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重石脑油脱水的三种方案,即真空脱水、分子筛干燥剂脱水和精馏塔脱水方案,对比了3种方案的优缺点。结论是分子筛脱水方案和精馏塔脱水方案具有脱水效果好、能耗和建设投资低等优点,推荐采用。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渤海调油沉降脱水室内试验的情况和结果。首先进行了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试验,采用的破乳剂为AE8031、ARK-51和A2301,弄清了加药量、温度、含水率、脱水时间与稠油脱水率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了污水回掺稠油脱水试验以及乳化稠油磁处理脱水试验。通过试验,摸清了渤海稠油沉降脱水的基本规律,为渤海稠油脱水工艺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微波脱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油田大多采用掺水流程,特别是油田开发到中、后期,原油含水巨增。原油脱水历来就是油田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国内油田普遍采用热化学脱水和电化学脱水工艺。大港油田设计院经一年多的实验室攻关,完成了微波脱水的可行性试验研究。阐述了微波破乳脱水机理,论证了微波脱水技术的可行性,介绍了微波破乳脱水的工业中试方案。室内试验表明,微波脱水速度之快、效果之好,是重力沉降、化学脱水和加热脱水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尤其对稠油和矿化度高、油水相对密度差小、粘稠的聚合物井液,微波化学脱水可大幅度地提高脱水效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目前共有脱水站19座、脱水装置26套,对24个气田的来气进行脱水处理,实现了干含硫天然气输送。从第一套脱水装置开始运行至今,各套脱水装置运行状况基本良好;但由于设计流程不够优化、设备选型不尽合理等,致使出现了脱水装置运行成本上升、脱水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文章简述了重庆气矿天然气脱水装置的分布特点、主要设计参数、工艺流程、运行现状,指出了脱水装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重点阐述了针对这些问题所实施的技术改造及其效果;最后就如何确保脱水装置正常运行从技术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海洋平台常用天然气脱水技术进行了介绍,通过对膜法脱水、超音速脱水和超重力脱水三种新型天然气脱水技术流程的阐述,提出了新型天然气脱水技术在海洋平台上的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高含水稠油脱水工艺采用二次加热的脱水方法,一段脱水能耗浪费严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室内脱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段预脱水、二段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该脱水工艺已于1996年在辽河油田欢四联合站实施应用。文中以次四联合站为例,就其热负荷进行计算,并对热化学沉降脱水。电化学沉降脱水与预脱水的脱水工艺进行了经济比较。采用预脱水和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每年可节的燃料油近8067t,则可节约资金887.37万元,取消了电脱水器并减少了脱水泵的运行台数。经计算,每年可节约人民币 887. 37 万元。  相似文献   

7.
通过介绍CNG加气站的脱水方式,对低压脱水、高压脱水两种脱水工艺进行了比较,并对两种脱水工艺的选择和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技术和经济的分析,为CNG加气站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渤海A油田稠油脱水系统处理能力低、脱出水水质差的问题,通过三相分离器水室增设收油管线、优化来液流程、调整脱水药剂及提高脱水温度等措施对稠油脱水工艺进行了优化,取得了明显效果,脱水量明显增加,原油含水率、污水含油量明显降低,而脱水量的增加又解决了油田注水水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脱水设备不能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原油样品进行脱水的情况,研制了高温高压脱水仪.该仪器由原油脱水釜、频率调整器、保护装置等部分组成,其核心部件是原油脱水釜.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解决了脱水过程中电弧损害绝缘层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釜体的死体积.经室内实验证明,该仪器脱水效果较好,满足高压物性实验对原油样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优化冀中南部油田脱水工艺,进行了冀中南部油田原油性质分析和脱水工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段原油电脱水工艺适用于处理含水<30%的原油;热化学—电脱水工艺适用于处理含水30%~70%的原油;预脱水—电化学脱水、高效三相分离器脱水等工艺适用于处理高含水原油。文章阐述了这些脱水工艺的脱水机理、特点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针对蒸汽汽提导致柴油乳化带水的问题,阐述了当前炼厂常用的几种柴油脱水技术特点及优劣势。重点介绍了新型CFC脱水技术的原理和中试试验及工业应用情况。分析了模块孔隙率与设备脱水效果及压降之间的关系,优选出了适合该柴油脱水体系下的模块孔隙率应为80%。该技术具有长周期稳定脱水的特点,为柴油脱水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为了解决900 kt/a汽柴油加氢装置存在的柴油和汽油质量问题,增加了柴油脱水系统。通过对不同电脱水技术的综合分析和比较,选用了复式高效交直流电脱水技术。通过电脱水与盐脱水系统的联用,可将柴油脱后水的质量分数降至300μg/g以下,同时降低了粗汽油中氮的质量分数,提高了汽油产品质量,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江玉发  张玉蕾  梁根生  杨刚  贺蕾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1,40(5):464-467,485,428,429
分子筛干燥系统是集气处理深度脱水的关键装置。本文简述了大涝坝集气处理站分子筛粉化和结块严重、湿容量低、脱水效果差的现状,通过对失效分子筛实验研究以及对脱水系统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找到其失效快的原因,并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某石化公司1.5 Mt/a柴油加氢改质装置由于柴油含水的原因,严重制约着装置加工负荷的提升及成品柴油的出厂。为解决该问题,详细分析了导致产品柴油出现雾浊现象的原因,并设计增加了工业盐脱水及高效聚结脱水工艺流程。结果表明;经工业盐脱水工艺处理后柴油水质量分数降至58~311 μg/g,经高效聚结器脱水工艺处理后柴油水质量分数降至96.5~109 μg/g,两种脱水工艺的微量水脱除率分别达到了78 %和93 %以上,均达到了良好的脱水效果,聚结脱水工艺效果更好。针对柴油生产的季节特点,两种工艺组合使用,可保证装置产品柴油水含量及外观达标。  相似文献   

