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城市热量平衡与水分平衡问题的研究,说明人工热源、城市下垫面、空气污染等因素在城市热岛形成方面的作用,并且还结合山地城市特殊的地形与气候条件来分析其室外热环境的特殊性,揭示利用城市规划从城市绿地、水体作用以及建筑影响等方面着手来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3.
养老型住宅室外环境设计应尽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注重环境及设施的安全与康养功能。分析了养老型住宅室外环境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以期为老年人打造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何菡 《制冷与空调(四川)》2013,(3)
对成都某一廉租房进行了实测,测试结果发现在成都地区夏季夜间室外气温比较凉爽,而室内却普遍闷热,即使在阴雨天也是如此。提出通过改善围护结构和通风措施来改善廉租房热环境。研究结果对于今后廉租房的建设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为了解夏热冬暖地区医院建筑热环境现状,对广州南方医院综合大楼夏季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测试与评价.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室内外温湿度、风速、送回风风速及温度、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等.热舒适性评价采用HS指数、APDI指标等.HS指标评价结果综合大楼基本为舒适,APDI指标评价结果综合大楼气流组织较差.在测试评价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广州南方医院综合大楼在热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热舒适条件下环境风速和温度最佳组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体与热环境的基础理论出发,着重对影响人体与环境之间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温度和气流速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给出了热舒适条件下二者的最佳组合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热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热环境的评价指标以及热舒适标准做了一个综合性的描述.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组合室内热环境参数,不仅可以达到热舒适和热健康,还可以节能,并且阐述了基于节能的室内热环境设计参数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热空间模型、人体热生理模型和人体热心理模型的分类标准,对非对称热环境下人体热舒适度研究进行全面综述。热空间模型通过空调、环境参数直接预测人体客观、主观反应,人体热生理模型通过研究人体内部主动、被动生理调节预测人体生理参数,人体热心理模型侧重研究生理参数和主观反应的联系或人体如何适应热环境,最后概述了各模型的优点及局限。结果表明:热空间模型与选用的空间结构具有重大联系,一旦空间结构改变,模型建立的很多关系便无法成立,在车辆的应用领域价值更大;大多数热生理及热心理模型不够全面或仅限于特定环境,只有少数能够通过详细的体温调节解决人类对非均匀和瞬态条件的反应; Berkeley热舒适模型同时涵盖了热生理及热心理模型,但其耦合模拟过程过于复杂,而等效温度模型虽然精度相对较低,但由于其运算简便受到更广泛的应用;自适应模型充分考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通过现场测试和调查的形式,对广州市室内环境几种主要参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7-9月期间,广州个人住宅平均温度为29.95℃,相对湿度为74.83%,呈闷热感,照度为86.05lx,噪声为57.86dB,办公室室内平均温度为27.44℃,相对湿度为60.78%,感觉稍热,照度为75.5lx,噪声为54.96dB。两者的噪声均略超标,但从总的调查结果来看,广州市的室内环境状况是基本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王顺林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9,30(3):47-49
利用PHOENICS软件对广州某体育馆气流组织进行了CFD模拟,结果显示:在仅开启座椅喷口送风的空调条件下,该馆能满足小球比赛要求,但设于场馆区底角的回风口稍不利于节能和形成良好的气流组织分布。 相似文献
16.
以CPR1000核电站R55区穹顶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应用P-1辐射模型对穹顶内部温度场进行了3D稳态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结果表明:6月26日6个时刻,空穹顶内Z=11m处的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最大相对误差为3.23%,平均相对误差为1.05%;9:00穹顶内垂直方向温度分布梯度明显,最大温差达到6℃。P-1辐射模型模拟太阳辐射对核电站穹顶内热环境的影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原理,建立了列车在隧道内运行状态和隧道内热环境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对该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获得了针对隧道内热环境进行模型试验时要遵守的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18.
某办公室热环境CFD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Airpak软件对某办公室夏季空调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办公室截面速度场、温度场、空气龄,以及PPD、PMV的分析研究,对办公室的热环境进行了评价。为相关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数据中心是集中放置并管理数据处理设备的空间,热环境是保障数据处理设备能够安全、稳定、连续运行的关键。这里在回顾并分析现有数据中心热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定义掺混指数参数,来评估数据中心空间发生冷热气流混合对设备安全性的影响,并评价其热健康程度。与现有的以设备平均进风温度为基础的评价方法不同,掺混指数侧重对热环境安全性的评价。通过考察掺混指数的空间分布,不仅可以了解数据中心气流组织的分布特性,还可以找出数据中心存在热环境安全隐患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借助热量加权后的掺混指数,可以对不同规模、布局、气流组织模式的数据中心热环境质量进行直观比较,从而指导新数据中心的设计和已有数据中心的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