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锰对高铬铸铁奥氏体冷却转变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锰对高铬铸铁奥氏体冷却转变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锰增加奥氏体化温度下碳和合金元素的平衡浓度,从而大大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在液火冷却转变中,锰增加合金的淬透性,提高大截面锰铸的淬火硬度,但增加小截面铸件的残余奥氏体量;在退火冷却转变中,锰使退火变得困难,退火硬度有所增加;以锰提高高铬铸铁的淬透性是十分有效的,但其加入量应与铸件截面尺寸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轧后冷却工艺对热轧TRI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弛豫时间对热轧TRIP钢组织影响较大,随弛豫时间增加,带状组织等级越来越高,铁素体组织也略显粗大;模拟卷取制备的热轧TRIP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和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均较高;贝氏体区停留时间延长,则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增...  相似文献   

3.
<正> 高速钢淬火时,由于奥氏体中溶有较多的合金元素和碳,使M_s 和M_f 点下降,冷却到室温时还残留较多量的奥氏休(25—30%)。其中一部分是伴随马氏体而存在的,另一部分则是由于钢的M_f 点为-60℃左右,钢冷却到室温时尚未转变而残留下来的。欲减少后一部分残余奥氏体量,可采用低于M_f 点温度的冷处理,以促使这部分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1937年提出的高速钢冷处理工艺。将淬火钢冷却到零下温度,以促使马氏体量的增加,并试图以此来缩短热处理周期,即用淬火+冷处理+一次回火来取代经典的淬火  相似文献   

4.
<正> 淬火温度升高时,高铬工具钢具有残余奥氏体量增加的明显趋势。当残余奥氏体量>40%时,将导致抗弯强度降低,冲击韧性明显提高。弯曲试验时,试样的最大挠度与钢材的冲击韧性(晶粒度不变时)之间呈直线关系;残余奥氏体量与钢的淬火硬度之间呈抛物线关系;残余奥氏体量与淬火时的尺寸变化之间基本上呈直线关系。淬火温度升高时,残余奥氏体对冲击韧性及淬火时尺寸变化的影响程度也增大。X12M钢淬火零件在高于400℃温度下多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难加工材料奥氏体不锈钢车削表面残余应力与切削参数的相关性,作者引入伪变量表达冷却降温切削条件,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含定性因素混合水平的车削表面残余应力试验方案,在干式、环保型湿式和低温冷风微油雾三种冷却降温条件下进行了车削试验,用X射线应力测定仪检测出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在三种清洁切削条件下,以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刀尖半径为自变量,用最优回归子集法建立了奥氏体不锈钢车削表面残余应力模型,回归效果非常明显,因变量与自变量密切相关。表面残余应力研究对保证表面完整性,提高精密机械加工水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轴承钢零件淬回火后的残余奥氏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耀中  左传付 《轴承》2008,(6):48-51
针对长期以来对轴承零件淬回火后残余奥氏体的争议,从残余奥氏体的形成及其稳定性、残余奥氏体对性能的影响、影响残余奥氏体的因素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并指出:轴承零件的使用工况不同,应采用不同工艺措施控制其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及稳定性,以充分利用残余奥氏体的有益作用,减轻或避免其有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热处理对新型贝氏体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却介质冷却,新型贝氏体钢具有较高的淬透性,正火后300℃回火具有良好的强韧性.500℃回火出现回火脆性,其原因与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分解形成碳化物有关.提出适合新型贝氏体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8.
采用膨胀法测定了YB-70轧辊钢连续冷却转变(CCT)图,着重研究了连续冷却条件下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对过冷奥氏体转变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过冷奥氏体的转变明显的分成两个区域珠光体区和贝体区;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增高,过冷奥体稳定性增强;各转变区转变温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采用膨胀法测定了YB-70轧辊钢连续冷却转变(CCT)图,着重研究了连续冷却条件下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对过冷奥氏体转变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过冷奥氏体的转变明显的分成两个区域:珠光体区和贝体区;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增高,过冷奥体稳定性增强;各转变区转变温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轴承》2015,(2):75
<正>GCr15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对轴承的性能、尺寸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与轴承材料的抗拉强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有一定对应关系。国外对轴承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有着明确的规定,国内轴承行业新修订的热检标准也将对轴承产品残余奥氏体含量控制纳入其中。本公司在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的大力支持与技术合作下,研究开发了AMI-2型奥氏体测量仪。该仪器可方便快捷的对轴承热处理后的残余奥氏体含量进行准确测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盐浴炉对硅-锰系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进行了Q&P工艺处理,研究了分配时间对热处理后试验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以两种形态分布在不同位置,一种是以薄膜状分布在马氏体板条间,另一种是以块状分布在原奥氏体晶界处;在300℃的分配温度下进行较长时间保温能取得较好的强塑积,随着分配时间的延长,试验Q&P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均不断增加,分配时间为1 200 s时所得试验钢的强塑积最高,可达37 300 MPa.%以上。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的喷丸工艺对渗碳淬火17CrNi2Mo钢进行表面强化处理,研究了喷丸工艺对喷丸层残余应力分布及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丸能在17CrNi2Mo钢表层产生残余压应力,且残余压应力随层深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增大喷丸强度,喷丸层的表面残余压应力、最大残余压应力及其影响层深均增大;增加喷丸次数可增大表面残余压应力和最大残余压应力;喷丸能降低喷丸层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喷丸强度或喷丸次数越大,残余奥氏体含量越低;残余奥氏体含量随层深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残余奥氏体对2.25Cr-1Mo钢焊缝冲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比较2.25Cr-1Mo钢埋弧焊焊缝经过720℃保温2 h(工艺1)以及680℃保温12h(工艺2)的冲击性能,结果表明热处理工艺1具有更好的冲击韧度;进一步测试工艺1接头液氮处理后的冲击性能,发现冲击韧度降低,推测残余奥氏体质量分数是造成这不同热处理工艺冲击性能差异的因素.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分别研究两种热处理试样的磁极化强度和相分布,获得了两种热处理工艺处理后焊缝金属的残余奥氏体质量分数,磁法测量表明焊后经工艺1处理后存在约3%左右的残余奥氏体,而经工艺2处理后残余奥氏体为0.2%; EBSD分析结果:工艺1的残余奥氏体质量分数为3.49%,工艺2的质量分数为0.18%,证实了焊缝中残余奥氏体质量分数的变化对冲击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力学计算软件和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高纯净SAE9310钢奥氏体化后平衡组织的转变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膨胀法和金相法在Formastor-FⅡ型膨胀仪上测定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结果表明:SAE9310钢的平衡转变组织为α-Fe、γ-Fe以及M_(23)C_6和M_7C_3碳化物;在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当冷却速率小于0.056℃·s~(-1)时,转变产物为粒状贝氏体和铁素体组织;当冷却速率介于0.056~1.9℃·s~(-1)时,转变产物为粒状贝氏体和少量马氏体组织;当冷却速率大于1.9℃·s~(-1)后,粒状贝氏体逐渐消失,转变产物主要为板条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钢的硬度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5.
将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0.2C-1.6Si-1.8Mn钢在不同温度(840,870,910℃)奥氏体化后进行淬火-配分(Q&P)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该钢显微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奥氏体化温度在两相区时,Q&P处理后试验钢中的铁素体主要呈带状,残余奥氏体呈块状和薄带状;随着奥氏体化温度升高,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马氏体含量增加,对应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增大,断后伸长率和强塑积下降;840℃奥氏体化+Q&P处理后试验钢更高的断后伸长率与其更高含量的残余奥氏体且残余奥氏体呈块状和薄带状2种形态有关,这能有效扩展相变诱导塑性效应区间。  相似文献   

