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体与界面化学——一门古老而活跃的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体与界面化学──一门古老而活跃的学科江龙(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分散体系表面现象实验室,北京100101)胶体和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根据分散性来定义,凡是在固、液、气相中含有尺寸在1nm到100乃至1000nm的固、...  相似文献   

2.
《日用化学工业》2008,38(1):68-68
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著名胶体与界面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赵国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赵国玺先生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赵先生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担任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组(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的前身)第一任组长,主持了第一至第八次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术会议。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专著,其《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一书已成为本领域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3.
陈志明 《广东化工》2011,38(10):173-173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工科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文章从增加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等4方面对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胶体与界面化学教学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4.
第12届国际胶体与界面科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rface and colloid science,以下简称12th (CSCS)于2006年10月15日-20日在北京成功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扬州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化学所等单位承办,来自国内外的450多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本届内容丰富、主题广泛的会议。会议主要报道了国际胶体与界面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同时邀请了众多国际和国内胶化界著名专家学者,并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和分会场主题报告。会议特别重视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此外,会议期间还安排了新仪器、新产品发布活动。  相似文献   

5.
2009年8月17-21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山东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联合承办的第12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举行.共有来自全国64所高校、11个科研院所的460多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龙教授和钱逸泰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副主任梁文平研究员也应邀出席了会议.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兆会、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张厚吉、第12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主任、扬州大学校长郭荣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6.
魏涛,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任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助理院长(研究),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FRSC),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魏涛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软物质的可控制备及其与界面相互作用表征、胶体粒子的合成与自组装、Pickering乳液制备与应用以及生物骨材料和涂层的应用等,已在Angew.Chem.Int.Ed.,Chem.Sci.,Biomaterials,Langmui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受邀为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出版集团撰写了著作《Particle-Stabilized Emulsions and Colloid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s》。魏涛教授长期活跃于国际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是国际胶体和界面科学家协会(IACIS)委员,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著名国际期刊Langmuir,Colloids and Surfaces A等的顾问编委会成员。  相似文献   

7.
赵彦宏  王晓晶 《广州化工》2011,39(10):190-191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强,实用范围广的学科,学好该课程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本文从透彻讲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在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讲授中的几点体会,并且结合青年教师自身的优势就如何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9年6月14日-6月19日,第13届国际胶体与界面科学会议及第83届美国化学会胶体和表面科学论坛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大分子混合溶液的电性质徐桂英,苑世领,刘木辛(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济南市,250100)0引言表面活性剂单体的淌度明显不同于其胶束,因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后,溶液的导电性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溶液的电性质,如电导率、电动势等数...  相似文献   

10.
正1胶体与界面化学1.1胶体与界面的基础问题及新理论、现象和实验技术1.2两亲分子聚集体与分散体系1.3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1.4微纳米材料组装与功能1.5胶体的可控运动与群体行为1.6表面活性剂原料、合成及工业应用1.7食品与生物胶体1.8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应用化学专业的办学特色,针对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深化应用化学专业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措施和建议,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本专业其它相关课程的提升优化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全氟碳链为末端基的偶氮苯L┐B膜的光致/热致变色特性研究冯绪胜*于美香穆劲张静智**(国家教委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开放实验室,济南250100)竹中俊介(山口大学工学部机能材料工学科,宇部テ755,日本)关键词偶氮苯,L-B膜,光致变色,热致变色...  相似文献   

13.
该文首先综述了两亲Janus纳米片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界面保护法、乳液界面自组装溶胶-凝胶法、模板辅助溶胶-凝胶法以及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法。接着,系统介绍了两亲Janus纳米片在水溶液中的胶体特性及其在油水体系中的界面特性。最后,简要介绍了两亲Janus纳米片的应用领域,并对未来两亲Janus纳米片制备方法和胶体与界面特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0月11日-2009年10月14日,第三届亚洲胶体与界面科学大会在韩国济州岛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中国、美国、瑞典、法国、葡萄牙、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和巴基斯坦等46个国家与地区的195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梁莹  段明  王虎  方申文 《化工进展》2013,32(11):2549
双偏振干涉测量(dual polarization interferometry,简称DPI)技术具有无需标记、实时、精确测量的优点。因此它能对两相或者多相分子相互作用界面层的密度、厚度和质量进行实时地、动态地定量测量,从而了解分子结构与界面相互作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简单介绍了DPI的测量原理和特点,着重评述了DPI技术在研究聚合物固液界面行为方面的最新应用进展。通过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模型,研究聚合物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过程,建立吸附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从分子层面揭示聚合物在油水界面的吸附机理,为含聚污水处理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随着DPI研究应用的不断展开和深入,还可以应用于胶体表面化学、材料表面化学和纳米化学。  相似文献   

16.
高强力聚乙烯复合材料之界面特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商业化之SPECTRA纤维因具有高度伸展链之聚乙烯化学结构,故为高强度及高模数之高性能纤维。但此纤维仍有低熔点、潜变及界面性差之缺点,故尚未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上。本研究尝试以化学氧化合聚吡咯(PPy)之界面处理,来改善高强力聚乙烯纤维之界面性。并经由界面拉拔试验及表面电位的评估,以建立界面剪断力与表面电位之关连性。实验上将SPECTRA纤维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经PPy以化学氧化处理,并将经PPy  相似文献   

17.
为我国"双一流"高校的战略决策及我国油气事业发展的需要,我校对石油工程专业基础课《胶体与界面化学》进行了重点课程的建设,提出应转变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强化教学实践,培养出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卓越工程师。  相似文献   

18.
<正> 将于1994年2月13~18日在澳大利亚南部港口阿德雷得市召开的第8届国际表面与胶体科学会议(8 th ICSCS)是一次和胶体与界面科学相关的多学科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的盛会。会议由国际胶体与界面科学协会主办,成立了由东道国的13名成员组成的澳大利亚组委会和世界各国的69名成员组成的国际组委会负责会  相似文献   

19.
晶须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勇  张宗涛 《硅酸盐学报》1996,24(4):451-458
结合国内外的工作,介绍了晶须补强陶瓷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晶须表面化学;界面物理和化学相容性,界面应力和涂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晶须涂层工艺,界面研究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研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关键工作。文章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材料化学工程方向《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内容,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以期为培养高水平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