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南大西洋是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热点地区,深水油气资源丰富。基于国际商业数据库油气田数据统计与滨岸盆地成盆规律,分析表明:南大西洋深水油气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六大盆地内、走向上以中段富含盐岩盆地为主、横向上伸展带发现居多、纵向上储集在过渡期碳酸盐岩和漂移期浊积岩内,可以利用共轭特征类比进行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勘探。结合盆地资料与区域地质认识,梳理了南大西洋深水油气聚集规律:1深水油气形成于含高塑性体伸展与挤压和不含高塑性体开阔环境三大构造背景;2含有裂谷期湖相泥岩、漂移早期和漂移中晚期海相页岩3套有效烃源岩;3发育盐上三角洲与浊积碎屑岩、盐下潟湖相碳酸盐岩2套优质储层;4拥有厚层盐岩和海相页岩2种类型区域性盖层;5富含构造—地层、构造等多种成因圈闭类型;6深水油气经断裂短距离运移,紧邻生烃中心聚集;7形成上白垩统、下白垩统和新生界3套重要深水成藏组合;8深水油气晚期成藏,以构造—地层、构造油气藏类型为主。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盆地深水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不同构造段深水勘探重点方向:北段上白垩统近岸叠覆型深水扇、赤道段古近系—新近系斜坡水道及深水逆冲带前缘、中段伸展带盐上浊积岩和底辟—逆冲带盐下碳酸盐岩、南段上白垩统与断块相关斜坡水道。  相似文献   

2.
Baobab构造带位于中非裂谷系邦戈盆地东北部斜坡,相对远离现今盆地中心,却是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带,深入分析该区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可为中非裂谷系油气勘探提供良好借鉴。通过研究Baobab构造带演化历史,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分析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Baobab构造带先后经历了前断陷期、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和消亡期5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断陷内稳定分布的下白垩统深湖—半深湖相M组和P组泥岩,既是主要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晚白垩世反转期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和地层剥蚀,在Baobab构造带形成一系列背斜或断背斜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凸起带,发育以基岩风化壳和裂缝发育带储层为主的潜山油藏,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和储层改造均受断裂活动的控制;靠近凸起带的次洼中,发育浊积水道和扇三角洲砂岩储层为主的P组油藏,成藏明显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整体上形成凸起带以基岩潜山油藏为主、次洼带以源内P组油藏为主的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加蓬海岸盆地为西非盆地群组成部分,自白垩纪以来,盆地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和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时期。北加蓬次盆油气成藏以盐上层系为主,油气藏分布受区域构造演化影响,油气聚集带与区域构造带走向一致。上白垩统Azile组泥岩为主要源岩,该套烃源岩在中新世达到生烃高峰。上白垩统Anguille组和Pointe Clairette组砂岩为主要储层,盆地成藏模式为下生上储型,油气以近距离侧向运移为主。盆地存在压力封存箱现象。Anguille组大套泥岩形成了异常压力系统,地层压力系数在1.3~1.66。根据盆地浊积砂体分布特征,认为北加蓬次盆西南部地区上白垩统有效烃源岩和浊积扇均发育的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未来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演化、地层发育、成藏要素以及盆地勘探数据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两个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分布差异,并初步探讨了其成因。西非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量远大于南美东部被动陆缘盆地,前者油气主要赋存于盐上层序,以构造、构造-地层圈闭为主;后者以盐上层序为主,盐下次之,构造-地层圈闭居多。两岸被动陆缘发育的宽窄程度不同,西非大陆边缘宽、窄相间发育;南美东部则具中、南部宽北部窄的特点。总体上,西非沿岸盆地烃源岩品质及成熟度要优于南美东部沿岸盆地,且前者盐上多发育深水浊积砂体,油气运移主要受断裂的控制,以垂向穿层(盐岩)运移为主;而后者盐下碳酸盐岩储集层可能广泛分布,油气运移兼有垂向和侧向运移,油气运移受断裂、不整合和岩性多种因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5.
