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化工》2004,29(3):11-11
作为工程塑料合成技术在全球属于领先地位的GE先进材料集团下属一员的LNP工程塑料公司,于2004年2月11日在上海推出两种新的连接器材料,这些新材料是特别为红外焊接中抗高温要求而设计的,其配方具有不含卤素、防火性等特点,应用符合环保要求。新的THERMOCOMPHT焊接UF-1006和THER  相似文献   

2.
《现代塑料》2008,(3):26-29
为了应对电子产品不断向小型化、复杂化发展的趋势,LCP供应商正积极研发更具产品优势的LCP材料,进一步拓展了LCP的应用市场,以期实现LCP材料应用的多元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离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对模板离子具有强识别能力,对其可实现高选择吸附,因而离子印迹技术常用于制备高选择性吸附材料。但传统方法制备的离子印迹吸附材料,因识别位点容易被包埋导致其吸附容量小、吸附-脱附速率低,而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则是采用模板离子和聚合单体直接在载体表面或附近区域构筑选择性识别位点,所有活性位点均暴露,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从技术原理与合成原料、制备工艺方法以及载体材料类型等方面对表面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近期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针对相关研究现状,从载体材料、功能单体、目标离子等角度分析和讨论了表面离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当前发展中的不足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现代塑料》2009,(12):7-7
威格斯公司(Victrex PIc)旗下的聚合物解决方案事业部宣布,台湾高性能薄膜及胶带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台日美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日美”)选择采用PEEK聚合物制成的APTIV^TM薄膜作为电子及半导体领域中表面贴装焊接的CMOS/CCD膜层。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4种主要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模型,有Langmuir吸附模型、Frumkin吸附模型、重排吸附模型和严格重排吸附模型;讨论了这4种吸附模型的特点和相互间的联系,并且介绍了这些吸附模型在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吸附模型在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的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最后提出了这4种吸附模型在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研究了三种生物碳素材料 (石墨、金刚石膜、类金刚石膜 )样品表面吸附血浆蛋白后血浆蛋白构象的改变。结果表明 ,血浆蛋白吸附在材料表面后构象改变程度的相对大小为 ,石墨 >金刚石膜 >类金刚石膜。从吸附血浆蛋白构象改变的角度可以定性地得出 :类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金刚石膜 ,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石墨。  相似文献   

7.
为了弄清在化学驱尤其是三元复合驱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在地层岩石表面吸附损失的原因,本文在大量的文献阅读基础上综述了不同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机理,国内外在降低表面活性剂在油砂表面吸附的新进展,根据国内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性质特点,对降低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表面的吸附滞留方法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实验探索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 (AES)、氯化十六烷基吡啶 (CPC)、β -萘磺酸聚合物 (NS)以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TX -10 )等四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在普通硅酸盐水泥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 ,AES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是一种快吸附 ,属于LS型 ;CPC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过程则是一种慢吸附 ,受动力学因素所控制 ;NS的吸附量与其浓度成线性关系 :TX -10则基本上不被吸附。结果显示 ,被吸附的三种表面活性剂都是疏水基朝向水相 ,增加了水泥颗粒的疏水性。然而AES随着添加量的增大 ,由于吸附胶束的形成 ,使水泥颗粒表面经由亲水 -疏水 -亲水的变化过程。从表面电荷的变化来看 ,AES、NS的添加均使水泥表面Zeta电位有所增加 ,而CPC却使得水泥颗粒表面从带负电变到带正电。文中所提出的改进Stern双电层模型能很好地说明几种表面活性剂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塑料》2012,(12):18-19
ESCHABauelemente有限公司(以下简称“ESCHA”)是一家为传感器技术提供接插连接器的创新企业,目前在德国Halver已拥有2家生产工厂。其产品可分为三大类:订制化的、专用的和标准的,其中,订制产品的销售收入约占该公司总销售收入的50%。该公司订制化解决方案的例子包括:耐洗涤剂或耐高温的接插连接器、具有特殊数据传播功能的连接器,或者是灵敏的连接器技术,当然,命名的只是少数。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涛  汤达祯  张贵才  葛际江  蒋平 《应用化工》2007,36(10):1017-1020
简要介绍了液液界面张力的由来,以及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在石油工业中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影响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因素,包括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及使用条件。概括总结了类V型、类L型、类倒L型动态油水界面张力曲线,讨论了不同形状动态界面张力曲线与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处吸附、解吸行为的关系;简述了界面张力曲线形态间的相互转变。  相似文献   

