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毛纺科技》2021,49(9)
为了研究亚硫酸氢钠和亲水柔软剂对涤纶/羊毛混纺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选用不同质量浓度的亚硫酸氢钠/尿素溶液和亲水柔软剂对织物进行整理,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接触角测量仪、多功能电子织物强力仪和主观刺痒评价法对织物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在亚硫酸氢钠质量浓度为30 g/L、尿素质量浓度为60 g/L、处理时间2 h、处理温度80℃的工艺条件下,羊毛鳞片基本溶解,织物刺痒感降低;再经过30 g/L亲水柔软剂整理后,织物刺痒感基本消失,接触角从142.2°下降到124.1°;红外光谱图表明织物分子结构未被破坏;处理后试样经纬向拉伸断裂强力下降,但撕破强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唐家瑞 《印染》2013,39(3):26-27
采用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对阳离子改性涤纶/羊毛/天丝混纺织物染色。第一浴,120℃阳离子染料和中性染料同浴染色40 min;第二浴,60℃活性染料染色50 min。该染色产品达到或优于一等品要求,且具缩短流程和节能降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毛纺科技》2021,49(9)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风险,做出质量更优异的薄花呢面料,从产品设计、织造、后整理几方面对羊毛/涤纶混纺弹力薄花呢的设计及工艺进行探讨,通过反复试验寻找最佳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测试结果表明:织造的最佳上机工艺参数为开口时间303°,闭口时间318°,综框高度55 mm,综框动程134 mm,车速330 r/min,产品的生产效率较高且质量较为稳定。预定形温度为180~190℃,最佳定形温度为190℃,时间应达到35 s,车速为22 m/min时,能达到很好的定形效果。采用优选的工艺参数使羊毛/涤纶混纺弹力薄花呢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减少了生产事故,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为轻薄弹力面料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毛纺科技》2004,(6):45-45
澳大利亚羊毛创新公司(AWI)和国际羊毛局联合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羊毛混纺起绒织物———WoolfleeceTM。该面料由高品质的羊毛涤纶纤维制成,价格可与合成纤维起绒织物竞争。Woolfleece混纺面料的研制花费了2年的时间,采用的是双层结构,贴近皮肤的内层用羊毛纤维,外层用涤纶纤维,羊毛的含量为35 %。该面料具有保暖、透气和吸湿的特性,且易于整理,价格便宜,在隔热、导湿和微气候控制方面都优于合成纤维面料,穿着者有干爽感,适宜于制作休闲服、各类运动服、工业用服和极限服装而非传统的毛纺服装。目前,该产品已进入到商品化实施阶段,国际羊…  相似文献   

6.
羊毛/涤纶混纺织物集合了羊毛和涤纶的优点,手感柔软、滑糯、丰满,尺寸稳定,易洗快干,弹性好,折皱回复性好,逐渐成为常用的高档服饰面料之一,但兼容多组分纤维的羊毛混纺织物服用性能更优.研究了羊毛/涤纶混纺、羊毛/涤纶/绢丝混纺、羊毛/涤纶/天丝混纺织物的透气透湿性、悬垂性、抗静电性、远红外辐射温升及发射率等服用性能.结果...  相似文献   

7.
涤纶及其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整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曹万里  顾志安 《印染》2004,30(7):31-32
分析了常见的抗起毛起球整理方法,采用涤纶专用高效抗起毛起球剂ATP进行处理,发现整理后的涤纶及其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等级能提高2~4级,且手感、抗静电性及耐久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周月琴  杨自治 《江苏纺织》2013,(11):35-36,39
介绍了柔丝蛋白纤维、竹炭改性涤纶的性能特点,与羊毛混纺织物设计及开发中的工艺要求、关键技术和产品特色。通过三种纤维有机的结合,赋予了产品特殊的功能和外观风格,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及附加值。  相似文献   