西非地区的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非地区是非洲大陆的主要油气富集区之一,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盆地内主要存在为盐下构造和由盐岩沉积引起的构造,沉积地层由盐下裂谷层序、盐上被动陆缘沉积层序和盐岩层序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序列。石油地质研究表明,烃源岩以盐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潜力大,储层以河流、三角洲及浊积砂岩为主,盐岩层是盆地的区域性盖层,同生断裂发育,形成各种与断层相关的圈闭类型。油气分布受沉积相带和构造带控制,油气具有垂直三角洲的沉积走向,即平行于构造带走向从东南向西北呈带状富集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下寺湾地区油气富集特点及勘探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寺湾地区区域构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目的层段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平缓、构造简单,断裂褶皱不发育,发育的构造为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因此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岩性变化是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包括构造、沉积相带、古地貌、岩性变化和水动力条件等,其中鼻状构造对油气聚集仍然起控制作用,大面积连片分布的油藏均在一定构造背景下形成。油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为主,岩性油藏多但规模小。油气在纵向上主要在长2段富集,平面上油气聚集具有鲜明特点,次级分流河道、河道前缘、侧缘等储层物性相对好部位油气富集,主河道高渗储层油气难以保存,多为水层,因此,构造+沉积相研究是油气勘探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强凹陷长北地区石油地质与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强凹陷前辛断裂背斜构造带为凹陷的油气富集构造带,长北地区位于该带的北端,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的复式油气聚集区。该区具有两套烃 源岩系、多个储集体和多种构造类型;生储盖组合以“自生自储式”为主。区内断层十分发育,油气运移条件好;油藏类型可分断裂背斜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喷发岩潜山裂缝油藏等四类。文章从构造特征、沉积相类型、储集层条件、油藏类型等方面分析研究了长北地区油气聚集带的主要含油气特点及油气聚集规律,旨在对其他凹陷及类似该构造带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典型的箕状凹陷,它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和多旋回沉积,形成了多种油气成藏组合。中央隆起带油气沿大断裂以垂向运移为主,形成了深、中、浅多层系复式聚集的构造油气藏;凹陷及斜坡区断裂不发育,油气以横向运移为主,形成了大面积叠合连片分布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两者共同构成了断陷湖盆复式叠合油气成藏、满凹含油的格局。同时,在优质烃源岩分布层段、主砂体带、正向构造背景区以及裂缝、异常高压及特殊岩类储层(碳酸盐岩、火成岩)发育区等优势相区,油气富集、高产,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浊积岩成藏条件优越,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接替区.在坳陷型湖盆中寻找浊积岩,在对其特征进行详细认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并总结出浊积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利用实测野外剖面、常规测井、电阻率成像等资料的解释分析方法,对延长组浊积岩及其相关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特征进行了观察总结,结合已知的浊积岩分布规律,认识了延长组浊积岩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该区浊积岩的发育主要受地震、洪水等动力机制的影响,受物源供给、气候条件、斜坡坡度、底形迁移等环境条件的制约,秦岭造山运动间接控制了浊积岩发育的动力机制与环境条件.盆地西南缘长7段与长6段三角洲前缘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中具有浊积岩分布的条件,下一步勘探应该重视华池—庆阳—宁县一带.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成藏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在特殊的构造背景下,形成了扇三角洲、冲积扇和浊积扇三种砂砾岩扇体,在成因上属于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受边界断裂活动和古隆起的双重控制,砂砾岩扇体沿边界断裂呈带状分布并遵循沟扇对应关系。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大都深入到烃源岩丰富的湖相暗色泥岩中,含油气丰富;油气成藏具有分区性,赵凹安棚区以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为主,栗园地区以成岩物性油气藏为主,深凹区以透镜体油藏,复合油气藏主要发育在下二门地区。  相似文献   

11.
贺西地区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西地区是我国几大板块的交汇处,多期的构造运动致使该区构造特征极其复杂,同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众多盆地.该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使不同大地构造环境具有五种不同的沉积基底,伴之以形成五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不同类型盆地构造特征与沉积演化差异很大,油气勘探前景亦不同.石炭-二叠时期,本区东部的巴彦浩特、武威、定西等盆地接受了一套厚度较大的海相到海陆交互相沉积,烃源岩厚度大、品质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侏罗系在本区形成三个沉降带,勘探实践中已找到一批小型油气藏,预示着侏罗系是本区重要的勘探层系.白垩系是本区勘探程度最高、油气资源丰度最高、找到油气储量最多的层系,深挖细找仍具很大潜力.贺西地区油气分布规律是:新生界以背斜构造油藏为主,中生界以隐蔽油气藏为主,古生界以断块潜山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2.
巴丹吉林盆地包含多个中生代凹陷,在其西北部麻木乌苏凹陷中首批钻探的两口井,均在前中生界基岩顶部钻遇良好油气显示,反映该区具有形成基岩油气藏的可能。分析认为,油气源来自侏罗系,不整合面和断层为主要运移通道,基岩具有相对较好的储集性,存在系列断块潜山型圈闭,油气分布显示出差异聚集的特点。因此,基岩油气藏是该区勘探的重要类型之一,扩大了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3.
从华南板块构造演化探讨中国南方油气藏分布的规律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华南板块在盆地的形成上、断裂发育的时代上和褶皱变质的时空展布上的有序性,探讨中国南方的成盆和成烃条件;从加里东、印支、燕山三次地壳变形作用及其对前期构造的改造和叠加,探讨南方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在华南板块上,成盆和成烃条件从西向东有序性的发展,而改造和破坏成藏条件的地壳运动又从东向西推进,显示出异常复杂情况,并最终控制了扬子古板块内油气藏从东向西分布的规律性,即从江南隆起西缘的下古生界古油藏向川中和川西地区分布的上三叠统气藏和侏罗系油藏展布的特征.这种从东向西在空间上油气分布的宏观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今后研究和勘探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远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可分为背斜型、断块型、不整合型和岩性型四大类,它们的分布受构造作用的控制。盆地构造样式决定着油气藏的类型和分布,构造作用的阶段性影响着油气藏的垂向叠置关系,构造迁移导致了油气藏分布的平面差异。  相似文献   

15.