11.
碳纳米管表面改性及其吸附水中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碳纳米管的结构、性质及优异的吸附性能,介绍了碳纳米管的表面改性方法,总结了对不同目标物吸附效果的差异。表面改性有利于碳纳米管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对不同的有机污染物而言,不同的修饰官能团的吸附效果差异较大。指出了吸附竞争和提高选择性等是未来需要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比较了几种表面活性剂在涤纶微细纤维表面的吸附情况,为研究表面活性剂在涤纶微细纤维染色过程中的作用及改善涤纶微细纤维染色性能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水在TiO_2表面的吸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2O是界面反应的重要吸附质,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吸附到TiO2表面。由于光催化反应大都发生在水相介质中,因此H2O的吸附对光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会产生很大影响。基于H2O在TiO2表面的吸附状态和吸附机理,对国内外有关H2O在TiO2表面吸附的研究热点和采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的硝酸表面改性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硝酸对粒状活性炭进行了表面改性,考察了硝酸浓度及氧化时间对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TR)、Boehm滴定、X射线衍射仪(XRD)、物理吸附以及颗粒强度分析仪等对氧化前后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以改性活性炭为载体,浸渍活性组分后制备了浸渍炭催化剂,考察了其对氯化氰防护性能.研究发现,低浓度硝酸氧化改性可增加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的含量,减少碱性基团的含量,从而提高活性炭的表面亲水性,而对活性炭的结构没有明显影响;制备的浸渍炭催化剂对氯化氰防护时间明显增长.当硝酸浓度为8%,氧化时间为8 h时防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表面吸附的微观机理研究进展 ,着重阐述了表面吸附的微观机理研究的理论基础、现代表面吸附的分析技术、现代理论研究方法 ,并指出了现代表面吸附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目前学者在吸附机理和吸附的影响因素上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现有的降低表面活性剂吸附的方法,着重介绍了牺牲剂的使用,这是目前降低表面活性剂吸附最高效的方法。牺牲剂种类繁杂,国外对高分子牺牲剂的研究众多,这很可能成为国内牺牲剂研究的下一个重点,以及牺牲剂在国内外现场的应用以木质素类为主,寻求这种廉价、易得的牺牲剂仍然是降低表面活性剂吸附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吸附废水中表面活性剂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一种新的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方法,试验研究了活性炭经不同方法改性后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经浓硝酸和H2O2改性的活性炭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分别是原始活性炭的1.4和1.5倍。通过活性炭静态吸附试验发现:三种活性炭在4h达到吸附平衡,改性后的活性炭吸附能力明显增强。在动态吸附试验中,原始活性炭在360min达吸附饱和,其它两种改性活性炭在300min达吸附饱和。改性后的活性炭比原始活性炭的吸附效果好,且用H2O2改性的活性炭较用浓硝酸改性的吸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8.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6种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在石英砂上的吸附,讨论了溶液浓度、表面活性剂疏水基链长、温度和pH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磺酸盐在石英砂上的吸附具有Langmuir吸附等温式的特点;温度升高使吸附量降低;等温下,溶液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表面活性剂疏水基链长对吸附量的影响符合Traube规则,溶液浓度高于cmc,疏水基链长增加,吸附平台下降,且疏水基碳数和饱和吸附量Tmax间呈线性关系;溶液pH的变化会导致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和石英砂表面电荷不同,静电作用使吸附量随体系的pH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实现我国能源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其中以表面活性剂为主剂的化学驱油技术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出发,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的物化特征及其驱油特性的优缺点,主要包括广泛使用的阴离子、两性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新兴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等。随着石油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低成本、高效能、绿色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驱油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损耗使得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浓度下降,导致驱油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进一步重点综述了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的研究进展,其中吸附等温线模型主要用于评价恒温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量与吸附平衡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而吸附动力学模型可用于评估吸附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揭示表面活性剂吸附的深层机制。为了更佳全面准确地描述表面活性剂吸附特性,有必要联合使用多种吸附模型,也需要发展新型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苏海佳  赵一飞  谭天伟 《化工学报》2007,58(6):1473-1477
采用制备得到的菌丝体表面分子印迹吸附剂;系统研究了菌丝体表面分子印迹吸附剂对模板金属离子的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与非印迹吸附剂相比;以Ni+为模板制备的菌丝体表面分子印迹吸附剂;对Ni+、Cu+与Cr3+的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含有Ni+的金属离子混合溶液;菌丝体表面分子印迹吸附剂对Ni+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都比另一种金属离子(如Cr3+和Cu+)明显提高;与非印迹吸附剂相比;印迹吸附剂对非模板金属离子Cr3+和Cu+的选择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