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研究了聚合条件、配方组成及氯化聚乙烯(CPE)的氯化度对高温本体聚合合成丙烯腈(AN) CPE苯乙烯(St)接枝共聚物(ACS)树脂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过程中接枝反应主要发生在聚合转化率低于50 %的低转化率阶段;反应温度、引发剂及链转移剂用量是影响本体聚合合成ACS接枝率的主要因素;提高聚合反应温度、增加引发剂和链转移剂浓度均会导致接枝率显著下降;St/AN的质量比、CPE橡胶的含量及氯化度对接枝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研究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光引发剂引发丙烯腈(AN)的光聚合,探讨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对单体转化率、聚合物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总结出光引发剂C60-(SR)n(C60负载引发-转移-终止剂)与常规光引发剂AIBN引发AN光聚合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合成中等分子质量聚丙烯腈聚合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NaClO_3/NaS_2O_5为氧化—还原引发剂,进行了丙烯腈(AN)与衣康酸(ITA)等几种不同单体的的水相沉淀聚合,制得了中等分子质量的聚丙烯腈(PAN)聚合体。系统地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及配比、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单体浓度以及第三单体甲基丙烯磺酸钠(MAS)的加入等工艺条件对聚合转化率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溶液聚合法合成了2种不同组成的羟基丙烯酸树脂,研究了引发剂、反应温度与共聚物组成对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羟值和聚合体系黏度的影响.采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三聚体分别与2种羟基丙烯酸树脂进行交联固化,并表征了树脂及其交联固化涂膜的机械性能、耐化学试剂性能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共聚物组成中苯乙烯的加入明显降低了聚合体系的黏度,提高了树脂固含量,改善了涂膜物理性能.通过对引发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反应单体配比的控制,成功地制备出固含量为70%,综合性能优良的羟基丙烯酸树脂.  相似文献   

5.
高固体分丙烯酸树脂相对分子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高固体分丙烯酸树脂,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法分析引发剂的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及聚合工艺对丙烯酸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偶氮二异丁腈和过氧化苯甲酰两种引发剂进行复配可提高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采用“饥饿态”聚合工艺进行聚合反应可有效控制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匀,分散度小于2;当引发剂用量为2%,在110℃的反应条件下制得的丙烯酸树脂的综合性能优异,固含量超过70%,相对分子质量可达4万。  相似文献   

6.
以HDI缩二脲为固化剂的双组分水性聚氨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HDI缩二脲为固化剂,丙烯酸树脂为多元醇组分,得到稳定分散的双组分水性聚氨酯乳液,研究了溶剂、单体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丙烯酸等因素。讨论了聚合温度和引发剂的选择,羟基丙烯酸树脂软硬单体、丙烯酸、n(—NCO)/n(—OH)对涂膜吸水率、二甲苯溶胀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为140℃,引发剂占单体总质量的2%,m(DTAP)/m(DTBP)=7:3,羟基丙烯酸树脂单体转化率高、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羟基丙烯酸树脂单体组成为m(MMA):m(BA):m(AA):m(HEMA):38:34:6:22,n(—NCO)/n(—OH):1.6:l,涂膜吸水率小、交联密度高。  相似文献   

7.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引发剂引发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丙烯腈/ɑ-甲基苯乙烯(PMI/St/AN/-ɑMeSt)进行四元乳液共聚,考察了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ɑMeSt浓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84.14 kJ/mol,聚合初始速率同引发剂浓度的0.46次方和乳化剂浓度的0.57次方成正比。乳化剂浓度8.4 m mol/L,引发剂浓度1.8m mol/L,聚合温度75℃,聚合1 h,85℃熟化2 h是较为合理的反应条件。-ɑMeSt的浓度对聚合速率有很大的影响,应控制在0.35 mol/L以下。  相似文献   

8.
《山东化工》2021,50(11)
通过单体滴加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低相对分子质量丙烯腈(AN)均聚物,经乌氏粘度计测定可将聚丙烯腈(PAN)相对分子质量降至10000以下。在过硫酸铵(APS)作引发剂,链转移剂异丙醇(IPA)的作用下,系列研究了单体AN滴加速度、反应温度以及IPA用量对于PAN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转化率的影响。核磁共振氢谱仪测定分析聚合产物PAN结构;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PAN玻璃化温度(Tg)约为90℃,且以相对分子质量小PAN的Tg较低;热重分析(TG)测得PAN在230℃附近发生环化反应,且以相对分子质量小的PAN碳收率低。  相似文献   

9.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氢钠(SBS)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氯乙烯(VC)/丙烯腈(AN)共聚物.采用氧瓶燃烧法测定了共聚物的氯含量,并计算了共聚组成,通过抽提测定了共聚物在丙酮中的溶解性.考察了一步法聚合过程中共聚物组成及溶解性随聚合时间的变化,研究了初始单体投料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共聚物组成及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AN活性高,VC/AN共聚组成和溶解性随聚合时间变化较大;共聚物在丙酮中的溶解性与共聚组成相关,受初始单体投料比影响最大,在VC/AN投料物质的量比为7.6:1时可以获得在丙酮中全部溶解的共聚物.  相似文献   

10.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研究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常规自由基聚合。结果表明: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与经典自由基聚合反应理论完全吻合。升高温度、提高引发剂浓度、引入溶剂都将使PMMA相对分子质量下降。BPO分解生成的苯甲酰初级自由基不但引发单体聚合,还发生了脱羧反应生成苯自由基,苯甲酰初级自由基与链自由基会发生初级终止反应;引发剂浓度对脱羧反应的影响较小,反应温度和单体浓度对脱羧反应的影响较为明显。升高反应温度、提高引发剂浓度等有利于链自由基的双基终止反应。  相似文献   