构造运动对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所经历的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改造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为此,探讨了历次构造运动对该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与富集的控制作用。基于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结合野外露头勘察,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及其对储层形成、圈闭改造的控制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认为:桐湾运动等4次构造运动控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过程,其中:①桐湾运动以区域性升降运动为主,桐湾运动Ⅰ幕和Ⅱ幕造就灯影组灯二段、灯四段这2套近地表古岩溶储层的形成且大面积分布;②加里东运动形成了乐山—龙女寺大型古隆起,奠定了震旦系油气富集带形成的构造背景;③海西—印支期,震旦系以整体沉降为主,早期古隆起格局继承性发育,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进入成油高峰期,古隆起区发育大型古油藏;④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四川盆地进入前陆盆地演化阶段,震旦系被深埋,使得古油藏发生原油裂解成气,成为震旦系重要的气源;⑤晚燕山—喜马拉雅期是震旦系气藏调整的关键期。结论指出,四川盆地震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勘探潜力大,其中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古隆起斜坡带也是值得重视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南北紧邻的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二者在烃源岩组成和油气藏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东营凹陷主力烃源岩由沙四上和沙三下组成,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下第三系(占91%),以岩性、构造背斜和断块油气藏为主;沾化凹陷源岩主要由沙三、沙一段烃源岩组成,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上第三系(占90%),以潜山披覆构造油气藏为主。通过对沉降过程和断陷伸展特征的分析认为,油气分布受断陷构造运动、沉积中心迁移及有效烃源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酒泉东部盆地侏罗系的喷油与盆地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旺 《石油实验地质》1994,16(2):103-118
酒东盆地具有与酒西相似的地质特征,如所处区域构造位置相同、盆地形成时间相同、烃源岩发育相近、构造演化也相似。但酒东盆地断陷期结束早,盆地大多数断层未上延至中沟组和第三系,因而酒东至今未发现第三系次生油藏,而对侏罗-白垩系深部油藏保存有利。盆地内长沙岭构造带处于"凹中隆",油气条件十分有利,向西应注意文殊山凸起倾没带潜山油气藏的存在,酒深1井侏罗系的喷油提醒人们应重视走廊区保罗系的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地区石炭系油藏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塔里木盆地麦盖提地区石炭系油藏中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是高-过成熟的海相腐泥型气,巴什托地区天然气主要是高成熟的油田伴生气,和田河气田气则是过成熟的干酪根裂解气与原油裂解气的混合。巴什托地区原油主要是演化程度高的低硫、低蜡的轻质油;原油至少有两期充注,保存条件较好;油-源对比显示原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而与石炭系烃源岩无成因联系。巴什托油气藏主要有两大成藏期:一期是海西晚期,油气藏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另一期是喜马拉雅期,以形成次生凝析油气为主。  相似文献   

19.
西太平洋含油带是一个纵贯全球,以湖相沉积为主的油气聚集带。它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和古太平洋息息相关。自西向东依次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陆缘断陷盆地和岛弧盆地。具油气意义的主要为前四类,与其相应的湖泊大体为四类:近内陆坳陷湖泊、近海洋坳陷湖泊、近海洋断陷湖泊和陆缘断陷湖泊。湖盆发育经历了断陷、断坳和坳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的时间、规模和性质因盆地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由此也决定了生储层和油藏类型随湖盆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东濮凹陷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兴宇 《石油学报》1988,9(2):28-36
东濮凹陷是一个油气十分富集的典型盐湖盆地.构造发育,圈闭类型多,多种砂体遍布全区,生油岩成熟度高,排烃条件好,油气运移距离短及深层次生孔隙带的存在是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油气藏可分为构造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前者包括断层油气藏和背斜油气藏,背斜油气藏又可细分为同生断层逆牵引构造、断层挤压构造、盐膏柔性拱张背斜构造及与古潜山和压实作用有关的披覆构造等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有砂岩体原生地层油气藏与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是大型复合式油气聚集带,它是多个次级构造带的复合,有多层次多类型的圈闭,尤其以与盐构造、盐相变有关的圈闭为特征.中央隆起带与多种砂岩体的有机配套则形成了以构造断块为主要类型的油气藏复合体;在先凹后斜的西部斜坡带发现了油气十分富集的胡状集油田,在深洼陷及凹陷陡岸也发现了逆牵引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及深层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