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经过两次改建并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后,发挥了防洪、防凌、供水、发综合效益。该工程30多年的运用实践表明,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必须设足够的泄流排沙设施,采取蓄清排浑调水调沙运用,保持水库长期使用库容,发挥利用利用效益;在水库调度运用过程中,应根据入库水沙情况不断调整运用指标,既要保持库区冲淤平衡,又要使、下泄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以利于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三门峡水利枢纽二期改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施工中采用了TQC管理模式,采取了建立领导体系,严格奖罚,完善验收程序,提高工作与服务质量第一系列管理措施,形成了质量管理体系,在施工质量控制的实施上,采用了分单元管理法和因果图法。  相似文献   

5.
三门峡水利枢纽泄流底孔破坏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敏 《水力发电》2002,(2):28-30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由于库区及上游河道泥沙严重淤积,被迫对工程进行改建。经过工程改建和调度运行的调整,基本解决了泥沙淤积问题,并发挥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高含沙水流使泄洪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坏。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材料抗磨蚀试验和现场修补试验,对泄洪底孔的磨蚀破坏机理和修复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7.
《人民黄河》2017,(7):19-22
通过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出现的库区淤积等问题的研究,针对性地进行了改扩建设计,1965—1968年进行了第一次改建,增设2条泄洪排沙隧洞、改建4条压力钢管参与泄洪,枢纽315 m水位下泄流规模由原设计的3 486 m~3/s提高到6 102 m3/s,"蓄水拦沙"的运用原则调整为"滞洪排沙",减轻了潼关以上库区淤积,但枢纽泄流排沙能力仍然不足。之后进行第二次改建及泄流工程二期改建,陆续打开12条导流底孔,安装5台发电机组,枢纽315 m水位含机组泄量的下泄总流量达到10 096 m~3/s,水库基本达到年内冲淤平衡。后又完成了机组扩建、改造等工程,泄流排沙能力逐步提高,枢纽工程功能逐步完善,完成了由"滞洪排沙"向"蓄清排浑"的重要调整,枢纽全面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发电和供水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系统总结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与管理60 a来在工程改建、电站运行、机组改造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科技创新试验研究,介绍了特种深水围堰设计与应用、泄流排沙建筑物抗磨蚀、三门峡水电站汛期发电试验研究、多污物河流水电站污物综合治理以及水电站机组增容改造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提出未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应加强管理,完善功能,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加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运用方式的跟踪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10.
我省三门峡库区群众又经历了一场“92.8”小洪水、大灾害的洗劫,损失惨重。概因黄河潼关隘口河床抬高,330米高程以下过流断面仅有建库前的34.2%,使高水位持久不下,黄水倒灌渭河及其支流所致。多年来。我省三门峡库区小洪小灾,大洪大灾,以至小洪大灾的局面,已成为陕西人民的心腹大患,对此,我们急切盼望上级有关部门首先从水库运用方面着手降低潼关隘口河床高程,给灾难深重的库区和库周人民以生息机会。更希望库区和库周人民搞好河道治理及各项防洪抢险准备。为此特发表这组文章,以对我省三门峡库区现状和问题以及“92.8”洪水的特点及其灾害成因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改建过程的经验与教训。教训产生于兴建过程中在规划上的失误,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要黄河清,但对泥沙运动规律认识不足,在处理中、下游关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上缺乏辩证的观点。经验积累于改建过程,不仅使水库发挥出综合利用效益,而且总结出一套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应遵循的原则和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三门峡水电站在第2次改建时决定在不影响潼关淤积的前提下,利用低水头径流发电。为满足汛期低水位正常发电,并解决汛期泥沙、水草的淤堵,电站在改建设计中采取了降低进水口和引水道高程,在坝体内进行大孔口开挖和加固;增设新的拦污栅和在蜗壳上开设排泄淤泥和水草的叉管等新技术和新措施。厂房内安装5台单机容量为50MW机组,由于含沙水流对机组的磨蚀十分严重,为改善机组工况,1980年改为非汛期发电,汛期作为调相用。年平均发电量为10亿kW·h。但电站装机容量偏小,非汛期仍然存在大量弃水,为增加发电量并为1~5号机组更新改造和恢复汛期发电创造条件,扩建了2台单机容量为75MW机组,现已投入运用,并正着手对1~5号机组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3.
三门峡水利枢纽溢流坝段导流底孔改建为永久泄流排沙底孔后,改变了底孔的结构受力条件,底孔应力在新的运行条件下能否满足强度要求,是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底孔应力十分复杂,因此采取综合分析方法,包括应力试验、现场观测、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等,并根据应力结果提出了改建措施,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三门峡水利枢纽底孔修复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门峡水利枢纽底孔严重磨蚀破坏,影响大坝安全运用。为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多项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证实泥沙磨蚀为底孔破坏主要原因。据此进行底孔修复设计,使底孔和大坝能够安全运用。实践证明,底孔修复设计是正确的,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我国不同时期兴建的两座大型水利枢纽,涉及移民63万人,三门峡移民安置,直到现在仍然有1/3的人刚刚达到温饱,还有1/3的人处于贫困状态;小浪底移民安置根据我国国情,结合世行移民导则,摒弃“重工程、轻移民”的旧观念,把移民工程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制定科学、合理的移民安置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滚动修正,使之达到了更切合实际,让移民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三门峡水电站兴建以来,几个建设阶段中电气主接线发生了变化。从这些变化中看出,大中型电站电气主接线应力求简化并便于建设的分期过渡;设计中应选择先进的配电装置,这是优化设计的有效手段。在即将进行的1#~5#机组改造工程中应注意机组额定功率因数的提高及主变压器的容量配置。  相似文献   

