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山口石煤提钒焙烧工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焙烧对从方山口石煤中提钒的影响,考察了焙烧温度、入炉温度、有机质、添加剂氯化钠用量、焙烧时间、焙烧气氛和矿样粒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试验发现,对来自同一矿区的矿样,当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较高时,熟料中高价钒的水浸出率较低,采用1%的硫酸作为浸出剂对水浸渣进行再浸出,钒的浸出率可提高10%,最高可提高40%-50%。  相似文献   

2.
石煤提钒工艺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目前我国石煤提钒工艺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对比,评述了各种工艺的缺点及提出今后提钒工艺的发展方向,对有关专业人员及提钒的工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石煤钒矿提钒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酸化焙烧-水浸提取石煤钒矿中钒的工艺是可行的,且工艺的适应性强、简单,易于产业化,是一种新的提钒技术。石煤钒矿硫酸化焙烧合适工艺技术为硫酸配入量35%、焙烧温度300℃和焙烧时间0.5h,钒的浸出率〉92%。  相似文献   

4.
石煤提钒工艺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目前我国石煤提钒工艺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对比,评述了各种工艺的优缺点及提出今后提钒工艺的发展方向,对有关专业人员提钒工艺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某钒矿采用无污染钙化焙烧提钒的试验工作。认为对该钒矿采用钙化焙烧工艺提钒可行,避免了传统钠化焙烧提钒的氯污染。  相似文献   

6.
硅质石煤钒矿提钒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条件试验确定了"空白焙烧-碱浸"和"氧化剂氧化-酸浸"这两种提钒工艺的最优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空白焙烧-碱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矿样粒度0.074 mm、焙烧温度800℃、焙烧时间3 h、氧分压10~100Pa、浸出温度90℃、浸出时间3 h、烧碱浓度40 g/L、液固比1.5∶1.0,在此条件下钒的浸出率可达到83.8%,比传统的钠化焙烧-酸(碱)浸工艺提高20%以上。在矿物粒度0.074 mm、氧化剂MnO2用量为5%、硫酸浓度为40%(质量分数)、浸出温度为90℃、浸出时间为9 h、液固比为2.5∶1.0的条件下,氧化剂氧化-酸浸提钒工艺的钒浸出率可达72.4%,比传统的钠化焙烧工艺高出10%以上。  相似文献   

7.
石煤提钒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石煤提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稀酸常温浸出,901树脂离子交换等新工艺流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该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可有效地提高V2O5的回收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25%左右,生产操作简单,产品质量稳定,并已在工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钒产量居世界第一,由于近年来钒价出现上涨,市场前景较为乐观,预计这将极大地促进石煤提钒产业的发展。石煤作为我国优势的钒矿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开采利用,需要先进工艺的研发为行业提供支撑。针对传统提钒工艺的不足,从流程上对石煤提钒的工艺进展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钙化焙烧能实现绿色生产,但缺点是选择性较差;空白焙烧污染和生产成本最低,但酸耗高、浸出时间长、酸浸液杂质含量较多;直接酸浸工艺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浸出指标高的优点,但硫酸消耗大、浸出时间长、对设备耐腐蚀性要求高;低温硫酸化焙烧工艺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率高等优点,但技术尚不成熟;其他类型的先进工艺(如超声波和微波技术、循环流化床设备、微生物处理技术等)受技术和设备发展水平的限制,距离工业化应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  相似文献   

9.
熔融钒渣直接提钒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行钒渣焙烧工艺中的钒渣高温物理热被浪费,对"熔融钒渣直接氧化钠化提钒"新工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进行实验室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新工艺条件下,试验过程中熔融钒渣流动性良好,焙烧后钒渣水浸率为50%~80%,焙烧后钒渣中的钒主要以偏钒酸钠的形式存在。新工艺是合理可行的,具有工业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含钒钢渣产生于钒钛磁铁矿的炼钢过程,可作为提取V_2O_5的重要原料。但由于其CaO和铁的含量高,钒含量低,目前回收利用难度很大。针对现有提钒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含钒钢渣的特点,自主开发出一种"选矿预处理、选择性分段浸出、萃取—洗涤—反萃"的选冶湿法提钒新工艺,并重点研究了选矿预处理、选择性分段浸出、净化与富集等工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新工艺钒总回收率达80%,与传统工艺从含钒固废中提钒时总回收率不足70%相比,指标大幅提升。新工艺取消了焙烧工序,突破了传统火法冶炼的局限,既消除焙烧污染、降低成本和投资,又提高浸出指标。新工艺使用的原料是废弃的含钒钢渣,属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对充分利用钒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含钒矿石提取钒的绿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钒矿石为原料,加入自制添加剂A,经焙烧、一段水浸、二段过氧化氢浸出提取钒。结果表明,该钒矿样混入8%添加剂A于810℃焙烧4h、常温下水浸8h后再用1%过氧化氢浸24h,钒浸出率达70%以上。该方法得到较高浸出率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难处理钒矿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复盐焙烧—弱碱浸出工艺从一种选矿富集得到的含钒混合精矿中提钒,精矿V_2O_5品位为1.738%,其中约70%的钒以低价钒(V~(3+))形式存在,且结构致密,属于难处理矿物。研究了添加剂、精矿粒度、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出温度及浸出碱液浓度等因素对钒浸出率的影响。在添加剂为16.0%NaCl+7.5%Na_2CO_3+1.5%卤化物A复合盐、精矿粒度-0.075mm占86.2%、球团粒度~10mm、入炉温度200℃、焙烧温度830℃、焙烧时间2.5h、浸出L/S=2、浸出碱液浓度0.2mol/L、浸出温度60℃、搅拌时间2.0h的条件下,钒浸出率为78.52%。  相似文献   

