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区域构造应力场、营潍断裂右旋走滑扭动、重力差异压实、热沉降以及地幔拆沉引起的均衡调整作用共同控制和影响了渤海浅层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构造变形和沉降沉积中心的形成。渤海新生代叠加复合的盆地性质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与周边板块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浅层圈闭在渤海油气勘探中占据重要地位,晚期断层对渤海浅层大油气田的分布起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浅层背斜圈闭对油气富集程度也有重要影响,据此归纳出两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2.
浅层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为渤海的主力含油气层系。新构造运动是渤海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对油气成藏影响最为深刻的构造事件,对浅层油气成藏的影响远大于深层,控制了渤海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凹陷晚期快速生排烃、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油气运移活跃等,整体上调整、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定型和分布,但对不同构造带浅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存在差异。根据构造位置和油气成藏特点,可将渤海浅层油气藏归为两大类:凸起区浅层油气藏、斜坡—洼陷区浅层油气藏。通过系统分析两类构造带浅层油气的成藏特点,明确新构造运动对两类构造带油气最终成藏的控制作用与富集模式差异,并构建了相应成藏模式。凸起区的浅层具有“晚期油源断层+浅层稳定储盖组合”的“台阶”型油气成藏模式;斜坡—洼陷区的浅层具有“洼中隆+晚期断层”“深层运移脊+晚期断层”两种“倒漏斗”型油气成藏模式。渤海浅层已进入了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应加强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晚期运移断层+岩性圈闭”组合勘探。  相似文献   

3.
渤南低凸起西段构造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N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长期交互作用,控制了渤海海域渤南低凸起西段深浅层(古近系和新近系)构造圈闭的形成:深层圈闭是渐新世走滑断层挤压反转形成,提出了“剪刀式”反转模式;浅层圈闭是新构造运动诱发的渤南低凸起西段南边界大断层产生拉分伸展运动的产物.走滑断层在深浅层圈闭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分析了研究区新近系油气成藏规律,强调“Y”字型伴生断层对油气分布范围的控制作用,提出了“纺锤体式”油气分布模式;指出走滑断层与边界断层或深大断层结合部位易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形成圈闭,这也是油气运移的活跃部位,在今后的勘探工作中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渤中34北区浅层油气成藏特征和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中34北区浅层主要为河控三角洲沉积,储层横向连续性差,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区内油气成藏的主要特征是:油气水的分布整体受构造控制,储层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丰度。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是古近系“中转站”和断层,“中转站”的存在为浅层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断层的发育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断层的性质决定了油气运移能力,进而影响了圈闭充满程度。在本区及渤海海域其他凹陷浅层复杂断块区应继续以断块圈闭为主进行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5.
李文科  吴小洲  王君  陈胜  刘哲 《石油学报》2022,43(7):957-968
断层分期、分段特征的精细研究是渤海湾断陷盆地精细勘探的关键。然而,地震资料品质差和解释模型的固化极大地制约了对不同类型断层成因、构造样式及其控藏作用的系统认识以及潜力区的挖掘。基于地震资料、钻井取心及测试数据,系统研究了南堡1号构造带断层与火成岩的发育特征及其联合控藏作用。研究认为,南堡1号构造带的控区带断层在新生代经历3期构造运动、具有3段差异生长特征,形成了渐新世中、晚期—中新世早期与岩浆通道系统相伴生的构造和上新世—更新世由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复式塌陷背斜构造,控制了馆陶组大面积广覆式喷发岩的分布、中—深层碟形侵入岩沿大型断层的侵入以及中—浅层复杂断块圈闭的形成。不同类型的断层与火成岩联合控制了南堡1号构造带的油气成藏和富集,上新世—更新世断层与厚层火山岩盖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东营组断块圈闭的形成,渐新世中、晚期的通道断层控制了岩浆通道系统相关圈闭的形成,晚期继承性活动的断层控制了油气运移而由断层分段连接点所形成的调节带则控制了油气富集。中—浅层复杂断块圈闭形成时间的厘定、岩浆通道系统相关圈闭以及调节带的发现拓宽了南堡凹陷中—浅层精细勘探的研究思路,对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的精细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详细分析松辽盆地浅层地质资料和大量高质量地震剖面的基础上,编绘了浅层九个反射层的底界面构造图,发现了背斜、断块、断鼻、断背斜这四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圈闭的形成与发育受构造运动控制,圈闭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带展布有明显的依存关系。研究区内的圈闭主要形成于坳陷—反转时期,其中四方台—明水组是圈闭的主要形成时期,断块圈闭是油气富集的最主要场所。圈闭叠加有利于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圈闭保存直接影响油气保存。不同期圈闭有不同的控制油气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7.