15.
某石化公司1.5 Mt/a柴油加氢改质装置由于柴油含水的原因,严重制约着装置加工负荷的提升及成品柴油的出厂。为解决该问题,详细分析了导致产品柴油出现雾浊现象的原因,并设计增加了工业盐脱水及高效聚结脱水工艺流程。结果表明;经工业盐脱水工艺处理后柴油水质量分数降至58~311 μg/g,经高效聚结器脱水工艺处理后柴油水质量分数降至96.5~109 μg/g,两种脱水工艺的微量水脱除率分别达到了78 %和93 %以上,均达到了良好的脱水效果,聚结脱水工艺效果更好。针对柴油生产的季节特点,两种工艺组合使用,可保证装置产品柴油水含量及外观达标。  相似文献   

16.
微波辐射法原油脱水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简要介绍了微波辐射法原油脱水的原理,采用SH9402微波反应系统对含30%的辽河原油油样、大庆原油油样系统地进行了微波辐射法脱水研究,分别考察了微波辐射时间、压力、功率对脱水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脱水条件;微波功率375W,系统压力0.5MPa,微波辐射时间为10min。采用同样方法对含水率30%,40%,60%的大庆原油高稠油在微波辐射时间11min、微波功率375W的条件下得出的最佳系统压力也为0.5MPa。原油脱水采用微波辐射法有高效、快速、节能的优点,可望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崖城13-1气田南山终端天然气三甘醇脱水及再生系统工艺流程,并对该三甘醇脱水及再生系统的2次较大故障的现象、原因分析和排除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8.
介绍崖城13-1气田南山终端天然气三甘醇脱水及再生系统工艺流程,并对该三甘醇脱水及再生系统的2次较大故障的现象、原因分析和排除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9.
河南油田稠油开发产出液处理过程中,由于稠油粘度大、胶质含量高等特点,脱水难度大。提高脱水温度等方法,可以满足破乳脱水的要求,但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热能损失,同时给系统带来巨大的运行负荷,影响系统安全运行。新型低温破乳剂的研制应用,降低了原油脱水温度,提高了脱水效率,既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又提高了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ѹ����Ȼ����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用压缩天然气(CNG)能否达到汽车使用要求,在天然气硫含量、热值等符合商品天然气规定指标的前提下,关键在于脱水。CNG的含水量达不到要求,CNG加气站和CNG汽车就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导致危害极大的事故发生。因此,通过什么脱水方式将CNG 中的水含量脱到合格是至关重要的。鉴于我国地域辽阔,油气分布广,全国性管网未形成,加之各油气田处理方式各异等原因,致使我国当前送往燃料市场的商品天然气的含水量随地区不同和季节变化而不相同。因此,在设计CNG加气站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合理地设计CNG脱水系统。介绍了CNG脱水的必要性,脱水深度的确定,低压、中压、高压脱水方法说明,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特点,以及最佳脱水方案选择等。最后指出,CNG脱水系统成败的关键在于设计,只有正确的设计才能保证CNG 脱水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从而保证CNG 加气站和CNG汽的安全、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