11.
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合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等主要因素对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组成和分子量、悬浮共聚速率的影响.在30、45、70℃下测定了两单体的竞聚率,讨论了共聚物组成的偏移情况,提出了速率模型,在35~65℃范围内求出了模型参数,建立了分子量模型,提供了粘均分子量与二氯乙烷杂质浓度、引发剂浓度、温度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2.
A simul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unit segment” concept which provides prediction of conversion and molecular weight of product, is proposed for th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AN and St in azeotropic composition. Effects of initiator concentration and emulsifier concentration on conversion and molecular weight we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etically. It is found that the desorption of AN radical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the number of radicals per particle is always less than 0.5. The concentration of polymer particle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0.58 power in respect of the emulsifier concentration and to the 0.35 power in respect of the initiator concentration. The auto-acceleration effect becomes significant when both initial emulsifier concentration and initiator concentration decrease, which influences th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products. The azeotropic composition of AN–St is 28.5:71.5 by weight for this system at 60°C reaction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3.
采用凝胶色谱(GPC)法测定了丙烯腈与衣康酸共聚物P(AN—co—IA)的重均分子质量和数均分子质量,并通过已知聚丙烯腈的重均分子质量数据和数均分子质量数据对所测的分子质量进行校正,进一步计算得到共聚物的多分散系数。同时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P(AN—co—IA)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AN-co-IA)分子质量分布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大、聚合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变宽,与聚合反应温度、聚合反应时间无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过硫酸铵引发丙烯腈/衣康酸铵的共聚合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衣康酸铵[(NH4)2IA)]作为共聚单体,以过硫酸铵[(NH4)2S2O8]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沉淀聚合工艺合成高分子质量的丙烯腈/衣康酸镀[AN/(NH4)2IA)]共聚物。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单体配比、聚合温度和聚合时间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的聚合反应速率较快,且制得了粘均分子质量高达(38-75)×104的AN/(NH4)2IA共聚物。  相似文献   

15.
乙烯基吡咯烷酮与乙酸乙烯酯共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偶氮二异丁腈 (AIBN)为引发剂 ,乙醇为溶剂 ,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方法研究了乙烯基吡咯烷酮 (VP)—乙酸乙烯酯 (VAC)共聚反应。研究了引发剂质量分数及单体质量分数与转化率和分子质量的关系 ,还研究了聚合反应温度对转化率与分子质量的影响 ,同时探索了控制共聚物组成分布均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偏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悬浮共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三元悬浮共聚合体系的聚合机理、共聚速率、非聚物组成及其特性粘度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随着投料配比的改变,可分成四个不同聚合机理区域。St对VDC/AN/St三元悬浮共聚有缓聚作用。VDC三元悬浮共聚速率可用半经验模型,dC/dt=αC^β「Ⅰ」o^γexp(-γkdt)描述,由实验得到模型参数γ值为2.24,模型参数α、β是聚合温度与引发剂浓度的函数。VDC-AN-St三元悬浮共聚物存在着较宽的VDC组成分布,并受到单体AN水溶性的影响,经AN动态相平衡校正后,可预测VDC三元共聚物组成。VDC-AN-St共聚物的特性粘度随着转化率的升高而增大。在相同引发剂用量下,高转化率VDC-AN-St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超声波辅助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腈(AN)共聚合时,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超声波频率以及超声场温度对体系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能够辅助MAA/AN进行本体聚合,加快聚合反应速率。超声波辐照下,本体聚合的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引发剂用量为0.2%时,反应的转化率最大。外加能量的超声波利于加快聚合反应速率,在频率为24 kHz的超声波辐照下,对提高共聚反应转化率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8.
悬浮聚合反应制备高相对分子质量PA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悬浮聚合反应,合成了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丙烯腈(PAN)。研究了引发剂质量分数、反应温度、悬浮剂质量分数,单体配比等实验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以及悬浮聚合反应的动力学,对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腈溶液的流变性能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悬浮聚合法制取不同分子量级别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爱兰  钟宏 《应用化工》2001,30(5):21-23
采用粉状MgCO3 作为分散剂 ,悬浮聚合制取了分子量从 2 4× 10 4 ~ 2 5 4× 10 4 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考察了温度、引发剂种类和浓度、分子量调节剂、转化率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规律 ,用粘度法测量了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的分子量。结果表明 :温度的升高、引发剂浓度的增大、分子量调节剂的加入都会导致分子量的减小 ,随着转化率的提高 ,聚合物的分子量增大。在同等条件下 ,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 (BPO)聚合所得的分子量较偶氮二异丁腈 (AIBN)高。通过实验 ,得到了满足作者需求的分子量 (96× 10 4 ~ 10 0× 10 4 )的聚合物的聚合条件为 :分散剂MgCO3 用量 1% ,单体∶水相 =1∶2 5 (质量比 ) ,引发剂BPO浓度 0 5 % ,反应温度 70℃ ,反应时间 3h。  相似文献   

20.
Th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acrylonitrile (AN) with α-picolinium p-chlorophenacylid (α-PCPY) as initiator using carbon tetrachloride as inert solvent was investigated at 50°C. The polymerization follows ideal kinetics: the exponent values calculated for the initiator and monomer were found to be 0.5 and unity, respectively. A free radical mechanism with bimolecular termination was confirmed by the inhibiting effect of hydroquinone, a radical quencher. The rate of polymerization was a direct function of initiator (α-PCPY) concentraction, monomer (AN)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The overall activation energy calculated was 56 kJ/mol. The polymerization was favoured by polar solvents and retarded by non-polar sol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