渤海新构造运动主要特征与构造型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油气勘探表明,已发现的浅层油气分布明显受控于渤海的新构造运动。对渤海新构造运动从时间与旋回划分、主要特征及构造型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渤海新构造运动在时间的厘定上可定位于中新世—更新世末之间,具有空间分布的普遍性、活动时间的旋回性、活动强度的差异性等主要特征,可识别出挤压褶皱、花状构造、逆断层、凹陷内快速沉降等多种构造型式,从而形成了渤海浅层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8.
渤海南部地区构造活跃,断裂系统复杂。通过系统研究渤南地区断层分布、断裂演化等特征,分析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渐新世走滑活动控制了渤南地区沉降中心迁移,改变了始新世伸展期形成的以东西向为主的构造格局;渐新世以后,右旋走滑作用是新近系圈闭的主要形成机制。渤海南部地区现已发现的油气主要集中在北北东向构造带上,早期伸展形成的东西向凹中构造带具有近源、长期继承性发育的优势成藏条件,应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渤海地区底辟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地区主要发育盐底辟和泥底辟,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渤海地区的底辟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盐底辟外部形态变化较大,周缘伴生构造包括盐边凹陷、龟背构造和丰富的正断层等,盐底辟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重力滑动作用和郯庐断裂带的走滑作用控制;泥底辟形态变化较小,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走滑和反转作用控制。底辟作用形成的相关构造圈闭和隐蔽圈闭都是渤海地区值得关注的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用地质类比法预测渤海矿区内已发现圈闭的总资源量为31亿~35亿t,除去已找到的12亿t油气地质储量,起码还有19亿~23亿t资源量有待发现.渤海油气勘探有良好的前景,这取决于已有勘探领域的扩大和新领域的开拓.凸起区披覆背斜构造和凹陷内浅层断裂背斜构造是寻找大、中型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成藏综合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的油气成藏规律。珠三坳陷主要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中、深湖-浅湖相烃源岩;恩平组发育湖相储盖组合、珠海组-珠江组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储盖组合。珠三坳陷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烃源和运移的控制,差异伸展-走滑作用控制了油气成藏,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控制了油气差异分布,近凹断裂带和两条大型构造脊控制了油气富集。构建了4种成藏模式:①中、深湖相源岩供烃、构造控藏、有利储盖控富集;②浅湖相源岩供烃、断裂高效运移、甜点储层控富集;③浅湖相源岩供烃、构造脊-盖层控运、复合圈闭控藏;④多洼供烃、长距离侧向运移、晚期断层垂向调整。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珠三南断裂西段、六号断裂带和南断裂东段、神狐隆起北缘和琼海凸起及周缘隐蔽圈闭领域是下步滚动勘探、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钻探证实南断裂西段X构造、南断裂东段Y构造以及六号断裂带Z构造3个商业性发现。  相似文献   

12.
该文讨论了东营凹陷西南部博兴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受特殊地质背景的影响,该区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储集体十分发育,但油源条件相对不足。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以地层及复合油气藏发育为特色,油气藏的类型在纵向上和平面上都有一定的展布规律。油气主要富集于受断裂和古隆起控制的正向构造带中,油气富集层位具有东北部深且相对富油、西南部浅且相对富气的特点,油气富集层系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构造背景及油气源条件对油气的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构造油气运聚成藏机理与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recent years, the Nanbaxian oil and gas pool is an important explorative outcome in the Qaidam Basin but special in type for its character of overlapped double-floor accumulation. Oil and gas existing mainly i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basement fault an…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斯坦斋桑盆地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由于构造复杂导致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基于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结合构造演化与生烃过程、源储配置关系,通过分析盆地内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强度与油气勘探结果,对斋桑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斋桑盆地自二叠纪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沉降和4期构造挤压反转,目前盆地形态以挤压构造为主要特征,发育叠瓦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侏罗纪末期的逆冲断层活动控制了主区、北东区和K区的构造形态雏形,上新世末期断层再次发生挤压逆冲造就了现今的构造形态;斋桑盆地可大致分为3次大的成藏期;深层油气藏为自生自储型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浅层气藏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层油藏的分布规模及喜山期形成的浅层逆冲背斜、断背斜等有利圈闭;印支期的构造运动对斋桑盆地的油气成藏起了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印支期构造运动强烈(三叠系被严重剥蚀或者该期逆冲活动强烈)的三维S井区、K构造和二维东区的M井区域,其圈闭普遍为空圈闭,钻井试油基本出水,而已钻遇的油气藏均位于印支期构造活动较弱区域。综合以上研究认为,盆地东部北缘和东部南缘应是斋桑盆地未来寻找油气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5.