16.
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以恒定的应变速率将在900℃奥氏体化的B1500HS硼钢试样分别压缩10%、20%、30%、40%,然后分别以50℃/s、40℃/s、25℃/s的速度对试样进行冷却。研究形变量及冷却速度对B1500HS硼钢的马氏体相变温度、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和残余奥氏体等方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冷却速度下,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和相变终止温度均随着形变量的增加逐渐升高。随着形变量的增加,马氏体组织越来越细小,而且薄片状马氏体越来越少,板条状马氏体越来越多。形变量和冷却速度的增大,均使B1500HS试样中的残余奥氏体量减小。形变导致B1500HS硼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图左移,避免未变形B1500HS钢试样生成贝氏体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约为25℃/s。当冷却速度为25℃/s时,试样的变形程度达到30%时,微观组织中开始出现贝氏体。  相似文献   

17.
建立42CrMo钢齿轮模型,采用Sysweld软件模拟了在分级淬火过程中轮齿的组织分布,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硝盐溶液中冷却至表面温度约为175℃时,轮齿组织中的贝氏体含量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大而增加,次表层的马氏体含量最高(90%,面积分数,下同),其次为心部的(66%),表面的(58%)最低;在分级淬火冷却结束时,轮齿表面组织由90%马氏体和10%残余奥氏体组成,心部组织为66%马氏体和34%贝氏体;试验测得淬火后轮齿表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约为7.5%,心部马氏体和贝氏体的含量分别约为69%,31%,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8.
《轴承》2014,(11)
正AMI-21型奥氏体测量仪GCr15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对轴承的性能、尺寸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与轴承材料的抗拉强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有一定对应关系。国外对轴承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有着明确的规定,国内轴承行业新修订的热检标准也将对轴承产品残余奥氏体含量控制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残余奥氏体对WC-钢复合材料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此类复合材料的基体组织为回火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时,其强韧性随着残余奥氏体量的增加而提高。这是由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引起断口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缘故。但是,残余奥氏体量愈多,残余奥氏体的含碳量愈高,引起的回火脆性愈严重。残余奥氏体对WC-钢复合材料强韧性的影响,因马氏体状态及应力状态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热处理下的高钒高速钢,采用X射线衍射仪测量其残余奥氏体量,利用滚动磨损试验机测量其耐磨性,分析了残余奥氏体量对其力学性能及滚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钒高速钢成分为3.04C,8.80V,3.87Cr,2.98Mo时,热处理对基体的显微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相对变化量上;残余奥氏体量增加,其滚动耐磨性升高,并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关系,但耐磨性数据波动范围明显加大;残余奥氏体量与硬度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关系,与冲击韧性近似呈直线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残余奥氏体量对其滚动耐磨性、耐磨性数据波动范围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残余奥氏体量以45%~55%(体积分数)为宜,其相应的淬火温度为950~1050℃,回火温度为450~5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