17.
侯素珍  胡恬  杨飞  王平 《水利学报》2021,52(4):393-400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是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控制潼关高程的关键途径。"蓄清排浑"运用以来,非汛期蓄水期库区发生淤积、汛期降低水位运用排泄全年泥沙,基本保持了库区动态冲淤平衡。不同控制水位和入库流量过程存在不同的排沙效果,针对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过程的差异,对"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汛期排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了水库敞泄和不同控制水位运用对排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汛期平水305 m、洪水敞泄的运用条件下,水库排沙具有多来多排的特点,汛期排沙总量与入库含沙量和水量密切相关;完全敞泄时库区冲刷取决于流量大小和敞泄时间,净排沙效率随着水量的增加和敞泄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冲刷效率降低;汛期控制运用期,当流量在1000 m3/s以上时、水位在305~311 m也会产生一定的排沙,排沙效果取决于含沙水流在壅水段的滞留时间和出入库流量之比。研究成果可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门峡枢纽建成后,库区泥沙淤积十分严重经过2次改建,工程的泄流规律增大,315m高程泄量近10000m^3/s,水库运行方式改为蓄清排浑运用。恢复了10亿m^3的槽库容,潼关高程升降变化稳定,基本控制住了泥沙淤积的上延。由于枢纽上下游兴建了大型水利枢纽,改变了三门峡水库的入库水沙条件和运行条件,库区泥沙冲淤变化出现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改善水库运行调库,适当调整非汛期和汛期的运用水位,缓解库区泥沙中  相似文献   

19.
闫国平  康德荣  曹琪 《人民黄河》2000,22(10):5-6,14
在三门峡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工作中,建立了管理体制,健全了组织机构,制订了规章制度,规范了管理程序,编制了实施规划;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按计划管理;在项目质量上,加强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在经费使用上,加强资金管理;在工程运行上,注重后期管理。一期规划的实施初步改善了移民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大部分移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并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验收。  相似文献   

20.
王现国  王静  葛雁  张平辉 《人民黄河》2011,33(10):39-41
结合多年的地下水监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低水位运行对岸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低水位运行后,导致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形成了三门峡市区、陕县城区、灵宝老城等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使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埋藏条件发生了改变,造成了地下水流场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