侏罗系蓬莱镇组气藏是白马庙复式气田的主力气藏。笔者采用白垩系天马山组和侏罗系蓬莱镇组残厚分布的方法识别出,白马庙构造在燕山晚幕已隆升具雏形,喜山晚幕褶皱定型。由储层中残烃与胶结物的世代关系,按成岩相序列划分和埋深计算,油气的侵入应在燕山晚幕构造期。燕山晚幕的隆升,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输导条件和储集场所,下伏的须家河组烃源岩已进入成烃高峰期,油所在压差作用下循断裂裂缝上移;此时,蓬莱镇组埋藏尚浅,压实和胶结作用弱,存在较高的原生孔隙空间,油气的适时侵入,改变了成岩环境,对富长石砂岩进行溶蚀,使孔隙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进入喜山构造期,构造褶皱幅度加大,油气不断充实储层,形成受构造、岩性双重制约的构造-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16.
海南福山凹陷构造格架与断陷样式受基底大断裂控制,发育深、浅2套产状和活动特征不同的断裂系统。前者有利于对油气的遮挡和圈闭成藏,后者则促进导致了油气的散失和油气藏的破坏。海南福山凹陷发育2大类、4种成因类型、8种活动模式的断裂,基底大断裂对海南福山凹陷烃源岩的展布、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运聚成藏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凹陷内发育反向断层遮挡和顺向断层疏导2大类共6种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古生态学研究方法为核心,以构造控制沉积及其演化为理论基础,综合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探讨了澳洲南缘湖相及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认为:裂陷期西部大澳湾盆地和奥特维盆地箕状半地堑中心地震相呈现"低频连续强反射"特征的区域是深湖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部位,东部吉普斯兰盆地湖相烃源岩整体为浅湖相背景,是较好的气源岩,具有"西油东气"油气分布特征;过渡期煤系地层的发育规模和成煤母质差异是导致煤系含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形成大澳湾盆地、奥特维盆地深湖相生油、三角洲相煤系生气和吉普斯兰盆地浅湖相生气、海岸平原相煤系生油的烃源岩"二元"结构特征。大澳湾盆地、奥特维盆地的近岸及陆上呈条带或雁列式展布的箕状半地堑、浅水陆架区、吉普斯兰盆地中央裂谷带、北部阶地为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8.
煤系地层中往往包含了源内成藏、调整成藏等多种类型油气藏,特别是在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盆地中,煤系地层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机制复杂。为揭示深部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从区域构造演化史出发,通过岩心观察、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测试、镜下薄片观察、包裹体测试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存在源下、源内、源上3种成藏组合;区域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早、晚2次生烃过程,呈现“早油晚气”的生烃特征;油气2期成藏,第一期成藏发生于中白垩世,低熟原油和少量天然气主要储集于粒间孔及溶蚀孔隙中,晚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使古油藏遭受破坏。第二期成藏发生于古近纪中期至今,大量天然气和高熟原油主要储集于溶蚀孔隙和构造裂缝中;烃源岩成熟演化、储层改造及构造活动共同控制了黄骅坳陷煤系油气成藏。基于上述认识,提出煤系油气“中转站”成藏模式,即油气优先在源内或近源储集体中聚集,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改造,油气由“中转站”向其他油气低势区调整。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构造运动影响油气运移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分形理论以及地形斜率变化数值方法,定量分析了松辽盆地西斜坡区主力输导层断裂活动强度以及地层变形程度,找出了构造活动剧烈的地区。在此基础上应用“地震泵”理论,探讨了构造运动强度促进油气运移的部位,并对西斜坡地区的油气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平面上泰康隆起带上的构造运动相对强变形区控制了西斜坡区油气的分布;纵向上高台子油层比萨尔图油层经历了更为剧烈的构造变动,由此造成大量油气通过纵向穿层运移进入萨尔图油层。  相似文献   

20.
刘庄地区沙一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通过对工区内储层和构造特征的精细研究,解剖了沙一段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成藏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工区油气聚集成藏的四种控制因素:构造发育史及构造格局控制着油气富集区的分布、II级和III级断层控制油气的运移、构造位置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储层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总结了沙一段主要油气聚集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即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正向地垒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和断节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