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校园外部空间是高校师生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宜人的小气候环境能够增加校园空间活力,提升空间品质。以天津高校老校区为例,通过实测及回归分析探究夏季不同影响要素与校园外部空间温湿度及小气候下人体舒适度的相关性、定量关系,发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绿化覆盖率,其次为绿地率和下垫面透水率。结合高校老校区的现状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保护我国高校现存老校区建筑,增强老校区活力。本文结合高校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针对老校区老建筑的改造提出一些方式方法。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西校区礼堂改造为例,结合学校历史与现状,在场地处理、功能置换、新肌体形态、环境处理、新旧肌体交接处提出初步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色彩作为塑造高校整体形象的重要要素之一,其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高校建筑的美以及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新老校区为例,从对比的角度出发对新老校区的建筑色彩设计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和探讨,系统地对高校新老校区建筑色彩进行评价和建议,以期为高校新老校区建筑色彩设计提供操作性较强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由于近年来我国建筑界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变化,使得大学新老校园外部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剧烈变化。该文以重庆师范大学沙坪坝老校区和大学城新校区为例,分别从其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空间组织、空间秩序、空间尺度等四个方面分析新老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差异,旨在为营造一个和谐有序、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校园外部空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新老校区功能相近,但规划、布局、绿化不同的测试点的现场热湿环境测试,定量分析了影响高校校园热湿环境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不利因素提出了热湿环境改善措施,为绿色校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远离城市的高校老校区现已人流密集,商业活动频繁。高校的发展使得老校区部分校园建筑处于闲置状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其商业价值也逐渐凸显。文章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西门临街旧建筑群改造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商业化改造的影响因素,从空间改造和商业改造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旨在为高校老校区临街旧建筑的商业化改造策略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7.
房元民 《城市建筑》2012,(17):195+203
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京大学老校区(鼓楼校区)的校园文化景观为例,从校园景观规划的轴线与空间、老建筑造型与风格、校园雕塑三方面进行研究,充分挖掘校园景观设计的可鉴之处,为未来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鲁玲玲 《山西建筑》2011,37(20):1-2
对高校校园景观环境功能的时代化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新校区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把握的四个重要关系,以期为新老校区文化衔接,特色校园景观营造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陈雪依  姚亦锋 《华中建筑》2010,28(2):103-106
该本文利用空间句法软件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与仙林校区的校园空间形态进行了量化分析,从空间秩序、空间组织、空间尺度、空间的构成要素四方面探讨了新老校区空间形态的差异。通过新老对比,为新校区的建设和对老校区文脉的继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飞  顾浩 《建筑》2022,(7):78-80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老校区,由于建设时间久远、发展空间不足,加之与日俱增的师生数量,表现出校园扩容的迫切诉求,但与校园既有空间结构的延续、优质生态禀赋的保护、校园人文特色的彰显存在着强烈的冲突。为化解矛盾并营造符合“双一流”发展目标的校园环境,我们在主校区校园更新工作中提出四类更新策略:强化校园结构,空间复合利用,共享校园设施,促进校城融合;营造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科研成果在地转化;彰显生态人文理念,营造校园魅力场所。在我国城市空间步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本次研究是对高校空间更新的一次实践探索,希望从空间的复合、开放、创新、生态等维度提供可推广复制、切实可行的高校空间更新经验。  相似文献   

11.
申晨 《南方建筑》2013,(4):43-46
校园开敞空间是营造优质校园环境、塑造整体校园形象的重要要素,是校园最具活力和象征精神的场所。但我国校园规划中普遍存在着开敞空间缺失、形式单调以及对校园自身人文精神和历史文脉承接不足等问题。本文依托开敞空间的基本概念理论,结合清华大学校园开敞空间的组织设计,总结出其类型特征,以期对校园开敞空间的规划提供一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田立  梁俊 《中外建筑》2013,(12):138-139
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也陆续引进国外开放式空间学校建筑的观点,将不同院校同筑在一起,更加合理有效的创造科学性的空间,实现公共区域的空间服务共享。本文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大楼方案设计为例,试图研究大学校园建筑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校园建筑应该呈现怎样一种建筑形态,大学校园建筑将有什么样式的新趋势发展。并通过对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大楼的设计探讨校园建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开放与交互式空间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吕斌 《城市规划》2002,26(5):24-28
通过对 90 0多年来国内外大学空间形成与变化历史的考察分析 ,指出开放空间是大学校园形成与持续成长的媒介 ,而开放空间的聚合力及对聚合空间的开放力正是大学空间形成与变化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京大学校园规划 ,提出了实现具有传统的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性成长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宁波大学校园规划为例,阐述了大学校园空间对新建大学校园文化培育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校园规划设计为培育校园文化应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如历史的传承、功能复合化和有机化相联系、有机开放型的交往空间等。  相似文献   

15.
苏平 《南方建筑》2012,(4):50-53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对国内目前校园规划中存在的形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反思,结合现实的建设条件提出在校园规划中需要重视密度调节和尺度控制,并从而影响校园的步行网络、公共空间和功能分区等设计要素。最后,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方案的分析,探讨“模块化的功能分区”、“集约化的交通联系”、“人性化的交流环境”等城市设计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规划多以轴线统筹校园整体布局和空间形态,其中岭南大学是美国布扎式规划在中国校园建设中运用的典范,以南北轴线空间最为突出。但在近年的校园更新中,如何诠释和展示校园轴线空间的多元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档案研究、社会情境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社会变迁的视角,研究轴线空间的演变及其文化建构的特征和动因,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岭南大学校园轴线空间的形式、功能和特征,探讨近代以来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社会价值取向变迁。发现岭南大学校园轴线空间通过节点营造赋予轴线使用、体验和象征意义。影响轴线空间文化建构的主要因素是时任政权、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校园轴线与整体空间关系的理解,完善对校园轴线空间的多元价值认知,并为我国校园建设和管理的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联系理论出发,以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外部空间的物质线、行为线和心理线,为使校园空间具有更好的整体连续性,探索了大学老校区空间,为更新和新建校园提供一个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校园环境空间的使用者为主体,以使用后评价理论为基础,将质化评价方法和量化评价方法相结合,实例分析评价得到影响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各量化因素之间的关系。该评价的相关反馈信息作为校园环境空间进一步重塑设计及投资建设的依据,获得一种完善校园环境空间的理论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规划中的校园空间建构问题,分别从校园总体空间体系和校园空间的深层属性两方面,提出嘉定校区校园空间建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钱明一  张燕 《华中建筑》2014,(2):128-132
文章介绍了杭州职业技术学校总体规划设计理念:通过萃取构成基地的三个主要景观元素——丘陵、河流(冲沟)、水塘,组织和利用丘陵、建筑与水体的互相关系来取得生态化、诗意般的山地校园空间;通过建筑单体设计实现室内空间到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通过校园共享空间的组织,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满足现代化校园开放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