9.
吴卫国 《印染》2000,26(8):30-30
对涤纶酸改性混纺织的染整工艺进行探索,制定了合理的生产工艺,提高了织物的质量,档次。  相似文献   

10.
羊毛混纺耐高温阻燃织物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对国内阻燃纺织品应用前景的介绍,比较了羊毛混纺阻燃织物的加工方法,指出羊毛与阻燃纤维混纺织成的耐高温阻燃织物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阻燃性能好,舒适性好,耐久性强的特点,详细介绍了羊毛与耐高温阻燃纤维,阻燃改性纤维的混纺产品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改性涤纶与羊毛同浴染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纤维K/S值的测定,研究了温度、pH值、载体等因素对改性涤纶与羊毛同浴染色时不同涤纶的上染性能和羊毛沾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温度下,改性涤纶EDDP、ECDP具有更高的上染率.与改性涤纶同浴染色的羊毛对分散染料的沾色明显减少.羊毛/涤纶同浴染色时,染浴pH值大于5时,分散染料发生还原,涤纶上染率明显减少,羊毛沾色色调改变.羊毛/涤纶体系中加入适当的载体可使涤纶上染率有所提高,而过高的载体加入量反会使涤纶上染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涤纶燃烧因出现熔滴现象而甚少被用于阻燃防护服,文章采用自制阻燃剂对涤纶和毛织物进行阻燃处理,阻燃效果较好,并探讨了毛/涤混纺织物的阻燃性及断裂强度。结果表明:自制的氮磷复合阻燃剂对涤纶的阻燃级别可达B2阻燃级别,极限氧指数可达28.4%;对毛织物的阻燃效果可达到B1阻燃级别,极限氧指数可达34.7%;阻燃涤纶织物的断裂强力明显高于阻燃毛织物;阻燃毛/涤混纺织物极限氧指数均能达到难燃材料级别,当涤纶含量高于50%时,混纺织物断裂强力高于芳纶等织物。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防紫外线纤维与防缩羊毛纤维的原料选择、混纺纱线纺制和织物设计与织造,获得了系列规格的毛混纺轻薄面料,赋予织物持久的凉爽性、防紫外线特性。对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和热湿舒适性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并对织物用于夏季男士衬衫面料的手感风格进行了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该系列织物具有较好的防紫外线性能和热湿舒适性能;为保证织物具有较好的热湿舒适性能,织物的的紧度不宜过大;该批织物作为男士夏季衬衣面料,其基本风格和综合风格数值属于中等或偏上水平,比较适合作为男士夏季衬衣面料。  相似文献   

14.
毛涤混纺织物分散染料染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行合成的三种羊毛织物改性剂G1、G2和G3,对羊毛织物、毛涤混纺织物进行改性,探讨了最佳改性工艺条件和改性织物的分散染料染色。结果表明,经改性剂G1改性的毛涤织物,可用分散染料在常压下染色,且染色K/S值较高,皂洗和摩擦牢度均在3级以上。毛涤织物较合适的改性条件为:改性剂4%(owf),分散剂0.5g/L,温度90℃,时间40min,pH值9;改性毛涤织物较合适的染色条件为:染料2%(owf),载体1.5g/L,乙醇12mL/L,染色温度100℃,染色时间60min。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探讨了毛/涤混纺织物的折皱弹性与织物紧度、纱线混纺比、纱线捻度以及纱线细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精梳毛纺织厂的条染色差、色花问题,提出不用回染和套染,而将其色条采出主色样,建立批尾色样库,按市场流行色进行拼配色混纺成系列色纱做经纱,纬向配以50%的毛涤氨纶包缠纱,织造出精梳混色多组分系列毛涤弹力牛仔面料,既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又开阔了开发产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单经单纬毛织物的兴起,决定了精纺毛/涤混纺纱必须通过浆纱工序.羊毛纤维表面有鳞片层,湿热状态下会产生缩绒现象.毛纱弹性好,但毛羽多、湿强度低、耐热耐碱性差.根据羊毛纤维和纱线的结构、特性,文章分析了毛纱上浆的特点和难点,依据"相似相溶"原理,研究制定了毛/涤混纺纱上浆用浆料及浆料配方,并阐述了上浆条件和主要工艺参数.上浆后,纱线达到了贴伏毛羽、增加耐磨、增强保伸、改善织物织造性能的目的.通过大量实验,测试并分析了浆液性能、浆膜性能和浆纱质量,得出了适用于毛/涤混纺纱上浆的最佳浆料配方.  相似文献   

18.
周薇  李龙 《毛纺科技》2004,(4):60-61
利用圆轨迹起球测试仪对9种精纺毛涤织物的起球性能进行了测试,建立了织物起毛起球等级与毛球数预测模型,得到了织物各结构参数对起毛起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原料创新将抗紫外线涤纶纤维与防缩羊毛混纺,选用不同的混纺比,设计纺纱工艺流程及主要技术参数,选用相同的纱支、不同的经纬密度及织物组织上机织造,得到了不同规格的轻薄面料.测试和分析了不同规格抗紫外线毛涤织物的紫外线防护效果,并对各类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评价.结果证明,所设计并试织的系列织物具有较好的防紫外线性能和热湿舒适性能;在保证紫外线防护系数符合要求的情况下,织物的紧度不宜过大,以使夏季织物具有较好的热湿舒适性能.  相似文献   

20.
对比分析了国产和进口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及抗静电剂的代表性品种、不同用量条件下的织物抗静电性能,从技术和经济2个角度优选了织物抗静电性能的最佳点,表明国产三点式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及国产抗静电剂水平均已和进口同类型产品性能相当,且在导电纤维添加量为1%、抗静电剂用量20~30 g/L的条件下,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已达最佳水平,过量添加反而会导致静电压半衰期增长。南北方实验室的测试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源于在标准许可范围内实验室湿度控制的差异及人为操作导致,应进一步规范测试条件。不同抗静电效果织物的吸烟灰、拖过草坪的吸附实验表明,添加导电纤维的毛涤混纺织物并不主动吸附烟灰等微粒,但存在由于表面光洁度不够、微粒直接接触后发生机械嵌合导致出现吸沾灰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