13.
从钒精矿中湿法提取五氧化二钒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南淅川页岩钒矿分级擦洗得到的钒精矿,研究了两段逆流硫酸浸出—中和—还原—萃取—铵盐沉钒新工艺。在矿石w(V2O5)=2.50%、粒度-500目、硫酸用量为矿石质量的50%、浸出液固体积质量比1.3∶1、浸出温度95℃条件下,五氧化二钒浸出率大于75%;浸出液中的钒用15%P204+10%TBP+75%磺化煤油溶液为有机相,在常温下5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水相的流量比为1∶1,钒萃取率在98%以上;负载有机相中的钒用1.5 mol/L硫酸溶液在常温下5级逆流反萃取,有机相与水相流量比为5∶1,钒反萃取率在99%以上;反萃取液中的钒氧化后用铵盐沉淀多钒酸铵,然后在氧化气氛中热解2 h,获得五氧化二钒产品。五氧化二钒总回收率大于70%,产品纯度大于99%。此工艺钒回收率高,符合环保要求,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从硅酸盐型钒矿石中浸出钒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采用焙烧-浸出工艺从某硅酸盐型钒矿石中浸出钒,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在800 ℃下焙烧3 h,将焙砂磨细至-0.074 mm占80%,然后在70 ℃温度下浸出0.5 h,钒浸出率可达85%.  相似文献   

15.
以某钒钛磁铁矿精矿为原料,通过焙烧添加剂的选型试验确定了K_2SO_4为最优添加剂,焙烧与浸出过程中最佳工艺条件为:K_2SO_4添加剂用量4%、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1h、浸出温度95℃、浸出时间1.5h、硫酸体积浓度15%、液固比3(mL/g),该条件下钒浸出率为75.54%,较相同条件下空白焙烧钒浸出率提高了约30个百分点。XRD和SEM分析表明,K_2SO_4对含钒矿物结构破坏明显,同时促进可溶的钒酸钾生成,大幅提高钒的浸出率。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从高硅高碳钒矿中回收钒的工艺,主要工序包括焙烧、硫酸浸出、P204+TBP+航空煤油萃取、氨水沉钒等,并研究了各工序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该钒矿石于500℃下焙烧5 h,再磨矿至粒径小于75 μm,然后用硫酸两次浸出,钒浸出率最高可达96.83%;随后钒浸出液经P204+TBP+航空煤油溶液萃取及氨水沉钒,可...  相似文献   

17.
钒渣钙化焙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鹏 《钢铁钒钛》2012,33(1):30-34
通过对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及钙钒比的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掌握了钒渣钙化焙烧最优参数组合。分析了钒渣钙化焙烧过程中钒、铁及碳酸钙的变化情况,同时针对冷却制度对钒渣焙烧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试验表明,适合工业生产的控制方案为:焙烧温度890~920℃、焙烧时间1.5~2.5 h,内配钙钒比(CaO/V2O5)0.5~0.7,冷却时间40~60 min、冷却结束温度400~600℃,在此条件下进行焙烧,钒渣的转浸率为87.27%。  相似文献   

18.
石煤酸浸提钒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安徽某地石煤矿为原料,采用全湿法流程提取其中的钒,研究了硫酸直接浸出过程中浸出时间、矿石粒度、温度以及酸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钒的浸出率随温度和酸度的升高而升高;当矿石粒度小于0.154mm时,钒浸出率随矿石粒度变小而变小。钒的最高浸出率可达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