,化学刺激即为储层改造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回顾国内外有关增强型地热系统储层改造中化学刺激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总结了实际应用化学刺激技术的增强型地热系统工程经验。结果表明:增强型地热系统中采用的化学刺激剂多数为酸性化学刺激剂,其中螯合酸具有阻垢性、缓速性、催化性、二次沉淀少、腐蚀性弱等优点,能够实现深穿透、低伤害的储层激发; 单一的碱性化学刺激剂(NaOH和Na2CO3)的室内实验结果较为理想,但是场地应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添加了NTA、EDTA等螯合剂的碱性化学刺激剂可减少次生沉淀的生成,从而取得良好的储层改造效果。最后,针对青海共和盆地正在开展的干热岩开发示范工程项目,提出热刺激和碱性化学刺激联合的储层刺激工艺,该工艺有可能在深部高温岩体中产生改造体积更大的地热储层,提高储层改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120年来,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上升1.4℃;20世纪80年代以来较1981年前30a气温平均升高1.1℃,位于全国升温之首。未来气候预测模拟结果表明(GS结果)2030、2050年全省气温均有较大提高,其中2030年年平均提高1.94℃,2050年年平均提高2.42℃。气候变暖导致极端、灾害天气气候事件增加。温室气体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根据离异共析原理,对GCr15钢采用先促进碳化物析出,再变形破碎的工艺,即分别采用两道次变形工艺和三道次变形工艺在Gleeble-2000型热模拟机进行变形实验,对比不同变形工艺下GCr15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分析变形道次、碳化物析出区间冷却起始温度和冷却速度对组织球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道次变形工艺在实现GCr15钢组织球化和材料软化方面较两道次变形工艺有明显优势;对于GCr15钢,在三道次变形工艺中,把未再结晶区变形温度控制在900℃,并在900~800℃采用1℃/s的冷却速度,能够形成大量的球化组织,材料明显软化,可实现钢大部分组织在线球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ProCAST软件对Q345钢凝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铸坯中心等轴晶率模拟结果与工业试验用钢检测结果相一致,同时应用CAFE机理研究了过热度对Q345钢铸坯凝固组织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过热度对凝固组织结构影响较大,晶粒平均半径由75℃的0.231 mm降低到15℃的0.191 mm。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在保证钢液顺利浇注的情况下,综合考虑铸坯质量与生产顺利,过热度需控制在15℃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热泵换气热回收系统在冬季大温差工况下的性能,提出三重回路嵌套式热泵换气热回收系统,替代目前普遍采用的单回路热泵换气热回收系统.研制出三回路嵌套式热泵热回收系统的原型机,三重回路在室内温度20℃不变,室外温度从15℃降至-20℃的实验条件下,对热回收系统的新风处理过程、系统压比、系统工质循环流量、制热量和系统COP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三重回路系统的压比和制冷剂质量流量随着室外温度的下降而降低,制热量和COP随着室外温度的下降而升高;三重回路热泵系统的制冷剂质量流量始终高于传统热泵系统;与配置相同的单回路热泵系统相比,当室外温度低于2.5℃时,三重回路系统的制热量和COP高于传统热泵系统,在室外温度为-20℃制热量提高12.43%,系统COP提高23.1%.三重回路热泵换气热回收系统在冬季的运行性能良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系统性能优于传统单一回路热泵换气热回收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热管冷板在机载条件下的传热性能与环境适应性,针对不同类型及同类型不同配置方式的9种热管冷板,搭建了常温与高低温试验台,对不同热管冷板的常温传热性能与高低温启动性能及稳态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常温试验中,双U形普通铜水热管冷板的传热性能最佳,均温板次之; 高低温试验中,双U形普通铜水热管冷板的启动时间与稳态温度均低于微热管阵列冷板,但受环境温度影响最大,带毛细结构微热管阵列冷板的启动时间与稳态温度均低于不带毛细结构微热管阵列冷板,且受环境温度影响最小. 研究结论可为机载电子设备冷却热管冷板的选择与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